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让你觉得生活有意义?
查看话题 >寺里的生活是从凌晨3点开始的丨我在崇教寺的日子
红尘无需看破,它本来就是破的。
但愿他日狮子吼,
惊醒人间白日梦。

“虫虫,我今天感觉自己厉害了,你知道嘛,我亲手翻了民国23年印的碛砂大藏经。今天我们这是晒经法会,之前一段全在忙这事,累死了。但是今天我亲手刷了经,感觉太值了。那个经真是,令人咋舌的精美。”
“梅雨季节,晒经?”当时的我表示不解。
“每年都是六月初三,天气嘛只能碰运气。”
友人润霁所在的寺庙叫崇教寺。它位于泰顺县中部的卢梨山,海拔八百米,是躺在群山环抱间的一处小寺庙。它始建于唐同光三年,宋宁宗皇帝赐名崇教寺,乃奉如来圣教之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而寺里藏有一部浙南幸存的藏经,每年农历六月初三,是晒经法会,那天很多人会自发前来帮忙。

她当时辞职去修禅定,本是在苏州,因缘巧合来了泰顺。本来以为也只是修几个月的事情,后来我又得到她准备常住一年的消息,起初很是讶异。
因为修行的缘故,微信上见到她的次数锐减。偶尔会看到她发来的只言片语:
“我现在住的房间窗外就能看见早上的火烧云。”

“庙门口吃西瓜倒没有,我们是干活干着,忽然就会有东西吃,绿豆汤或西瓜或零食。吃着吃着忽然看看天,蔚蓝蔚蓝的,就觉得怪开心的。”
是啊,有天下过雷阵雨,松树尖上挂着水,像钻石那样闪起来,我坐在床上,刚午睡起来,感觉太灿烂,被晃傻了都。”
我承认有些嫉妒她的状态了。

但一直到国庆,我才来到这个让她义无反顾的地方。
这是一个小寺庙,进深三进:护法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两侧分别有女众部和男众部,厨房在男众部。大家都睡寝舍,上下铺的床位,除去生活洗漱必需品外,几乎不见其他多余的东西。
宿舍有些简陋,但却被打扫得很干净,连厕所都简直是一根头发丝都看不见,正是修行之人该有的态度。没有佛法威仪的寺庙,再金碧辉煌也只是庄严的墓碑。

很开心,我得到了一个靠窗的床位,隔了玻璃能看到一棵大树。我非常喜欢树,离树睡得那么近,感觉小尾巴都要翘起来了。树下还有小溪潺潺,水声如乐,每夜都能听得清醒。
润霁说五米高以上的树里,都住着树神的,所以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和树神聊聊天。不过这对我似乎并没有用,因为我那凌晨都睡不着的毛病,在这里不治而愈。我几乎是每天晚上8点多,一沾枕头就睡,换在以前,我是想也不敢想的。

中秋那晚的圆月也是出在我床边的方位,树间生明月,美过以往所见任何的画。月光皎皎透过玻璃洒到床上,我们几个趴在床上看了好久,这样的场景现在想来还是动人得不行。
佛家说月亮代表慈悲,而被月光照耀的人能得清凉,我真愿一生珍藏这样的能量。

这里的环境确实好,四处群山环抱,水池,瀑布,小溪几步便是。天晴的时候,肉眼可见满天星辰。

寺近山顶,又在盘山公路旁,早上还可以出寺往绕着山前行去锻炼。清晨山顶的空气凌冽又清新,我们会在晨练的过程中,看见天色蓦然由暗转明,迎来辉煌的日出。
这里的生活从凌晨3点多开始,禅定,诵经,用斋,打扫寺庙,上课,外出活动还有睡觉。很简单,但要遵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清净而充满戒律。
关于用斋

寺里用斋前会打梆,这是吃饭号令。所有人得提前入斋堂,静坐定,轻声将碗筷摆放整齐。每人会有自己的餐具,两只大碗,一只小碗,一双筷子,一块遮碗布,饭后也需自行清理。
在寺里吃饭称为过堂,过堂前由比丘尼领头,诵过堂仪轨。相应的会有巡堂人员负责增添饭菜,是否需要某道菜,以及需要量的多寡,都只能用手势示意,不可出声。每样菜会巡堂两回,过后还想要,可以自行增添。

佛门里吃饭有两点很是讲究,一是量入添菜,吃多少打多少,打到碗里的饭菜一定要吃得干干净净,珍惜每一点粮食;二是要轻声,不仅不可交谈,碗筷触碰的声音也要尽量避免。佛门讲究清静,所以即使一百多人一同用斋,也是非常安静的。
早斋会有粥和馒头,午斋食饭,晚斋有面。(寺里的比丘,比丘尼只吃早午两顿,晚饭是常住和小住们吃的)前一餐没吃完的东西会在下一餐继续吃,吃完为止。斋饭以各种时蔬入菜,丝瓜,芋头,土豆,海带,豆腐等等,总之蔬菜搭配非常丰富。
我一直觉得她们能把普通的蔬菜烧得很可口,所以斋饭一直吃得很满足。又因吃饭时不得玩手机,不得交谈,只是安静享用饭菜,也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尝食物之味。
一些人事

都是受电视剧的影响,我们以前总觉得是看破红尘,又或是想不开的人才会来寺庙出家修行,一了百了。寺里的生活是一卷青灯伴古佛这样的枯寂无聊。而寺庙也因为不良的社会习气,变成了一个烧高香,求前程功名的名利场。穿上僧袍工作,脱下僧袍胡作非为的僧人又给了又一个遭人诟病的点。
寺庙俨然逃离人间的避难所。可是我接近他们,感觉到的全是发自内心的欢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聚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人。

比如几乎不购物,他们一些人对钱的概念都已经不是很强了。为了虔心学习,也都不用手机,所以她们会觉得那些吃饭前要先拍照的人太奇怪了,到底是你在吃饭,还是拍照在吃饭?偶尔给手机充话费,也只是为了保留住号码。
这里有嫁给一个法国人的女士,在生了2个孩子之后,毅然决定来修行;有本来要和男友去意大利结婚的人,来了这就不走了;有大师兄,将近40岁的人,还是玩心特别重,和小孩子一样;有自小在佛门长大的小孩子,稚嫩的童声每次都把供养咒念得非常响亮;还有人是带着一家子来此处修行。
也有比丘尼的家人哭着寻来,想不通为什么她会选择出家。但是来了几回之后,竟也放心了,甚至觉得这样一个让人放松自在的地方,确实不错。
据说你什么时候入佛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你的年龄就会一直停留在你刚入佛门时候的样子。所以在这里的常住的身上,你是猜不出年龄的。远离了世界上的乌烟瘴气,专心求学,反而容易保留一颗干干净净,纯粹的心。

世俗定义上高学历的成功者在这里比比皆是。
世人不明白她们为什么放弃社会上优渥的条件,和种种享乐,来此老林,入这佛门受清修之苦。而她们却笑世人看不穿。快乐分不同的境界,和佛法的快乐比起来,其它的所谓的快乐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在遭罪。人总堕无名梦中,何时能醒。

还有一个常提的关于禅定的快乐。「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讲究聚精会神的放松。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
如果将欲望比作大雪纷飞,那么入定之人,将能看到所有雪都停止了,达到纯粹,寂静的境界。那种精神完全超脱的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因为修习需要长久的坚持,所以我这回并没有体验到。

我一直视佛学是一门哲学。为了学习佛法,你必定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然而在这里,我看到的,几乎是甘之如饴的快乐,和学习的欢喜。
这几日我是愈发感到佛法精微,这和以前看经文,听他人的讲道不同,是一种更直截了当,和设身处地的体会,愈为其魅力所吸引。这是一个需要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来理解的世界。

佛法讲无常,讲成住坏空。一切相皆是虚妄,执着于物才是想不开。明了生死后才能得大自由。红尘也根本无需看破,因为它本来就是破的。
每每想到在山的这一边,有一群人凌晨起床,恪守严苛的戒律,将个人的需求降到最低,只为了追求心中那最纯粹,无上佛法智慧,我就觉得内心震动。

山上的日子过得令人毫无知觉,不觉间时光逝去。我要离开,而友人现在是常住和摄影师,她的归期反而未知了。“这里呆着特别练心,所以我也不知道会呆多久。”
但是留她在这样的一方天地里,我很安心。
友人送我下山的时候,起了满山的云雾,她说上回也见这样的场景。是晴天,阳光照耀下,刺破云雾的树尖尖上是一层金边。这让人想起宫崎骏的动画,在盘山公路旁,一个旅人在等一辆大巴车,他将上车离去,消失在金光闪闪的云雾间。
再会。
活到傍晚
不行无用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