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民国时期最强实力“印钞机”!
( 此文首发于公众号:青春喂了书)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里,钱并不是个好东西,铜钱是臭的,所以我们历来不喜欢充满“铜臭味儿”的人。像五柳先生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才算得上是伟光正。
在这种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羞于谈钱,因此我们的文化教育里关于财商的教育是缺失的,人们普遍缺乏理财的意识。
最近读到一本书《梁启超家书》,发现梁启超——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文豪,除了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之外,竟然还是一位投资理财的高手。
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最关注的可能是他教子有方吧。养大成人9个儿女,个个都非常优秀,其中三个儿子成为科学院士。

毋庸置疑,梁启超先生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堪称楷模。在子女面前,他风趣可爱,是个绝好的父亲,他悉心教导子女们如何做学问、如何交友、如何择业……实际上他还教子女们如何投资理财。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就不用多说了,我们都知道,他从小饱读诗书,并且兴趣爱好相当的广泛,他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
同时梁启超对西方文化也非常了解并且十分推崇,他极力倡导政治、文化、教育改革,在很多方面的观念及思想都是极具前瞻性的。
今天别的方面我们都不多说,单说投资理财。
梁启超以自己一个人的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人,除了自己的9个儿女之外,家里还长期抚养着梁家兄弟姐妹的孩子,以及妻子李蕙仙家的兄弟姐妹的孩子。每年的开销着实不小,那钱从哪里来?
首先,梁启超简直超会挣钱,堪称实力“印钞机”。
在他逃亡日本期间,跟康有为等人一起创办了“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梁启超以其知识化作文稿来入股,这就相当于是“技术股”了。
据记载梁启超光是从新民丛报社分得的红利,一年就有上万银元,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万。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年收入也是数万银元。加上他著书的版税,他所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的版税高达40%,另外他平时给商务印书馆写稿的稿酬也是极高,达到千字20银元,仅次于蔡元培、林纾。
要知道当时胡适、鲁迅也已经是最具号召力的作者了,胡适和鲁迅的稿酬才6元。此外还有他在清华学校任教,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的工资收入。
由此可见梁启超收入之高,妥妥的富豪!

其次,梁启超不仅很会挣钱,还擅长投资,让自己“躺赚”。
在梁启超写给子女们的家书中,有关理财的内容是比较多的。1915年买进了中原公司的股票,1923年买了七年长期公债,1924年买了九六公债。
除了投资股票和债券,他还热衷买房产,先后在北京买过几处房产,在北戴河买了一幢房产。后来,一家人长期居住的天津,还建了两幢小洋楼,就是当年的“饮冰室”,如今的梁启超纪念馆。
大女儿梁思顺的丈夫周希哲曾担任民国政府驻加拿大领事。当时在加拿大用来做领事办公的房子竟然是梁思顺和周希哲的私产,说起来当时的民国政府也是穷酸啊。
思顺两口子在加拿大期间,梁启超数次将银元兑换成美金汇给思顺,让女婿周希哲购买美国的理财产品,也是收益颇丰。民国政府动荡时期,梁启超曾在信中说,希哲代为理财的收入都可以维持梁家人在天津的生活用度了。
尤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在给子女们的书信中,还会仔细安排家里这些钱的各项用处,多少用于日常花销,多少用于购买股票公债,多少用于兑换美金坐吃红利……
他甚至会在信中,根据利息,计算每年的收益,而这些收益如何处理也有详细的计划与安排。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投资理财观念传递给子女们。
看到了吧,梁启超是一位多么睿智的投资者!他在投资理财方面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说到这里讲个题外话,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跟“理财”相关、也跟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一词,正是梁启超根据日文吸收转化而来的。
作为一位倡导西方文化的先驱,梁启超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票债券投资者之一,他对投资理财的重视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的。
但近百年来,我们的理财观念依然陈旧,理财知识依然匮乏,大多数的人依然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没有理财的技能,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所以钱对于我们有多重要自不必说,大文豪大学者,收入这么高都这么努力理财,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就靠着点死工资,入不敷出的维持着最基本的温饱,你说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理财?
正如网络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一句话:钱,确实不是万能的,但是月入5000元和月入5万元,遇到的爱情不一样,过的生活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