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放在人教版高一下学期必修2学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首先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记得上这一课时也正值秋天,当时的环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朗诵并初步体会情感。开篇的音乐和我的声情并茂的导读奠定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秋天。接下来朗读,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对文章的情感始终把握不到位。于是,我补充介绍了郁达夫其人其事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然后再次让学生朗读,将感情融入其中。
接着设置三个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③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很快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此基础上首先我和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我就以此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找出作者描绘的几幅画面和画面的特点,并挑出最喜欢的进行赏析。
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开始赏析自己最喜欢的秋景图。令人吃惊的是,第一幅“秋院静观图”竟无人赏析。学生最喜欢的是“秋雨话凉图”。于是我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用家乡方言来对话“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并亲自演示北京方言的读法。在对比中去体会,语调不同,传达的感情差异。然后结合背景知识,深化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情感基调的把握。之后,我对第一幅“秋院静观图”进行了赏析。然后,让学生入境去体会情感。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面对如此冷清的秋色,倾听如此微漠的声响,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以关键词的形式谈了感受。最后归纳文章的主旨,感受郁达夫先生的人文精神。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虽然《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以写景散文的角度去理解,难度就变小的多了。教学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二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三则学生在小学初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这种上课方式,主动性不高,羞于表达,即使讨论出来东西,也无法组织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学生弃选第一幅图的时候,我如果把话题接过来,做一个赏析,并告知学生,老师的赏析是抛砖引玉,既可以缓解无人选的尴尬,也可以给学生的赏析做一个示范,效果会更好一些。在最后的主旨归纳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精神体会不深。
因此,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几点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学习中注重美读。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语文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让语文活动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让语文的诗意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师的美读的示范、感染作用,而只仅仅通过录音材料,或个别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表演来点缀。而我在教学中,强调了教师的美读。在精心挑选的贴近课文感情基调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我富有感情的对课文片断的朗读,很快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到文章营造的氛围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每个个体再独自进行美读,就能初步体验到文章的精微与高妙之美,为后面的探究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合作探究时,将“品”与“读”结合。
读不仅仅是单纯地教师的读、学生的读,而是通过合作学习,将“品”与“读”结合,将品析景物,揣摩语言与学生的美读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我选择了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学生通过个体品读,归纳出那一幅幅北国的秋景图,都是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来描写的,给读者以各方面的美的感受。我改变了用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他们通过品读,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品析作者笔下的秋,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受,再让他们自己美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品一品,读一读,在品中推动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品味。
三、感受人文精神,培养创新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学生通过品读,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新见,在这种氛围中,他们能够更自由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那份美好情感,初步感受到作者从文中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如果可能,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让他们由此延伸开来,有所发展、创新,结合自己的生活,谈到了对作品的独特见解,甚至有不同于文本的声音。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但它体现了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种探索,即希望在课堂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