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寺的一点感想
最近某寺的事件令人毛骨悚然。想起很久之前曾经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跑去认真看了看,西山风景自然无可比拟,进去之后的感觉也很类似佛学院。图书馆有专栏放着领导人的书籍;多媒体是可点播的,讲述创业艰辛,讲述师傅如何不容易僧人如何辛苦劳动。寺内可见各种讲座和训练营的海报,恍惚是在大学校园里。洗手间也有类似肯德基的告示牌,注明这周由哪个小团队负责清扫。一个井井有条正在运行中的组织,这是当时某寺给我留下的印象。
回来后对这个组织的管理制度有了兴趣,毕竟某师留下了那么多讲话和各种教诲开示,无形中算是充当了史料归集整理库的功能。当然后来在95页信中得知,这些都是负责写稿子的僧俗二众的作品。并不意外,或者说,也早该想得到,毕竟在一个大环境下,谁不是这样呢,又有几个人能逃得过权力的诱惑呢?更何况,这种诱惑之外,都包装着美好而光明正大的理由。
某寺的僧众管理是大概分两类:行政伦理和戒别伦理,这两种伦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僧俗关系上,则强调“以僧导俗,僧俗配合”。
行政伦理就是依方丈、书记、执事、清众四个层次的组织运作管理僧团。在这个组织运作当中遵守的是行政伦理,按照目前所承担职务的高低划分,上位对下位要指导、督促、关怀,下位对上位要服从、请求、汇报。
方丈、书记、执事、清众,这四个层次之中,方丈是一座寺院的核心,负责引导一个寺院根本方向的把握。五位书记法师,是传达、贯彻、落实方丈对寺院发展方向的各项指示。到执事,是具体管理和具体执行层面。比如师父说大寮的大致方向应该怎么做,或者法会应该怎么做,书记经过研究讨论怎么落实。然后,我们就给大寮典座师说了,应该怎么做,典座师就去具体执行。法会,也是如此。法会今年有什么大的方向性调整,也是由书记法师根据师父的指示,上情下达给负责法师贯彻、落实下去。至于教学事宜,则按照班级划分管理。
与行政伦理相对的是戒别伦理,这是修行的概念,按照受戒的程度划分,分为比丘、沙弥、净人、准净人。戒别伦理上对下应关心、指导,下对上应恭敬、虚心求教。
僧俗分开,是说僧事僧断,居士不插手寺院管理。居士方面分五大事业部门,包括文化部、弘宣部、教化部、慈善部、工程部,按照组织架构运作,每个部门也有僧团法师进行主管和指导,并给居士制定了“坚持随众,服从管理,不说是非”三大规约。
信仰会为这种管理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吗?未必,正如昭慧法师所说,“依性别、僧俗、职级而树立威权,强化尊卑,罔顾佛陀的平等教诫,那是最根源性的错误知见。此一知见只要一日不除,那么,由我慢所延伸出来的种种骄慢或卑慢,必当层出不穷”。某寺额外强调权威,刻意树立某师至高无上的形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寄希望于浸淫其中的人不为权力所毒,实在是太高看手握权力者的心性和品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