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现代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两千年前有了折射。
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深层的脉动,我也认为可以分成这三个方面,即和平时期看财政,战乱时期看军事,维稳必须靠思想控制。
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
“维稳”这个词,是中国两千多年集权社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要想做好维稳,不能仅仅靠安检和武装,而必须把人从思想上进行格式化。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郭建龙
1.所有的改革始终没有办法触及中国经济的三大底线,这就是:国有企业不放弃、公有土地制度不触及,以及政府控制发钞权为代表的金融体系
从马克思开始,就决定了必须守住这三大基础,才能守住社会主义的成果
2.古今中外,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
3.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三种现象分别在中国的汉代、唐代、宋代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版本。
4.土地公有制:政府是全国最大地主,农民只是终生的租客,税收就是租金。
5.节度使的设置,破坏了正常的官僚制度,无法产生有效的制衡,使得节度使反而大权在握,有力量反抗中央,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可以说,唐代的衰落首先是一个财政问题,再扩大成为一个军事问题
6.宋朝:世界各国也都发现纸币是一个快速的筹款工具,并倾向于过度使用,最近世界性的流动性泛滥就是这样的结果。
7.战争:“名将之福,财政之灾”
8.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垄断自然资源,进而垄断最能影响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来获得收入。
在汉代,人们把自然资源的营利统称为山海收入。汉代的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两部分。
9.后世之所以关注这项改革,除了盐铁收归国有这个事实之外,更是因为汉武帝为此建立了一整套国有机构。
10.干预经济,必用酷吏。汉武帝最后两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叫作均输、平准。
11.在制度上,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受到了永久性的损害。为了拥有足够的权力去改革,武帝破坏了汉初形成的官僚体制的平衡,建立了一套围绕皇帝的内廷系统,从此以后,制度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汉代的统治者
12.秦代灭亡的原因跟“仁义”毫无关系,而是亡于战争财政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
文景时期,是集权帝国的二次构建时期,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还要通过财政制度的建设,来压制地方的离心力。
13.楚汉相争并非是谁当皇帝的争斗,而是两种选择的岔路口:一种选择类似于战国时期的诸侯模式,另一种选择则是独特的大一统帝国。
14.秦代之前的西方世界,只有两次建立庞大帝国的尝试。第一次是横跨亚非欧的波斯帝国,第二次是亚历山大大帝。
15.要建立统一的大集权国家,需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用军队进行武力征服;第二步,用文官进行政治征服,建立统一的制度。
如何将军事征服转向政治征服,人们很难把握
16.战国变法,变法,本质是改变经济资源的配置,提高国家财政效率的做法。
17.初税亩出现前,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君所有制,耕种者没有所有权。正是初税亩给了劳动者土地所有权。
18.为什么齐国最终却在与秦国的竞争中失败了?
主要原因就在于齐国国内复杂的利益团体阻碍了齐王掌控更多的资源。
19.在任何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初期,当王朝创建者擦干了剑上的血迹时,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先发展经济还是先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
20.文帝不建设正规的财政体系,还能够保证政府的稳定,靠的不仅是他的执政能力,还有机遇。
21.历史上采用黄老之术的时期,往往是不需要太多军事行动的时期。和平而繁荣。
22.儒家利用对皇权有利的政治思想,加强对社会的软性控制。可以说,他们只对政治和社会控制术感兴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强调人在宇宙中的秩序和等级,将每个人都固定在他的位置上。
23.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争论,事实证明,一旦国有垄断体系建立,政府对于这种体系的财政依赖度已经太强
24.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死穴,就在于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
无论何人想把时间停下,维持在帝国前期,都是办不到的。之所以这样,还是集权制度本身的问题。
25.隐性税,做法隐蔽、高效、来钱快。这也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26.汉武帝时期,还为未来千年的中国经济和财政制度树立了另一个样板——货币制度。。国有垄断发行制度。
27.劣币驱逐良币,一旦官方授予不足值货币和足值货币同样的流通权,就会有人在铸造货币时故意缺斤少两。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开放铸币权,允许所有人铸造货币;与此同时,放开民间的选择权
28.掌管货币话语权,会给政府带来无数隐藏的利益。垄断铸币权,吸收民间财富。
29.在集权帝国内部,有两条规律在交错中起作用:
第一条规律是,一旦政府放松控制、削减财政开支,社会经济会立即出现反弹。
第二条规律是效益递减规律。在制度建立初期,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往往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是在朝代中后期,使用同样的政策,效果却要打一个折扣。
30!集权社会的一个悖论:从理论上看是很美好的事情,但一到现实中就变了味儿。
31.政府的做法,一是抽取民间财富,二是扰乱市场,三是官商勾结,这三点更增加了社会的不平等
32.权力垄断最集中之处,就是土地
33.
为了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到底是应该管制经济,还是放松经济?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自由经济还是政府干预?
政府的管制需要官僚去执行,而政府的权力愈大,官僚可以变现的资本也就越大。
政府减少管制,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
答案出乎意料:同样也解决不了。原因仍然在于集权式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争权。
34.王莽的改革是一次儒家原教旨的乌托邦实验。
王莽改革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土地所有制改革、货币制度改革,以及加强政府垄断
35.在“家天下”的时代,外戚和宦官的专权一直是无解的难题。当皇帝过于孱弱,其权力就会被这两种势力的其中一个控制。
36.王莽的新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禅让大戏”。
37.王莽:币制改革,
从工艺上讲,王莽时期的每一枚货币都是最精美的创造。他第一次改革要解决的小问题是:货币贬值问题。
38.任何继承前朝制度的朝代都会有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开支大却收不上税的窘境。
39.在汉章帝处的时代,一个皇帝能够做成的事情已经很少了,所谓的皇权,与其说是一种权力,不如说是一种无用的福利。
40.在一个阶层板结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不管他怎么努力都很难获得改变
41.在势均力敌的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是财政组织最出色的一方。
42.三国的竞争,首先是财政的竞争,其次才是军事的斗争,谁能够建立起更加持久有效的财政体系,谁才能击败其他的竞争者。
43.西晋禅让,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东晋,这是一个少数人的天堂时代,也是多数人的炼狱时代。
44.南朝就在“改朝换代——皇帝革新——经济发展——皇帝变得奢靡——经济衰退——改朝换代”这个圈子里一次次地循环。
45.这是公元8世纪下半叶唐朝皇帝第三次逃出长安。第一次是唐玄宗避“安史之乱”,第二次是唐代宗避吐蕃之兵,第三次则是唐德宗避泾原之祸。
46.政府讲道理时只在它缺乏税收时,而讲道理的唯一方式就是加税。
47.孝文帝改革”。改革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公元490年之前,冯太后在世时主持的,以经济和政治制度改革为主;另一阶段是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独自主持的,以汉化为主要特征的改革。
从制度意义上看,冯太后的功劳远远超过唐太宗,是从北朝到南宋这一千年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人。
48.中国历史发展经验,一个乱世中诞生的王朝,从开创到真正的盛世往往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
49.历代帝王也都面临着这个难题: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统计过于混乱,以致于无法征税,导致政府的失败;又不能让统计过于明白,否则征税必然过度,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
50.隋朝大跃进,资源的错配使得一方雄心勃勃,而另一方却饿着肚子。这提醒人们,在集权帝国时代,高效的征税机构貌似实现了公平,但很可能意味着普遍的贫穷。
51.唐代采取一种奇特的养官制度:自我经营模式。节度使权力过大,并引起了安史之乱。
52.对唐代政治影响最大的,是土地制度和财政税收制度。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农民将土地占为己有,或者土地进入地下市场,流入权贵的手中,政府无法收回土地。
53.宫廷挥霍成风、养官成本增加、军费开支扩大、官员行为缺乏约束,这是高宗和武后时代遗留的问题。
54.唐玄宗的身边就围绕着两个集团:贤相集团与聚敛集团。皇帝需要前者帮助他治理国家、抚慰人民,又需要后一种人帮助他寻找财源。
55.三武一宗”。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灭佛的皇帝一共四个,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因为财政,人力,土地和铜像。
56.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一样,目的都是解决政府财政不足的问题,说具体一点,就是“三冗问题”:冗员、冗兵、冗费。
57.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政策。为推行变法,派系斗争成了北宋晚期的主旋律之一。
58.军队的战斗力与军费开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无解的难题,要么战斗力低,要么军费高。
59.庆历新政:改革的核心不是加强政府权力和干预民间经济运行,而是针对政府自身,要从自己身上割肉,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60.宋朝拥有最复杂的官僚体系、最庞大且无用的军队、最全面的专卖制度、最先进也是最无赖的金融工具。
61.募兵制相对于府兵制的优点是兵士的军事素质更高,而缺点则是养兵必须全靠政府拨款,费用高昂。
62.中央财政比例的加大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这是整个宋代财政状况的一条主线。
63.苛捐杂税重,许多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达。
64.宋代发展出了最复杂的官买官卖制度。
65.当王安石掌权时,宋代的改革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从节省财政开支,变为增加财政收入。
主线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政府的力量来指导和参与经济运营,搞活经济,从而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变法的本质不是发展经济,而是增加财政收入。
66.元丰改制的目的就是裁撤冗余机构,合并事权,提高效率。
67.宋代为世界金融史贡献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宋代也为世界金融史贡献了另一大奇观:恶性通货膨胀
68.只要存在纸币的垄断发行,政府利用纸币补贴财政就是一种天然的行为,不管人们如何防范都没有办法制止
69.交子代表着民间社会对中央集权式的金融体系的反叛,也解决了从汉代以来一直困扰着民间的问题——钱荒。
70.飞钱的出现,是民间利用技术手段突破行政管制的一次尝试。飞钱最需要的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71.纸币的发行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与某种硬通货挂钩,一种是不与硬通货挂钩的纸币系统(美国)
72.只要纸币与硬通货挂钩,就必然产生通货膨胀。许多政府就依靠印钞票制造通胀,从社会的手中夺取财富。
73.宋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有两位,分别是北宋的蔡京和南宋的秦桧。
74.蔡京的做法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利用现代金融工具从民间抽取巨额利润的尝试。
75.政府发行纸币非常容易,但回收纸币却困难重重。
76.如果要回收钞票,当时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政府拿出库存的硬通货,将纸币买回来销毁掉。所谓硬通货,主要是金银。
77.回买公田,指的是政府从富户手中购买多余的土地,把土地作为公田。
之后,再把公田出租,获得租金收入,这些租金就可以养活军队,支持战争。
78.蒙古人脱脱—凯恩斯主义,改革核心是:利用政府的权威,通过政府花钱的方式,来带动经济发展。
79.脱脱的思路很明确,利用政府的一切资源,一方面加强维稳力度,镇压一切敢于反抗的力量,让社会暂时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加快改革进度,加强基础建设和经济指导。可是钱从哪里来?
80.脱脱筹钱有两个途径:
第一,传统途径:加强国有企业,也就是盐、茶的专卖,以及增加农业税和商业税。
第二,加印钞票。
81.金融秩序乱套,是导致人们对政权丧失信心的最关键因素。
82.实际上,官员是明代纸币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83.明朝认为海外诸国与中国的贸易不是互利行为,而是皇帝的一种恩赐。这就使得官方垄断了海外贸易,成为现代贸易垄断的一个先例。
84.正常贸易受阻,日本人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展开了贸易和海盗攻势,倭寇的发生进一步刺激了政府,皇帝下达禁海令,禁止人民下海贸易,并正式断绝除进贡之外的其他贸易形式
85.土木堡之变也是由奇葩的朝贡制度引起的。
86.明朝郡县制,科举制,君权独断。
87.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
莫斯科崛起。
勒班陀战役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穆斯林失去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基督徒成为海洋霸主,也是世界霸主。
伦敦的皇家交易所也正式开张。交易所的成立,意味着世界正在从农业立国转向商业扩张,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商业理论正在取代所谓的道德和礼仪,成为决定政权命运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葡萄牙殖民。
88.张居正首先是一个在现实中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人。他只是瞅准了机会,做了一些理顺式的变革
89.如果仅仅在所有集权社会中作比较,清代已经达到了中央集权模式的最高峰,它兼具了稳定和繁荣两个特点。
清代的财政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财政体系里做得最平衡、最简洁,也是最高效的
90.清朝政府始终没有意识到,当人口过剩时,就是发展工商业的最佳时机,人口过剩虽然会产生粮食不足的隐患,却又是巨大的财富
91.清前期继承了明代的“一条鞭法”,做到了税制简单,征收方便,加上清代进行的三大改革:新增人口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使得政府的财政长期保持盈余
92.东汉的黄巾军、元代的红巾军时期,恰好处于政府财政崩溃、大肆搜刮的时刻,但清代的两次叛乱——白莲教和太平天国——却并非因为经济原因,它们更多是一种地下社会的抱团行为。
93.真正让清政府受到重创的是公元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
94.这三场内乱的起因并非经济层面上的,而是会道门、宗教和民族偏见的混合物,加上外来思想和商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共同造成了反对清朝统治的运动。
95.古代政府与现代政府的区别在于,现代政府可以利用信用筹集资金,当战争进行时,通过发行国债,或者对外寻求借款,可以筹措相当的资金,待战争结束后慢慢摊还。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政府在某一个时段负担过大,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崩溃。
96.统治者借债必须学会控制外债规模,避免失控。
97.任何一个后进国家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化时,都不能避免官商经济的发展。
98.中国社会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这些洋务企业,而在于第二波的民间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完成接棒。而且时间不充裕也是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