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蓝色 时代线梳理
首先,多图预警。渣图预警。一眼看出是停顿截图的渣图预警。
感谢豆友们的不喷之恩......
看百度百科的介绍说这部剧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主人公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另外一条是日本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虽然不知道这个介绍是怎么来的,不过暂且这样认为)。那么本文就磨刀不误砍柴工,趁着大家等更新(到地老天荒)的时间挖一挖细节。梳理一下剧中涉及的第二条线,也算是小小彩蛋 ......
可能大家会觉得看个晨间剧嘛,至于这么仔细吗?要知道剧作延续了日剧一贯的精准和细致,每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也有有意识地被展现了出来。尤其编剧本人北川悦吏子女士就出身东美浓市岐阜县(不错,正是猫头鹰街所在地),又兼有在东京的生活经验。因此不论剧情走向,故事的时代背景应该是相对确凿的。毕竟说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故乡"啊。就凭这份仔细和作者的认真,可不也值得研究一下吗(我就不说是因为关注主人公的颜值想多刷几遍了)。
1950 - 1970 战后经济奇迹
二战结束。日本虽然战败了,但是受到美国援助,又确立了经济发展的规划,全国上下一齐努力,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奇景。截至60年,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1970年,日本举办了大阪世博会,就是战后经济腾飞,日本重振的标志事件。

榆野食堂有了彩色电视:

基础设施方面:经过20多年的战后重建,日本境内大部分地区的路桥基建也基本成型了。比如被东京人称为山沟沟里的岐阜,公路柏油地面,电网路灯什么的都建好了(下图真的不是偷乡村爱情?)

导演北川女士也安排女主生于1971年夏天。按照剧中表现的,榆野女士临产时是搭载着出租车去的医院。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出租车了。
医院里也有电视:

不过还没有一次性纸尿布:

榆野妈应该也无从得知是男是女:

再来一张图片说明基础设置建设:当时甚至有将河岸铺上水泥的做法。

总之这个时期,经过殚精竭虑的建设,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到了不错的程度。
1980年代泡沫经济
房地产投机兴盛。西园寺(屠夫小朋友)的父亲于从70年代就在做不动产生意,等到80年代的时候,屠夫家已经超越猫头鹰街所有人家的居住条件,有豪宅,并且开上了进口小汽车。对比一下:

发迹以后的画风:

西园寺夫人驾着大概要1000万日元的进口车,车贵狗也贵。送儿子去学英语。把女儿往淑女方向培养。

神奇的是剧中还展现,如今被我们追捧的有自动清洗功能的马桶,在80年代的日本已经出现了(惊叹号!)当时日本机电产业如何发达可见一斑。
实际上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两大支柱产业正是汽车业和电子业。
到了89年,电子产品,相机,磁带随身听都出现了(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磁带男吗):

不过,当然消费水平与各家的具体经济情况有关,榆野家的主妇还专门给座机包了外套(是不是似曾相识?我国九十年代大家也会给各种家电包外套呀,现在就少了)而律家的电话就从来没有包任何东西。

桑巴舞主题公园
商业地产开发的风也吹到了小地方。榆野玲爱毕业前一年,17岁,即1988年左右,房地产商西园寺和开发商在民风淳朴的岐阜开始进行开发。连保守老实的岐阜人也经不住诱惑,在一轮又一轮的游说中把持不住。

有多淳朴?请见:

(如果榆野妈妈知道女儿在东京要受的苦,会让她去吗?泪奔。)
整个80年代,日本社会都是一派高歌猛进,88年自信心更是膨胀到了极点。抱着Japan First的口号,人们开始疯狂投机房地产和股市。还有当时出现的环球疯狂采购,贵金属,艺术品投资,环球旅行等等。
这样的好景持续到1989年,当时的山一证券(可以类比与2008年的雷曼兄弟)第一个倒台了。由此也牵扯出来幕后的一系列违规操作。市场慌了。股价跳水。
剧中也在细微处展现了泡沫破灭的前奏。资金链锻炼,桑巴舞公园也不建了。这也是在89年。
玲爱于1990年来到东京时,说是崩毁前夕,但是实际上泡沫已经破了。当然,东京毕竟是东京,从剧中来看,大家的情绪可能还没有那么消极。

那么就举一例来看看:奇妙仙子工作室秋风老师在东京市中心的房子初次登场的时候号称市值12亿日元。让小地方来的玲爱和榆野妈都跌掉下巴。后面律提到,这个房产应当在港区,这里是东京塔所在地,也是东京的经济中心。

奇妙仙子工作室(秋风塾)所在地,港区的历史地价变动(秋风老师保重......):

图表来源:http://cn.tochidai.info/tokyo/minato/
剧中可以查到秋风老师的地产购入年份,这样大概能估算出房屋的占地面积了。小伙伴们心算吧。
有朋友在微博上说秋风老师有点像岩井俊二,不知道他有没有哭泣。
1990年后泡沫时代
按照剧中的时间线,玲爱确实被秋风塾保护得很好。1990-1999年近10年间,她都只需要在斗室里面作画。外面发生了什么呢?
一是地价骤减并持续低迷。见上图。
二是就业困难。日本企业不再坚持终身雇佣制了。派遣员工制度开始出现。说白了就是没有保障的临时工。直到2015年,<月薪娇妻>里面的Gakki(老婆)在大学毕业以后依然无法找到正式工,即使业绩出色也难逃辞退命运。本剧中,不仅玲爱找不到正式工作,自述说因为学历太低而且空档期太长;而且连东京本地小伙子凉次都不行,估计他也没大学文凭,虽然是东京本地人,晃荡太久,也只能去百元店打工。相对的,阔太裕子家的保姆能教英语。僧多粥少,多多少少可见一斑。
咦说到这里,玲爱和凉次都是被艺术人生耽误了的人啊。另外为啥凉次不去做厨师呢,可惜了。

经济难保障,结婚得解脱
同样,在玲爱那个时候还没有安倍经济学,职场就业环境对女性也依然不友好。同在秋风塾的裕子 画了五年,发现自己江郎才尽时其实也才二十五六岁左右,但她压根没有考虑出去找其他工作,而是直接选择相亲,成为家庭主妇。剧评里也有豆友说,为啥律能这么理直气壮地甩了玲爱又回头直接求婚(73集,1995年的夏虫车站,嘤嘤),觉得太失望了,可是别忘了人家有底气啊。在女性极端不友好的就业环境中,女方的谈判筹码机会很小,着急出嫁。世田谷富人区的小姐裕子都是这样,更别说"水龙头下面"的小镇姑娘玲爱了。
所以大家失望,可能不是因为绝情的律吃回头草,而是因为青梅竹马的感情还是逃不开世俗的压力吧,哎。
1995年律研究所毕业,在大阪菱松电器开始工作。是所谓的"人尽皆知的好企业",这个应该是虚构的(反正我没找到......欢迎补充)。不过按照北川女士的春秋笔法,类似将早稻田大学写作西北大学的写法,说不定这个菱松电器也是某真实公司化名。不知道它后面会不会倒闭呢,哈哈。

74集的1999年,榆野妈坐不住给秋风老师写信请他放玲爱结婚时,玲爱也只有28岁(这着急程度是不是又似曾相识呢,哎)。
收入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裕子玲爱介绍的相亲对象,年薪三千万日元。而玲爱自己还在发愁靠百元店打工是否能够赚到12万每月。也就是说这两人的婚前收入比约为20:1,怎么可能平等呢。这让曾经拒绝律的玲爱都无法自持了,单单为生活保障也愿意结婚。当然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争气的,没有委曲求全。

百元店
可以确知的是1999年当玲爱辞职转行的时候,单凭高中学习无法就业,只能在百元店打工了。房地产和金融业泡沫破灭,使得很多企业倒闭。遭遇裁员,日本老百姓也从先前阔中冷静下来不那么冲动消费了,包括百货公司和消费品行业逐渐衰败。这里我们就看到凉次姑姑家的帽子店于90年代末无力维持,成了百元店的加盟店。百元店里面的产品以性价比取胜。质量也就那样......大妈之友。 剧中说:如今经济不景气,是百元店的时代了。也可见一斑。
<蜗牛2>资金链危机
2000年,日本也经历了短暂的2%左右的发展期(被认为已经不错了),但是很不幸,立即就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也牵涉到了日本企业,剧中就展现了因为资金链断裂,元住吉祥平导演的<蜗牛2>差点拍不下去,因投资方要撤资的片段。

新科技
但是这一时期也有很多新科技开始普及。
本片中的1999年第一次出现了翻盖手机,可以打电话,但是没有展现能不能发邮件。
在70年代末被视为罕有物的小汽车,90年代小镇小老板菜生也已经开上了(又想起夏虫站,嘤嘤)。
2002年,地方小医院(冈田医院)也出现了高端医疗设备。下图左。与30年前相比有些进步了呢(究竟是啥设备......细节敬请专业人士核实了)。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虽然就业及经济不甚景气,但日本社会还是在平稳发展的。大家冷静一些了。
更多彩蛋
2008年:

以上。
不会日语。资料都是二手。不是搞房地产的。敬请勘误。基本没有照抄,侵删。
最后感谢字幕组。
如果实在着急更新的朋友,可以去官网看看。链接在最下方。这里就不剧透了。
最后的最后来用一张图片总结本剧所表现的时代潮:

这世界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不幸,不测,天灾人祸。太多无可奈何。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请多多保重自己,珍惜身边的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大概也是晨间剧们想要告诉人们的吧。
参考
https://www.douban.com/note/6103945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D%8A%EF%BC%8C%E8%97%8D%E8%89%B2%E3%80%82
http://cn.tochidai.info/tokyo/minato/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AC%E6%B3%A1%E6%B2%AB%E7%BB%8F%E6%B5%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