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书笔记
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位女性。毛姆旅居意大利时,由房东的女儿教他意大利语。他们读但丁的《地狱篇》,当读到某些段落时,房东女儿给他补充了一个故事,大意是:
一位上流社会女性的丈夫怀疑妻子与人私通,又害怕她家人的报复而不敢直接杀死她,便将她带到他在外地的一处城堡,确信那里有害的蒸汽会替他杀死她。但她迟迟没能死去,他急不可耐,最后把她从窗户扔了出去。
这个故事激发了毛姆的想象,但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背景和原型,直到他踏上中国之旅。
小说的背竟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主人公是住在香港的英国人。凯莉和官员汤森偷情被丈夫沃尔特发觉,为了报复,沃尔特带她去了霍乱肆虐的内地。结果他自己染霍乱而死。
故事很简单,毛姆意在描绘每个人的假面(面纱),突出女主人公由堕落通往觉醒的心路历程。这是毛姆唯一一部以场景开头的小说。他说过,如果一本小说的主人公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读者对他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根本不会关心,翻开几页后被丢在一旁则是这本小说的命运。基于此原则,他的小说都是以人物开头,让这个人物引发读者的兴趣,随后才展开情节。
小说前半部分写的很精彩,对话巧妙,人物形象清晰。但后半部分大段的心理描写略显乏味,女主的心路转变并不感人,反而显得虚假。不过一本长篇小说不可能做到通篇精彩,这可以原谅。
同样是出轨,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深受读者同情,并成为文学作品中最美的女性。相比之下,毛姆笔下的凯莉显得愚蠢庸俗,让人厌恶。
写作感悟:或许灵感就来自一段传说、一个趣闻、一句诗。这灵感长期盘绕在作者的大脑,直到他找到合适的背景、相似的原型。过往的经验、生活过的场景就会像珠子一样,稍作整理就连成一串,小说就是这生活的项链。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