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第1、2章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发现社会心理学和我读心理学导论里边提出的关系商非常的吻合,都是讨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你如何看待他人,如何被他人影响,相互关系。
(一)内在建立的主观性和偏差性
1、人是通过主观解读世界和自己,在自己的生物基础之上构建世界和自我的概念。既然是主观就难免有态度和选择性,不可能完全的公正和客观(主观就是你最先建立的思维模式和客观之间的差异,差越多主观偏见就越多,每个人都必然是主观的,偏见才是问题,偏见越大就越远离真实,不改就容易偏执)。你的内在形成就是在生物基础之上的社会影响(经过主观解读后的情境影响)塑造加上少量的自主选择。
2、人的两种思维过程: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
(1)两者都带有主观性,只是程度不同。
(2)理性思维也有一个建立的过程和学习,这个不是先天就有的,学习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主观性的解读。理性思维包含:数据、理论框架,逻辑推导,实践验证。
(3)直觉思维更加的自动、快速、应激。但也更加的主观,完全不保证对错。
(4)人通过上述两种思维过程建立的对世界和自我的解读必然有很大的偏差。
3、人在内心建立了世界、自我、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人生的基本态度、性格倾向或者叫做三观等等。
(二)行为背后的原因
1、生物性基础+内在+社会影响,三者共同影响了你的关于这个行为的思维过程,你通过自己的或者直觉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之后,作出动作。
2、情境在基因的基础上塑造了以前的你,又在影响当下的你,从而内化影响未来的你,你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情境的影响之下,且是你主观解读后的情境之中。而自主选择往往很难判断,关键在于这个主动性是否是被动性加上你的自我合理化的主观理解。
(三)提防常识误导和自我膨胀
大多数常识都是马后炮,事情发生以后再解释才可以,事前没有任何解释力。因为常识是混乱的,似似而非的,自相矛盾的,啥可能都存在的。所以从常识求预测比瞎子算命还不靠谱。所以这就是所谓的后见之明,常识都是结果出现后才发生的。因为从结果往前看才更加的容易。在这里还需要警惕的是因为后见之明导致的自我认知的膨胀。
我们需要的是事件发生之前的预测,而不是时间结束后的自我确认。
第2章、社会中的自我
本章概述:
1、内在运行机制:欲望、思维(直觉、理性)、价值观、自我评价
2、社会对自我的影响:文化影响(无处不在的情境,影响过去现在将来)、东西方文化差别、社会比较、他人评价
3、自我中心导致:焦点效应、透明效应、自我服务(自我高估)
4、自我认知:预测别人客观,预测自身偏差大(主观性、自我高估);心理的自平衡机制(好的适应、坏的防御);
5、自我评价(自尊):比什么、和谁比、结果落差、他人评价影响、高低自尊各自的问题
6、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消耗能量、效果的有限性、习得性无助
7、对外的形象管理:在乎他人的评价、自我妨碍机制的解释
一、内在运行机制
内在形成的观念:世界观、自我观(物理硬件、智商、情商、关系商)、人生观。如何形成的呢?靠的就是内在的运行机制:欲望(动力)、思维(运行模式)、价值观(方向)、自我评价(内容较多单独说明)。
(一)、动力 为生存需求和成就需求,详见“心理结构简述”
(二)、思维
1、思维的分类(直觉思维、理性思维)
(1)直觉思维就是是让生理、心理(智商、情商、关系商、自我认知和评价)、外界,三者影响叠加后混沌处理自动解答。
(2)理性思维就是剥离自己的主观影响,尽量客观的进行理性思维。用数据、理论架构、严密逻辑推理、实践验证来做出尽量客观全面的思维过程。缺点是速度慢,需要后天的不断努力学习,让理性思维跑起来。
2、思维发展历程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开始摸索出一些规律
(2)、前运算阶段(2-7):1)思维仍是直觉思维为主,较少进行推理和逻辑判断。2)自我中心思维:无法从他人角度来看待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 1)逆向思维或心理运算能力 2)守恒概念 3)逻辑思考能力
(4)、形式运算(11岁以后) 1)抽象思维能力 2)归纳推理
总结:思维是从直觉思维开始,然后逐步建立理性思维的能力,为理性思维打基础,从具象到抽象,归纳,逻辑推理等,具备这些基本能力只是学会理性思考的前提,类似于生物性准备,健全的理性思考在这些基础之上还需要有数据、理论架构、严密逻辑推理、实践验证,进行反复的强化锻炼。
3、思维的成长潜力
(1)一直停留在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大多数人的思维水平)。
(2)理性思维:理论架构上(逐步建立、系统、深化、广化(经济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宗教));逻辑推理能力不断强化。
(三)价值观
价值观(是非对错、喜欢厌恶、价值大小;处于动态成长之中,但是会受以前经验的影响)建立。
1、成长潜力
(1)一种是终生幼体状态,三观定型于五岁左右,一辈子长不大,这种人很少,这种人的人生概念是“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坏的人就是坏蛋。”固执坚持价值观的自我中心,无是非。巨婴国包含部分这个倾向,希望回归到幼体受人照顾。
(2)第二种是大多数人,三观定型于十五岁左右,三观是服从权威,相信跟着大潮流。从众心态,羊群效应,独立性不够,不敢自立,不愿意承担责任。
(3)第三种又是少数,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如达芬奇,费尔巴哈,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形成三观是逐渐的,不断进步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
(四)结合上述机制看现实
1、小学重要性
所以说小学之前你的各项素质已经初具雏形,你的物理硬件、软件(智商、情商、思维能力)、家庭环境;小学阶段还有小幅变动的可能,本阶段如果通过努力或许会有超过他人的提高;然后就基本定型了,保持大概的队形前行;这也就是为何小学教育大家都如此重视,人生的起跑线啊。
2、更早的起跑线
当然其实人生的真的起跑线在学前教育,那个更加的关键。学前教育是你内心一切的基础,白纸上的第一步。天赋固然重要,可以让你的努力更容易形成正反馈然后自我强化,反之容易形成挫折感。从某个角度,孩子引导大人教育自己,也是一种互动。
3、看当下舆论
(1)因为中国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教育的落后(自己不行);舆论媒体被少数洗脑团体占据,公知无法开口,让大众知道真相(社会不提供拐棍);导致大家理性思维能力普遍缺失。
(2)价值观更是混乱,主流价值观完全无法自冾,具体影响参考“心理结构简述”中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什么?是一把标尺,衡量是非对错,价值高低,喜欢厌恶。
(3)价值观加理性思维能力才能进行全面的思考,价值观是方向指引,理性思考是解决方案,是路径选择,如果用来比喻一个裁缝的话,价值观就是尺子,理性思维就是建构衣服的各种材料,两者结合才会做出标准、漂亮的衣服。
但是中国现状是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各种混乱标准的尺子,但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就像一个裁缝,没有做衣服的能力,手里只有一把尺子,那用来干嘛,打架吧,尺子变成了刀子。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叠加中国混乱的价值观,论战一起,乌烟瘴气,犹如泼妇骂街。
二、社会对自我的影响
1、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1) 文化对于整个人的人格结构都有莫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基因的基础上,外界文化的塑造下,加上个人主动选择三者一起塑造了整个内在。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和不断演变的生存模式。这种生存模式不仅仅是行为模式,还包含全套的思维模式。
(2) 自主选择发生的较晚,往往是人格独立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发生。大部分选择只是基因影响和外在的塑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格都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尤其是中国。
(3) 即便在西方也是如此,农业文明里个人价值是不存在的,只是社会的一份子,皇权和宗教权才是价值的核心,人人都必须遵守以此基石建立的等级秩序价值体系。后来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化改造,前前后后大约四百多年,人的价值才逐步的摆脱了等级,自身的价值逐步被认可,才逐步的建立起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从主流价值上承认了个人价值。
(4) 个人价值观是建立在世俗层面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宗教层面神之下人人皆平等的宗教观之上,有了这种真实认可的平等才会形成契约、才会形成私人产权的保护,才能限制权力的边界,才会有稳定可持续的社会规则诞生。这就是为啥中国目前还无法达到这个价值体系,因为现实利益冲突,所以主流价值观会一直混乱下去,直到坚持不动为止。
(5) 除了利益角度,从历史上看。中国现代文明时间比较短,刚建国的时候还是个90%农业为主的农业国家,自从鸦片战争到建国这一百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内战中度过的,启蒙运动也仅仅停留在知识分子的层面,时间短,人群少。建国后的军人治国、打倒臭老九,更是把以前的那点启蒙彻底掐灭了,中国事实上反而进入了一个彻底的农业文明制度和思维。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价值观会如此混乱,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个人萌芽、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大杂烩阶段。在上面有意的阻挡下,下层的混乱无序也几乎是必然。当然价值观的混乱对于管理有一定的好处,因为难以形成合力,只会小乱,不会大乱。当然小乱憋久了或许也会出大乱。
总结:中国目前处于一种价值体系混乱无序的状态,这对每个人的内在都存在很大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必然会导致内在价值观的混乱无序,无所适从。
2、文化区别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1)西方更加的推崇个人主义,独立的自我。个人和其它都是平等的,我不依附与组织。
2)东方更加推崇集体主义,相互依存的自我,互相依存的自我有更加强的归属感。依赖型自我并非一个独立的自我,而是多个自我的组合,存在的强烈需求就是占有更加有力的归属。在这种自我认知中,个人难免的会低于组织。组织很容易获得更大的权力。
在互相依赖的文化中,社会生活的目标不是让个人更加的独立和自主,而是在一个群体里更加的和谐,增加群体对你的认可,通过组织的认可来达到个人的满足(权力和资源)。集体主义,自尊与别人怎么看我和我所在的集体有关,认可集体并乐于被集体束缚。
3)西方世界集体的转向个人主义或许跟二战也有关系。集体主义的自我更加的有弹性,很容易被集改变,容易导致强权崇拜,丧失理性,然后引发剧烈的文明冲突;也有利于后发优势追赶,亚洲和第三世界追求速度压抑个人的需求。个人主义的自我相对稳定,不容易被集体和角色改变,相对来说很难形成那么大的合力,对于整个社会稳定有稳定器的作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西方发达世界速度不在那么重要,稳定第一,满足个人需求。
2、社会比较影响自我(自尊部分详述)
3、他人评价影响自我(自尊部分详述)
三、自我中心(自己对自我的认知的主观性)
1、因为你可以察觉到你的一切行为,而只能察觉到别人的零星的行为,对自我的信息远超过其他人加总的信息,所以从直觉上就难免的会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尽管从理性角度你会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人往往不愿意去接受这种让自己不舒服的理性思维,进行选择性忽略;高估自己的影响力可以增加自我评价,让自己舒服获得精神奖赏,真假对于个人奖赏来说无法区分(这就是人的成就动机)。
2、自我中心必然导致如下表现(高估自己,自我感觉良好)。
(1)焦点效应:人们往往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从而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2)透明错觉:自己随时都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脸上就会有所表现,以为会被别人发现,其实被发现的概率并不大。
(3)自我服务(自我感觉良好;抢占功劳、推卸责任):自己在好事情上的贡献更大,坏事情上责任更小。
四、自我认知(解释行为和预测)
1、自己也并不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感觉预测,往往还不如外人预测准确。按理说你自己对自己掌握的信息更多,为何会不准呢?因为自我中心和成就动机会让你不自觉的高估自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人有满足自己本能的倾向,这个本能的介入让整个事情丧失了客观性,变得主观了)。
2、幸福感预测(得失、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防御机制)
(1)我们直觉:我想要,我们得到,我们快乐;我们得不到或者失去,就痛苦。得到的越多快乐也会加倍。最后“求不得”一直在前面像驴面前的胡萝卜一样,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2)“我们常常错误的想要得到某些东西”:外界的灌输和洗脑,各种奢侈品,让你长时间产生拥有之后自己的人生就成功了的假象,等你拥有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啥作用,除了多花了钱,这就是消费主义造就的永不停歇的你。
(3)但实际上:不论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高估它对幸福感的影响(尤其是持久性),得到和失去影响其实远不如想象的大,影响最大的还是你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
(4)好刺激-心理适应能力:丧失新鲜感,人会适应自己的生活;大脑会适应刺激(同一个刺激,多巴胺分泌逐渐淡化);边际效应递减是必然存在的。认知系统的新鲜感关注是本能,是大脑处理信息,认知周边环境的最基本机制,只关注变化的,不一样的东西。
(5)坏刺激-心理防御机制: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逃避机制(压抑、否定、退行)、自骗机制(反向、合理化)、攻击机制(转移、投射)、代替机制(幻想、补偿)、建设机制(认同、升华)
(6)整个心理机制都会让人进入一种平常心心态,这种心态是最健康的,内分泌系统最稳定,耗能最低。不管好的刺激和坏的刺激,持续久了都会对身体产生损害,因此机体有减轻刺激走向稳定的倾向-生存。整个系统会自发的把你从高点或者低点拉回正常值。
(7)双重态度(态度是价值观的个体表现)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自我认知深度问题、自我建构的面具问题、自我的层次问题(内隐的不容易感知到的、自己感知到的、对外呈现的基本的 三层)。
五、自尊(自我评价)
1、自尊运行机制。
自尊就是对于整个内在的一个全面的评价,自尊类似于自我强化,每一次成功,每一次从外界获得的好评价,自尊增强,正反馈,激励自己更好的成长;如果是失败的经验就可能威胁到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下降,成长动力就不足(这还在于你对于失败的主观解读,如果不消极解读失败或许就不会影响你的继续努力的热情);自我评价类似于一个内部的评价激励系统。
2、自我评价,既然是评价就牵扯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标准或者叫做评价模式,另外一个就是评价的准确性,也就是高低问题,外界评价的影响。
2.1标准问题(比什么、和谁比、结果落差,他人影响)
(1)比什么:你越在意什么,什么差距大给你带来的伤害就越大,这就是价值观。差距本身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伤害,你在意的方面的差距才会给你带来伤害。
(2)你在意的人群的对比,给你带来伤害。熟悉人圈子,同事、同行、同学、亲戚。
(3)对结果的接受度:因为大多数人都自我高估,高于一般人,但是实际上他们绝大多数人只能是普通人,这种结果的落差必然存在。这就是为何大家都会有郁郁不得志的悲鸣,就是因为注定普通人的命,却得了成功人士的病。
降低预期甘于平凡?还是继续努力,实现辉煌呢?没有准确答案,因为人和人不同,关键在于你的自知之明,然后针对自己的能力才有答案,准确的自我洞察力有时候也是一个人幸福和成就的原因。有能力,有自知可得大成就;有能力,无自知,看运气;能力一般,有自知,得自在;能力一般,无自知,悲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注定能力一般,有幸得自知也能得自在,放过自己。成功学的最大毒害其实就是毁坏普通人的生活,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只有匹配少数有能力的人的时候,才会有正向的意义,否则就是否定整个普通人阶层,让他们既不能成功,也找不到普通人的价值,让大家进入自我否定的陷阱之中。
(4)大多数人的自我评价就是社会比较,重点是他人评价对你的影响,关键点在于他人是根据社会价值观或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来对你做出的评价,你如果认可他的价值观他的评价才有价值。
PS:这里有个表扬他人的问题,泛泛而谈的赞扬是空洞无力的,一定得抓住对方在意的点,然后进行准确的表扬,这个效果才会最大化。对孩子也是如此,这需要你的关注和洞察力。
2.2举例:开放的、永远进步的人生观:成为更好的自己,和自己的以前对比,独立价值观自我评价。
(1)座右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心境:好好,正念,平常心,心思纯,方向正。
(3)方式:通过学习来提高理性思维、通过关照现实来验证。
(4)天天:重在坚持,不迷茫。
(5)目标:向上是方向包括:更健康的身体、更稳定的心境、更强的思维(深度、广度、系统)、更加清晰坚定的价值观、过得去的物质保证、更加有趣的社会关系。
(6)整个思维模式在于找到一切可能成长,不嫉妒、不打击,看到他人在这条路上的成就,心生喜乐,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永远处在成长之中。
(7)不受制于他人评价,自我定性足,最后的评价就来于自己。
2.3、然后就牵扯到一个自我评价的高低问题。
(1)大部分人都存在自我评价偏高的问题,也就是自我高估(自我的各个方面),或者叫做自我感觉良好、或者叫做自我服务偏差。
1)能力乐观:盲目乐观,我们都相信我们比一般人强
2)道德乐观:我们都自认公正,认为其他人都是带有偏见的。
3)认同乐观:虚假普遍性、独特效应: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独特性)。
2.4自我高估的动机(对内、对外)
好的方面:
(1)对内,拉动自我成长,高的自尊会带动自我实现,更强的主动性
(2)对内,高自尊遇到挫折会更容易恢复
(3)对外,高自尊会让你更有信心去进行社会交往,高的社会关系会让你更有安全感、成就感。此方面体现了人对社会关系的一种需求,这种归属感深植于遗传的安全感之中,群体性和安全感在基因身处非常相关。
坏的方面:
(4)过高就会傲慢、自恋。自恋、厚黑、反社会人格:社会关系研究中定位为黑暗三角的消极特质。
(5)自我高估带来的问题。推卸责任,责备他人,偏见,冲突
2.5 低自尊带来的问题:焦虑、孤独、消极,思维方式也选择关注消极点,从而进行选择性解读和自我逻辑强化。
六、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有限性,需要耗费能量、有时候会被惯性思维困住、本能的逃避选择权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自我实现的有限可能)
1、自我的能量
(1)自我控制需要消耗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可以休息补充,锻炼加强。
(2)积极思维的力量-自我效能 思维模式及信念 自我实现的力量
(3)命运的主动和被动判断
2、习得性无助:反复强化形成固定脑回路、洗脑术的一种
(1)当人们去尝试改变某种状态,但一无所获的时候,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对失败经历主观的解读方式,有可能会让你逐步的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惯性里。
(3)驯养模式;反抗被批评、全民驯养模式就是培养一种习得性无助,不敢反抗。
3、过多选择的代价、自由的代价
(1)面对结果的丧失感:给你一个东西,和给你一百个东西让你选择一个东西;前者更快乐,因为后者在你心里放弃了99个东西会让你不快乐。人不喜欢放弃东西,只喜欢得到东西。即使是放弃不属于你的东西。
(2)面对结果的责任:选择需要的负责感就会越大。这就是为何有时候人不愿意进行选择,因为不愿意负责,负责就有压力,害怕失败带来的自我否定。这也是宗教里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因素。逃避自由、逃避责任、把自己的选择交给强权。(从众、依附强权)
(3)选择过程中的权衡利弊:选择的同时就会一直进行权衡利弊,一旦选择做出后,人们就倾向于关注这个决定好的一面,反正现实已经如此,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是多数人的倾向。
七、自我表露
1、关注外界的评价和反馈以便形成更好的自我评价,关注他人的认可(友情、爱情)、团体的认可(团队表现)。人内部的奖惩机制都是根据这个自我评价做出的。
2、自我妨碍
(1)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2)万一真失败,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保护了自我评价及公众形象;万一成功了还可以提升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