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还在坚持写日记?
查看话题 >忽然七日:Before I fall
今天把哈利波特电影的最后一部看完了,应该是由于对原著表达内容的限制,电影并没有让我觉得很惊艳,观影感受大致和一年前为了看速8而硬撑着补完速1到3一样索然无味,支持我看下去的动力也可能只有对人物命运的好奇。通观整个系列,最让我感动的只有最后斯内普的那一句“Always”,那个片段反反复复看了五六遍。不得不承认,斯内普这个角色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在电影里面的洗白更加成功,单纯看完电影,斯内普和詹姆波特两人形象已是云泥之别。后来参考了一下原著党的意见,书中斯内普和詹姆的形象更加立体化,至于斯内普最后的深情反转也能在其本性偏恶的情况下得出合理的解释,因此知乎上面出现一片斯黑詹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知道电影很差劲(比起原著),虽然知道这个魔法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物能够有更加丰满、具体的一面,但如果获取到这些情感经历的代价是付出巨大的时间代价阅读已经知道具体脉络的情节,我想在可见的将来应该不太可能阅读原著了。
想想回南丰也刚好一个礼拜了,相比于一个礼拜前极其狂热地想念半年未见的家乡,回来的日子竟有些索然无味,未来回想起这一段界限分明的日子也仅能记起一天一部的哈利波特,虽然这七天的单独记忆和每一部的哈利波特留给我的印象都是模糊不清且毫无亮点的。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虽然有些羞于承认,但我还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和以前的同学相处上的困难。我并没有一个稳固且随时可以融入并联系的小群体,不合群可能已经成为那些我以前自认为相处得不错的人眼里的我的标签。虽然上大学以后对这种浮夸的“合群”看得更加清楚,但目前内心的反感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虽然我知道和他们社交时扮演的角色多半是在一旁尴尬的陪笑,但这种虚伪又肤浅的热闹的确是我的初高中时期一直热切追求的。意识到和以前一直追求的事物总是貌合神离的确让人沮丧,相当于承认了自己从未被这个圈子接纳的失落感。
再将这个圈子深入剖析一下:他们永远谈论着我不感兴趣的游戏和八卦,永远会对甘愿担当捧哏的人更加青睐。我不明白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一直认为想要展现出自我的谈话最好是一对一进行的。人们谈论话题,目的是展现出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了解深度,目的是给对方制造出一种“这个人很厉害啊”的错觉。这个结论下得稍微武断了些,就我目前浅薄的社会经验来看,在以下两个条件不适用:一是至交之间,因为对方已经知道你是什么样的货色,不需要你来卖弄那些并未明了的一知半解;二是谈话者本身就没有多少墨水可以卖弄。这样的推论多多少少可以为自己身上贴着的“不合群”标签做一些辩解。
道理我都懂:你没有能受到所有人喜爱的本事;朋友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可是人类追求“归属感”的本性一时半会儿我还克服不来,又因为没有与自己“好好地和解”,所以才会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沮丧感浮现:鬼知道我这该死的表现欲有多么强烈,才会如此渴望获得一次或者多次势均力敌的交谈。目前为止最酣畅淋漓的“言语或思想的交锋或碰撞的火花”发生于和刘旭晖的寝室夜谈,那时我们有对手,喉咙冲出的思想掷地有声。
看来想写一些好东西出来真是不容易啊,审视全篇,感觉日记写的和我制造的学术垃圾一样乐色。结构散乱,不成章法,思想随着下笔开溜,想说明的问题说着说着就没有了条理,真是愧对了这么多年来并不存在的语言逻辑表达训练。好在写到这里也没啥想说的了,洗洗睡吧。
最后,标题《忽然七日》来源于很久前我看的一部小说,内容是女主掉进时间循环中救赎自己的故事,和这篇文章没啥关系。但我就是喜欢这个题目,哪怕它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我始终认为,是文章本身赋予了标题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标题越没有意义,它也就越有意义。
Less i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