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Leãozinho
电影 Pina 里,舞团里的每位舞者都编了一段舞蹈,以此向他们亦师亦友的 Pina 致敬。其中,75年就加入舞团的元老 Lutz Förster 以 the Man I Love 中的手语为蓝本,用巴西民谣歌手 Caetano Veloso 的一首 O Leãozinho 编了一段一分多钟的片段。7月末看完上海芭蕾舞团的现代舞新作《起点》后,我立马把这个片段剪辑了出来发给同行的朋友,以此来说明:优秀的舞者,是每一个关节都是会说话的。
视频中的 Lutz Förster,拍摄电影时已经50多岁了。追随Pina的三十多年里,他不只是演员,也参与了许多作品的创作。在这个一分多钟的小片段里,不用任何道具、不玩什么概念,仅仅凭借对于身体、情绪和音乐的掌控和理解,就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中功力不言而喻。
音乐名为 O Leaozinho,是葡萄牙语里 Little Lion 的意思

说一说上芭新作。和传统大戏相比,小作品因为舞者班底基本固定,是不错的窥豹之管。一眼认出了上芭当家的吴虎生,作为舞者他在舞台上无疑是出挑的;演后还有辛丽丽出场致辞,团长阿姨感慨万千,看台上的舞者、编舞都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虽然是稍微啰嗦了一点,大半个场子的观众还是认真留到了最后。本地团和本地观众,到底是有情感纽带的。
《起点》据说是上芭第一套由舞团舞者自己编排的作品,无论从剧场概念、舞蹈语汇还是选用的音乐都有些稚嫩。三位编舞的风格并没有太大区别,配乐多是极简主义风格里较为通俗的曲目,动作以慢线条为主、不少定格让我想起上芭招牌《白毛女》。为数不多的几个动机往往重复使用,让我想起中学作文中扣题专用的“呼应”——是的,演后的致谢环节,吴虎生说起创作过程中辛团的敦促,几乎就是一个好学生在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三位编舞都是一路从舞校体系内走出来的,也就难怪风格如此相似。
创作一事,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概是有点勉为其难了。他们所接受的是performance的训练,而且长期在相对封闭的学院气氛内,并没有机会探索更为个人化的语汇、也没有创作的动机。一切更像是中学时代的“练笔”,而练到最后往往也不得其意,再没有后来了。又或许,其中的一二人能在多年之后重新找到创作的感觉,也许是30岁,也许是40、50岁,那会儿才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