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人书”复活了
作为80后,我很幸运地看过许多“小人书”,《岳飞传》、《哪吒闹海》、《西游记》,有些是用自己零花钱买的,有些是父辈的收藏。那时候的“小人书”都黑白的,画面却异常精美,是那个没有绘本的年代孩子们唯一的视觉飨宴。

虽然后来有了绘本,有了漫画,有了动画,有了3D,但我心里始终是给“小人书”留着一个角落的。“小人书”的画风是直白的,让人入戏的,也是传统的,那些历史故事,中国的神话故事,还有抗战的故事,只有用“小人书”的画法才是绝配。然而不知何时起,“小人书”渐渐销声匿迹,沦为高价的收藏品,不再是孩子们捧着看的读物了。

为什么“小人书”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呢?知乎上有一个答案是因为每一页“小人书”都是画家精心手绘而成,在那个吃着大锅饭的年代用绝顶的技艺去做一件收入微薄的事情算不得什么,在那个年代还能拿着心爱的画笔本身就是一种奢望。时光流转,现在哪还有人愿意沉下心做这样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还是有的,蒋兆和的入室弟子孟庆江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傻子”。他的老师蒋兆和被誉为和徐悲鸿齐名的近代人物画第一人。80多岁的孟老先生本可以选择成为盛名卓越的大画家,一画千金,四处去开画展。可是他这一辈子却偏偏献给了“小人书”,他的作品有《刘胡兰》、《蔡文姬》、《长恨歌》等130多套“小人书”,可谓一生心血付童书。仍觉不满足,80高龄时又成稿了全套30本的《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对于“小人书”的绘制,一般人可能以为有了故事蓝本,画家凭空创作便好。然而“小人书”之所以魅力无远弗界却在于它的考究和真实。人物要穿什么样的服饰?作何表情?乃至桌椅摆设是什么式样,都需要考据的。孟庆江老先生在创作《刘胡兰》时,就在刘的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住了一个多月,专门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还和刘妈妈长谈了解刘胡兰的生活环境、脾气秉性、生活习惯,这才有了有血有肉的少女英雄的形象。


所以这套《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人物服饰细节也是同样考究的,绝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常常忧心我们的孩子即便看了很多历史书,历史人物形象却要从“戏说”“穿越”的电视剧中得来。他们会不会误以为古人都是剃着月亮头,梳着小两把的满人形象?平均每5部古装剧就有一部清朝辫子戏,老母亲觉得这样的担忧一点也不为过!


幸好有了孟老先生和他的诚意之作。除了能给孩子留下比较贴近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故事本身也是兼具严谨和可读性的。我家女儿还没上学,对图画明显更有兴趣,她爱对照着画面来画画。也有读者评论孩子一口气看了五个小时不放手的,可见“小人书”的魅力丝毫不减当年。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这套书在故事的末尾还有关于所讲朝代的制度、民生、风俗等等,足以让孩子构筑一个系统的历史观。完全有理由相信,看过这套书的宝贝将来历史即使不拿满分也绝差不到哪去。
“小人书”之好看从来不逊于日系漫画,现在的孩子只是缺少机会来领略它的美好。幸哉,我们的孩子还有这样好看的“小人书”可看。不知孟老先生之后,可还有人接过他的接力棒继续这件费心费力的事。只能长叹一声:“小人书”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