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班,怎样得到更高的工作产出?
新来的同事和我做搭档,发现她明明每天加班,听说在家里还会再做点工作,但交给她的工作还是拖了一个月,实在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开始好奇她的状态,发现常看见她和邻桌聊天,和我说工作的时候也容易扯进无关话题,原本5分钟可以说好的事,扯二三十分钟才结束才是常有的,同时在下班时间看到她发的加班朋友圈。
她这种看似忙碌经常加班,实则效率低产出少的状态,是很多人的缩影。卡尔·纽波特就这种现象写了《深度工作》一书,提出“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两个概念。深度工作,卡尔定义为“无干扰的专注,个人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相对的浮浅工作,则是“机械性工作,可创造新价值少,且容易复制。”
在介绍这本书前,先简单聊聊作者。卡尔·纽波特是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间,在麻省理工获得博士学位后,去到乔治城大学任教,并成为终身教授。期间还出版了四本书,完成几十篇同行审评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只在工作日工作,很少在下班后加班,获得杰出学术成就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的家庭时光。这些成就不是因为智商高于常人,而是得益于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旨在证明深度工作能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前提下,更好的完成工作,还能享受真正的闲暇安逸;第二部分则提供实操准则——如何“深度工作”。
一、深度工作有利但少见,一旦做到,就能脱颖为出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许多职业将被机器人替代成为时代趋势。另一个趋势则是互联网将距离无限缩短。卡尔·纽波特在书里提到,未来能在互联网时代获益的分两种人,一种手握资本,通过钱生钱,要不身怀技能,靠不断精进,掌握行业内的话语权。前一种情况要求太高,除了继承家族财产,原始资本的积累需要漫长时间。掌握一门技能则人人可行。要想技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需要通过深度工作,尽快让能力累积从量变到质变,在现今距离无限拉近的大环境下,能获得更好的收入和更响亮的话语权。
深度工作如此重要,但矛盾的是,工作之后注意力本就被琐碎撕扯成碎片,加上社交网络的干扰,集中注意力是如此难。即使在所谓的8小时工作时间里,也会有无止境的开会,制表,PPT汇报分散注意力。所以,人人都注意力涣散的当下,如果你能靠深度工作快速成长,那么脱颖而出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想要深度工作,可以怎么做?
幸运的是,《深度工作》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如何才能深度工作。认真照做,你也能像卡尔·纽波特那样,按时下班的同时收获超出预期的产出。
1.把关注点放在最最重要的事情上
根据2/8法则,80%的产出来自于20%的工作,每次开始新工作的时候,在备忘录选出对产出贡献最大的那个,集中所有精力攻破。没必要对那些琐碎工作说“NO”,而是确定“对激发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要事挤掉琐碎。不用担心必做的琐事没时间做,当你做完要事,就会发现只占用一天中的几个小时而已。
2.用引领性指标来鞭策自己
完成指标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滞后性指标,描述的是最终结果,例如今年我要瘦十斤,直到年底上秤知道目标是否达成。另一种是引领性指标,例如日跑五公里,这个指标每天都能明确是否完成。引领性指标更能辅助集中注意力,因为它可以帮你把注意力拉到当下,每次完成指标都收获一点成就感。
3.用计分板监督进度
高三看韩国一个成绩倒数的学生逆袭成全国第一的学习经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了保证集中注意力,自习时每5分钟确认一次学习进度。半信半疑地尝试发现的确有效。卡尔·纽波特也在《深度工作》里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计分板:将纸条贴在显示屏旁边的墙上,随时记录自己深度工作的时间。每当工作获得突破,就在那个时间做个记号。目的是确定每周累计的深度工作时间(引领性指标),标记突破点则是用来把控每个阶段大概需要的时间。
4.远离网络
网络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深度工作,远离网络是必须的。每天漫无目的逛的网页对你毫无帮助。你可以先尝试关闭社交网络一周,别人不问你千万别主动提起,一周后你会发现,生活质量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因为空出很多时间获得不少乐子。
某乎有句话很有名:“凭你的努力程度,根本不到拼天赋的程度”。每个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可你怎么对待这24个小时,就决定了你与同龄人的差距。现在到处都在贩卖焦虑,不是叫嚣着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是高喊比尔盖兹能成功是因为在IBM做高层的妈。可是,比尔盖茨常常沉迷写代码到睡着在键盘上,醒来继续写的专注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可否认他的确拥有更优越的条件,但深度工作是他创建微软帝国一大助力。同样一分钟,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