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神器”网络走红: 最无能的父母才把打骂当爱的教育!
在这个网络信息飞快传递的时代里,有趣又有才的网友们发明了不少“神器”,为枯燥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
像什么“切割碗”、“捣蒜器”、“绞菜机”、“折叠热水壶”、“宠物外出饮水杯”等等,每一个神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但最近,新出了一个叫“打孩子”神器,这又是什么呢?
我去某宝搜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看到这些之后,我不禁感叹,人有时候真的很矛盾,一边爱着孩子,一边又在网上购买“打孩子”神器。
图上的商家,都有着200以上的月出售量,甚至还有将近1000的月出售量,卖到要补货!难道这些父母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以打为主的吗?
虽然我知道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闹,淘气的时候, 总是会忍不住“拳打脚踢”,那些花了很长时间给自己建立的“再生气都不能打孩子”心理建设,会瞬间崩塌。
但即便如此,我也认为,无论打骂,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大家知不知道,其实4月30日在国际上是一个节日,叫“国际不打小孩日”。
很巧的是,戛纳电影节在1959年4月30日开幕,但更巧的是,最佳导演奖颁给了一部讲述“问题少年”电影的导演。
而这一位获奖导演,曾经也是个“问题少年”。
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叫《四百下》,它得名于法国的民间谚语,“不听话的小孩要打400下,才能变成一个好孩子”,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会想到我们的“棍下出孝子”?

获奖电影《四百下》海报
许多老一辈总是念叨着“棍下出孝子”,他们认为打出来,骂出来的孩子才会听话,才好教。
但这已经过时的教育理念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棍下长大的孩子心中,只有一片又一片的童年阴影,却没有能让他们乖乖听话的良药。
大家都清楚,如今思想、心理教育,都远远奏效于棍棒教育。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大约有69.8%的人曾经在小学阶段接受过体罚。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体罚不算什么,甚至连小事都称不上,大概就像随手拍打一只蚊子一样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但有时候,就是这样随手,随心的动作,给孩子带来了不可逆转,甚至是致命的伤害。

有一天,8岁的琳琳正在家里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写作业,妈妈发现后,情急之下,朝着琳琳的后脑勺打过去,因为当时妈妈认为自己的力度不大,所以没关系。
结果到半夜,琳琳突然上吐下泻,家人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去医院,但已经抢救无效了。
后来法医说,琳琳死于颅内挫裂伤,是由外力导致的。
而这个外力,正是来自妈妈的习惯性拍打!

很多人都说,父母是最容易被孩子点燃的动物。生活中的任意一点小事,都会成为孩子被父母打骂的源头。
早前,在江西南昌的地铁一号线上,就发生了一件事。
儿子不小心弄丢了一张价值5块钱的车票,就遭到了妈妈的打骂。
妈妈说,“那张车票要5块钱,5块钱很难赚”,而那位妈妈一个月才挣900多。
不得不说,生活确实很难,钱也很难挣,但因为这个而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就值得吗?
如果被孩子轻而易举就气得失去基本的理智,那就要重新考虑自己是否能做个合格的家长了。

其实除了老一辈,年轻一辈还是有少部分家长坚持认为,“棒下出孝子”是教育的真理,同时也追捧“不打不成器”这句话。
我一直是不认同用打骂去教育孩子的,因为这是体现父母教育无能的行为。
“鞭打是惩罚儿童的方法中最坏的一个,我没有见过一个家庭施行体罚会有好处的。无数事实证明,它会形成孩子的不良性格和习惯,把孩子推向犯罪的深渊。”
这段话出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小时候被父母打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经过几次之后,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服从父母,不听父母的话,有些孩子也慢慢远离父母,越来越不亲密。
所以,问题的本身,不是孩子犯了什么错,要怎么打骂,是父母应该怎么去看待问题,采取什么方法或措施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打,以及无休止的骂。
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灌输文明思想,“惩罚手段”和“教育理念”也要更文明,不要让孩子们成为自己的“出气筒”。
-END-
作者 ▎ FRIDAY
设计 ▎Gerry酱
更多社会教育探讨在【家长指引】微信公众号,戳下面二维码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