《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绵延千古的孤独,永无绝期的眼泪!
读诗词讲故事。让我们一起去品味古诗词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唐(682年)永淳元年。长安集市像往常一样热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叫卖声此起彼伏……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个身材瘦弱,神情落寞的年轻人,闷闷不乐的踽踽独行,与这热闹的集市,欢笑的人们显得那样格格不入。 他虽然作书生打扮,却背一把长剑,完全没有文弱书生的气质,倒更像一个侠客。 从他身旁经过的人都忍不住打量,暗暗猜测这年轻人的身份。 “卖琴了,家传古琴,稀世珍宝,天上人间,只此一把。原价一百万两纹银,因家中老母亲病重,急需用钱,便宜处理,只需要五千两银子,五折,打五折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绝对物超所值,买到赚到。” 从远处传来叫卖声。 “好昂贵的琴!”年轻人循声望去。 只见前面有一处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大家都在那里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其中不乏豪贵,却无一人问津。 忽然年轻人脸上露出一抹笑容,先去的颓废之气一扫而光。 他拔开人群,挤了进去。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啪”扔到卖琴人面前,朗声说道:“这琴我买了!这是一百两定金,余下的钱,请跟我到舍下去取。”紧接着他转过身面朝众人一抱拳,高声说道:“据说此琴能发天籁之音,我遍寻各处,没想到今天竟然有幸在此遇到。明天上午九点我将在长安宣阳里,宴会宾朋,共赏此琴,在场各位有感兴趣的,不妨带上亲朋好友一块赏光。” 年轻人说完大踏步而去。 留下众人在风中凌乱。 继续各种猜测。 第二天上午,还不到九点,宣阳里已是车马骈阗,高朋满座。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昨天那个神秘年轻人的出现。 九点的钟声刚刚落下,只见那年轻人捧琴出来,大步走到众人中间,躬身施了一礼,说道:“抱歉,让各位久等了!”接着提高声音说道,“我叫陈子昂,四川遂宁人氏,携诗文百篇不远千里入京,谁知偌大的一个京城竟然无人识我才华。此琴不过是供人娱乐之物,何必让大家如此上心。”说完把琴高高举起,摔了个粉碎。 没等众人反应过来,陈子昂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大家看过之后,赞不绝口,争相传告。 一夜之间,长安城内外,无人不知陈子昂其人其文。 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拍案叫绝,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 ▼ 此时的陈子昂24岁,刚刚经历了两次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当时唐朝的科举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像现在常说的潜规则。录取并不是看考生的考试成绩,而是看这个考生的家世及社会声名,如果朝中没有人引荐,就算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照样落榜。 所以,当时的考生要想高中,除了寒窗苦读,还得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的文章到处托人找关系。这种四处找人的风气,唐朝人称为“行卷”,又叫“投卷。” 事实证明,陈子昂这次的自我营销非常成功。 不久,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再次参加考试,中进士及第。 皇太后武则天亲自在金华殿召见了他,对他的才学,文采非常赏识。并任命他为麟台(即秘书省)正字,进而拔为右拾遗,专门对睿宗皇帝进行规谏。 陈子昂从此跻身仕途。 此时的陈子昂,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一心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贡献。 陈子昂却并不知道武则天对他的赏识不过是要用他的才学装饰门楣,以赢取礼贤下士的美名。 虽然,武则天每次见到他都会亲切地问:“小陈啊!最近工作还顺心吧?你前两天写的文章我读了,真不错,继续努力啊!” 可是仅此而已。 这令陈子昂非常郁闷。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称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 陈子昂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尽职守,直言敢谏,对朝廷里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极少为武则天采纳,反而得罪了女皇和不少同僚,几次被害入狱。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在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发动叛变。 武则天委派自己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就一起随同出征。 武攸宜不过是一个出身富贵的公子哥,全然不晓军事,更不懂什么谋略,军至渔阳,先头部队遭遇敌军伏击,全军覆没。 陈子昂知道后,立即请求武攸宜说:“请给我 一万精兵,做前驱,我一定给敌人迎头痛击,不把营州夺回誓不罢休。” 武攸宜瞥了陈子昂一眼,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一介书生,到了战场上又有什么用呢?打仗的事就不要跟着瞎掺和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做你的文章去吧。” 满腔热血的陈子昂,心情一下降到了冰点。 但他并不死心,第二天再次找武攸宜进谏,结果把武攸宜激怒了,不但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把他的官职由参谋贬为军曹。 ▼ 郁郁不得志的陈子昂,心灰意冷,便独自一人走出了军营,想排遣一下心中的苦闷,不知不觉竟来到了幽州台。 陈子昂站在台上极目远眺,想起燕国时期,燕昭王置万两黄金于此台上,招纳贤才。郭隗、乐毅各色人才接踵而至,以此为起点,建立了丰功伟绩,得以名垂青史,是何等的辉煌与荣耀。 而此时的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明君赏识,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想着,想着,悲从中来,无法断绝。 提起笔就连写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 注: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唐代:陈子昂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扔下笔,陈子昂抬起头,久久望着无边的苍穹,心中的苦闷更觉无法排遣。 往昔,一代代明君圣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故事,一幕幕忠臣义士为国捐躯,千古传颂的事迹……走马灯般地从他眼前闪过、消失、不见踪影。 天边那一抹夕阳早已落下,苍茫的夜色笼罩着破旧不堪的幽州台,除了偶尔吹过的寒风,四周竟然连一只鸟儿都看不见,是那样的空旷寂寥。 巨大的宇宙下,仿佛只剩下了他自己一个人。 无法抑制的悲伤与孤独感袭来,充满了陈子昂的全身,充溢了九州大地。 陈子昂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脱口而出,吟完已是泪流满面。 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