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笔记 第十章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分析阅读最后一个阶段。这时读者开始说话。与作者对话。
如果这本书是要传递知识,读者最后要被说服,那么作者是成功的。
如果读者不同意,那么可以说出怀疑的论断。
受教是一种美德
受教并不是被动又顺从,受教是主动的。读者能运用独立的判断力,对作者讨论的问题,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修辞的作用
最后,我们要超越理解,做出评论,这就需要修辞。
修辞和人类任何一种沟通有关。我们希望说服他人。接受我们的理论,受到我们行为的影响。接受方要有回应。要有自己的主张。
站在作者的角度,修辞就是要知道如何说服对方。这是沟通的目的。
而读者也要有回应,也需要修辞。
暂缓评论的必要性
前两个阶段的阅读,要精通文法和逻辑,第三个阶段,就要靠修辞的艺术。
第九个规则,要求读者在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之前,不做评论。(同意或不同意,都不可以轻易说)。这是一种礼节,不仅是礼貌。毫无理解便同意是愚蠢。不清楚便不同意是无礼。
当作者被人瞎批评时,唯一能做的是礼貌地让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
避免争强好辩的必要性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好辩的人以赢得辩论为目标,而不是学习真理。
化解争议
规则十一:当不同的观点当做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与不同的意见绝望地抗衡。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到理论基础。
争议的原因: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泉源。
人类的兽性和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是否定的原因。
还有理解上的困难。人的情绪和偏见。误解产生的不同意是外表的,可以纠正的。
知识的不相当,错误地表示反对的意见。
解决争论:排除误解,增加知识
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
很多人觉得对自己的观点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争论之后还是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
我们认识,知识是可以沟通传达的,争议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