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上)

书名:老子今注今译 作者:陈鼓应 出版:商务印书馆 版本:纸质,486页 Part1: 读后 已经是第二次读《老子》(道德经)了,第一次的版本是上海三联书店的。这本书就像是储量丰富的宝藏,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就算是读到第二遍,你未必就能全部读懂,它还是值得你进一步去探索。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翻译最多的外国典籍,最多的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可见书中的价值观被全世界人们接受的程度。很多学者后来撰文说中国哲学的主干部分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书中所说的“道”,大概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吧。而体现在具体的事物上,就算是“德”了。老子是朴素主义者,“抱朴守拙”是他倡导的思想之一。在修身方面,他主张“致虚极,守静笃”,透过静的功夫,乃能深蓄厚养,储藏能量。总之,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他的主要主张之一。在这方面,那句著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则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多年以前,自己以为这句话是形容这位治理国家的人能力非凡,将治理国家看做是做一道菜,小菜一碟。因不求甚解,带来贻笑大方。而实际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在锅里烹制一条小鱼,不能去过多地翻动它,否则很容易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就像一条新鲜的鱼,非要“煎炒烹炸炖”,多道工序做成一道所谓的“美味”,岂知最简单的方法,才能保留食材的原味。历史上,有孔子向老子问道的记载,可见在当时儒家对道家还是颇为敬重的。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与它的思想有用于统治阶级是分不开的。而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的范畴了,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原文为证:“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到了一个社会需要“礼”来维持,就注入了勉强的成分,人的内在精神全然被斫伤。(陈鼓应语)标志者忠信的不足,而祸乱的开始。 该书的版本注释较为详尽,作者列出各个版本的注释来比较,非常严谨,也给读者以更多的启发。有时,读书如阅人,那个书中的智者在焦急地等待你去赴约,可能已经等了几百年了,有很多话要对你说,你怎么能不去呢? Part2:摘抄 1、老子是个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和自发性。 2、其实,“无为”是顺任自然、不强作妄为德意思;“不争”是不伸展一己的侵占意欲“谦退”具有“不争”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刚陵物、强悍暴戾。“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任性和持续性的意义。“虚”是形容道体的,用在人生的层面上,“虚”含有深藏的意义。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老子哲学的归结点,却是返本复初的思想。 5、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环绕着这个观念而开展的。 6、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7、候外庐说:“《老子》书中的‘道’比孔、墨的天道观的‘道’是进步的;其所以是进步的,因为‘道’在孔、墨那里是附有宗教性的,而‘道’在《老子》书中是义礼性的,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性的。” 8、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相争。 10、因而他认为正常的生活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俗语说:“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物欲的生活,但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 11、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3、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所以说:“深不可识。” 14、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惕、威仪、融合、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15、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谓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 18、河上公说:“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 19、‘德者是‘道’的体现。‘道’因德而得以显现于物的世界。道和德的关系是:一、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称为德。二、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道本是幽隐而未形的,它的显现,就是“德”。 20、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现)”、“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曲”、“枉”、“洼”、“敝”,也都具有“不争”的内涵。 21、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3、出气急曰吹,缓曰嘘。此吹嘘之别。 24、世间的物性不同,人性各别,为政者要能允许差异性与特殊性的发展,不可强行,否则就变成削足适履了。 25、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26、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7、仁义礼法之治有如“乐与饵”,不如行守自然无为的大“道”---虽然无形无迹,但能使人民平居安泰。 28、“无为无不为”即是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29、道家对世风的序次皆为四层,即“太上”、“其次”、“其次”、“其下”。 30、老子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 3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2、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 本文版权归 willwell88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