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近年硕博论备忘
10年之后的,标过的不再标
基督教新右翼运动的先驱杰里·法维尔的政治参与研究
制度体系和国家发展:断裂与合续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概念
巴利《论事》中的“阿罗汉观”研究
孟荀的义战理论
虚拟环境下的演唱会传播实证研究
祭如在
论韩非子“法之安生”问题
Finding Contentment Somewhere between Jean-Paul Sartre and the Huainanzi
列奥·施特劳斯的现代性理论探
历史与汉语神学
北宋经学诠释学思想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从敌视对抗到共存互利:10世纪前胡、汉间的冲突、磨合与妥协
维特根斯坦和意向性问题
在思想史与哲学史之间——徐牟唐象山思想研究之研究
人生境界论
天台圆教的超越与综合
六到七世紀僧人輿政治
努斯与秩序——论沃格林古典研究中的两个着眼点
民主与福利——社会结构与公民身份制度变迁的路径
萧绎的理想人格试探
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
历史证据——基于语义分析的研究
尚贤堂研究(1894-1927)
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
北宋新學研究
学生政治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超越盼望的想象
压缩与叠加:中国城市化与“生产政治”演化的独特路径(1978-2012)
共同体、身份认同与归属
汉代《诗经》经学诠释学研究
董仲舒春秋学研究
颜元气论思想研究
判断与存在:海德格尔判断学说研究
事实、真理与符合
耻的道德意蕴
An Examination of Zhang Zai\'s Commentary on the \'Appended Remarks\' of the Zhou Yi
论叔本华的死亡观
柏拉图在《智者篇》中对巴门尼德存在论的批判与发展
日籍中的漢魏銘文鏡彙編
文德尔班的历史思想研究——以《哲学史教程》中的历史编纂思想为中心
联邦主义者政治哲学探要
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分析
中古时期相地术研究
无善而至善——从本体与工夫角度谈刘宗周之心体思想
王艮“安身”思想试探
戰國秦漢漆木器文字彙編
“生生之理”与“孔颜之乐”
自然与德性--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作为功能性文本的日本轻小说研究
论罗尔斯政治哲学的建构主义证成策略及其困境
几与时——论王船山对传统道学范式的反思与转化
正义德性论
史弥远的政治世界: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与权力形态的嬗变(1208-1259)
再探《叶隐》武士道的精神实质与其时代变容
衰落与崛起——关陇区域周秦势力兴替研究
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
《檀弓》思想研究
智顗忏法研究
梁武帝萧衍的自我书写
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对其实体理论的意义
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
庄子人类基本权利的概念
岳麓书院藏秦简《占梦书》研究
申时行及其《书经讲义会编》研究
孔广森《春秋》学研究
神谕与希罗多德的叙事
康熙朝中叶文化政策与大一统政治之研究
唯物史观在中国——思想史和历史学的双重维度
名教与自然之辨初探——基于生存论层面的考察
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
马王堆帛书“刑德小游图”、“天一图”所见神煞研究
分析性:在平凡与荒谬之间--论分析性概念在知识辩护中的作用
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
“性觉”之研究
断裂、过渡和以太演绎——康德《遗著》探要
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雅典城邦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理论研究
虚构的历史化与历史的虚构化--论13-20世纪历史小说虚构手法的流变
德里达《延异》文疏解——与海德格尔、中观派和维特根斯坦的比较研究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日本“御宅产业”内容分析
南北朝后期的星占学术
西周王畿考
隋唐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西周金文所见家臣研究
福柯与年鉴学派(1962-1984)
出土楚簡所見與今本大小戴《禮記》相關文獻研究
论《周易》的时间观念
贵族激进主义的文化政治
幕府与晋宋政治研究
礼之退隐——以近代中国刑律中君亲条文的变动及其争论为中心
从“帝都”到“天下”——秦汉都城空间形态与空间性质的嬗变
面向恶而实现的自由
六朝之史学与世风
解构中的建构:福柯思想解读的一种视角
华严哲学研究
放馬灘簡式占古佚書研究
授权立法制度研究
庇西特拉图的归来——论宗教仪式在城邦政治中的功能与意义
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
两宋之际道学思想研究
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
万历援朝战争初期明日和谈活动的再探讨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
自然正当、虚无主义与古典复归
过一天算一天——上海农民工日常体验的人类学分析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技与道—中国传统技术话语研究
《三国志演义》早期文本研究
古写本《群书治要·后汉书》异文研究
魏晋的自然观
威廉·麦克尼尔史学思想研究
布罗代尔史学研究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两极之间--高罗佩《大唐狄公案》的形象学解读
在马克思本体论革命的门槛上--评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