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平均律第一册里的赋格
这学期看了不少赋格,突然发现平均律第一册的赋格也看了一大半了。现总结如下:
1。最赖皮赋格:第16首,g小调。明明是4声部的,大部分时间居然都只有3个声部在走。甚至早在呈示部第四声部进入的时候,就已经是三声部了。如果说总有一个声部空着,那大部分时候巴赫连休止符都没有标。真是明着干啊!奇怪的是,明明少了一个声部,不仔细听还真发现不了。这一招被后来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家(贝多芬,布拉姆斯,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最后一段),Franck等人)学去了。这些音乐家的很多赋格,或者赋格式的乐段,往往一开始是气势十足的四个声部,越走到后来声部越少,气势却也不见减少(靠和弦撑着)。最后干脆变成主调音乐了。
2。最“妖”赋格:第6首,d小调。一般来说,赋格的呈示部一完,就会开始转调。可瞧瞧这个,始终在主调和属调之间转悠。就像夜行人碰到鬼打墙,走来走去,只是在自己家和邻居家之间转悠。有好几次,看看要从属调a小调转到同名大调A大调了,升C已经出来了(比如第13小节),但是又缩回去了。这种太极拳一样的赋格,真是想模仿都模仿不了。其创作智商,可以在平均律第一册中排到第一。
3。最半音化赋格:第12首,f小调。巴赫如果想要半音化,一点都不输给瓦格纳。俩人的区别在于,瓦格纳可以任意转调。而巴赫的转调,绝大多数的案例只是在原来那个调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个升(或降)记号。比如,从一个升的G大调转到两个升的b小调,这是可行的。但是,从g小调转到G大调,看着近,其实是从两个降转到了一个升,差了3个升降记号呢。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家看来,那是很远的距离。所以巴赫几乎不会那么干--除非是面对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就是巴洛克小调音乐的一种惯例,到了乐曲的最后一个音转到同名大调。
4。最有气势的赋格:第22首,降b小调。五个声部,结尾的Stretto,当之无愧!那个Stretto(第67小节)之前是一个超长的插段。插段嘛,主题不出现的。因此大家对主题的期待已经达到了饱和。突然,五个声部,从上到下,排山倒海之势,挨个出现主题,一个声部还没有唱完,下个声部就跟进来了,因此像叠罗汉那样叠在一起,爽哉!。。。stretto是一种很常用的赋格写法,但这个案例比很多其他案例都要爽,那是有很多技术细节的支持的,这里就不细说了。看看谱子,一定会有感受。如果能找到Fisher的录音听一下就更好了。--注意,音量不要开得太大。
5。最不像赋格的赋格:第五首,D大调。这是法国序曲还是赋格?而且,对题(couter-subject)呢?对题都没有。我猜,巴赫不写对题的目地是,主题已经有太多音了,再写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对题,势不两立可怎么办?还有,一共28小节的音乐,15小节之后(刚过一半呢!),主题居然再也没有完整出现过。再有,如果单听最后五小节,我怎么也猜不到那是赋格,甚至猜不到是复调音乐。
6。包含技术“错误”最多的赋格:不用问,第10首,e小调。这是一首两声部赋格,这就已经够奇怪的了。但这还不算技术错误。但居然有那么多平行八度!两个声部的平行八度,而且是整小节的连续进行(第19,38小节),这是唯恐大家听不见,明火执仗,确实有点过分了。我的理解是,有规则就有例外。贝多芬“悲怆”那段两手交叉的段落里也有平行八度呢。但你修改一下试试看?规则是符合了,那种清新的味道也换成了图书馆里的旧书味。这又做何解释?
7。最搞笑的主题:第19首,A大调。哈哈哈!这是啥主题啊。冷不防“咚”一下之后,就是三拍的休止,好像被噎了一下,然后才继续。因为只“咚”了一下,因此无法判断拍号,速度,调性(当然,反应快的人可以从前面的前奏曲判断出调性。)真是怪到家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会以为是钢琴家的眼镜不小心掉了下来,砸了键盘一下呢。看了这首赋格,谁又会以为巴赫只有在《咖啡康塔塔》里才搞笑了一把呢?
8。“理想”的赋格:
没有没有。不仅平均律第一册里面没有理想的赋格,找遍巴赫的创作,恐怕也找不到。所谓理想的赋格,是指完全符合教科书的赋格。这种柏拉图式的赋格,至少在巴洛克时代,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在英美法系下,判决先例(precedent)指的是先前已经建立法律原则的案件。法院审理后来的案件时,若遇到有相同或类似于先例情況的案件时,会使用先例里建立的法律原则处理案件。
写赋格的话,巴赫的赋格就是最好的判决先例。因此,以上种种怪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太会提到的,甚至作为反面教材提到的,我却都可以拿来用。哈哈。如果在一首赋格里同时包括上述种种怪事,那有多好玩啊!
当然,那是英美法系,中国大陆是社会主义法系,没有判决先例一说,不然所有那些法外开恩的案件就都成了判决先例了,那就热闹了!
下面的情形是杜撰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英美法系的国家里,一个学生问老师,写赋格,能不能像上文说的那样写?老师会说:Yeah!巴赫能这么写,你为什么不能?Go ahead!
社会主义法系下的国家里,一个学生问老师,写赋格,能不能像上文说的那样写?老师只会眼睛一瞪然后告诉他,你以为你是谁?巴赫啊?
然后,学生就不得不照着教科书写那种巴赫都没有写过的“理想”的赋格。
而这种怪异的赋格,只好出了国门之后才写啦,写完最好也不要给国内教复调的老师们看。:)
1。最赖皮赋格:第16首,g小调。明明是4声部的,大部分时间居然都只有3个声部在走。甚至早在呈示部第四声部进入的时候,就已经是三声部了。如果说总有一个声部空着,那大部分时候巴赫连休止符都没有标。真是明着干啊!奇怪的是,明明少了一个声部,不仔细听还真发现不了。这一招被后来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家(贝多芬,布拉姆斯,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的最后一段),Franck等人)学去了。这些音乐家的很多赋格,或者赋格式的乐段,往往一开始是气势十足的四个声部,越走到后来声部越少,气势却也不见减少(靠和弦撑着)。最后干脆变成主调音乐了。
2。最“妖”赋格:第6首,d小调。一般来说,赋格的呈示部一完,就会开始转调。可瞧瞧这个,始终在主调和属调之间转悠。就像夜行人碰到鬼打墙,走来走去,只是在自己家和邻居家之间转悠。有好几次,看看要从属调a小调转到同名大调A大调了,升C已经出来了(比如第13小节),但是又缩回去了。这种太极拳一样的赋格,真是想模仿都模仿不了。其创作智商,可以在平均律第一册中排到第一。
3。最半音化赋格:第12首,f小调。巴赫如果想要半音化,一点都不输给瓦格纳。俩人的区别在于,瓦格纳可以任意转调。而巴赫的转调,绝大多数的案例只是在原来那个调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个升(或降)记号。比如,从一个升的G大调转到两个升的b小调,这是可行的。但是,从g小调转到G大调,看着近,其实是从两个降转到了一个升,差了3个升降记号呢。在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家看来,那是很远的距离。所以巴赫几乎不会那么干--除非是面对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特殊情况就是巴洛克小调音乐的一种惯例,到了乐曲的最后一个音转到同名大调。
4。最有气势的赋格:第22首,降b小调。五个声部,结尾的Stretto,当之无愧!那个Stretto(第67小节)之前是一个超长的插段。插段嘛,主题不出现的。因此大家对主题的期待已经达到了饱和。突然,五个声部,从上到下,排山倒海之势,挨个出现主题,一个声部还没有唱完,下个声部就跟进来了,因此像叠罗汉那样叠在一起,爽哉!。。。stretto是一种很常用的赋格写法,但这个案例比很多其他案例都要爽,那是有很多技术细节的支持的,这里就不细说了。看看谱子,一定会有感受。如果能找到Fisher的录音听一下就更好了。--注意,音量不要开得太大。
5。最不像赋格的赋格:第五首,D大调。这是法国序曲还是赋格?而且,对题(couter-subject)呢?对题都没有。我猜,巴赫不写对题的目地是,主题已经有太多音了,再写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对题,势不两立可怎么办?还有,一共28小节的音乐,15小节之后(刚过一半呢!),主题居然再也没有完整出现过。再有,如果单听最后五小节,我怎么也猜不到那是赋格,甚至猜不到是复调音乐。
6。包含技术“错误”最多的赋格:不用问,第10首,e小调。这是一首两声部赋格,这就已经够奇怪的了。但这还不算技术错误。但居然有那么多平行八度!两个声部的平行八度,而且是整小节的连续进行(第19,38小节),这是唯恐大家听不见,明火执仗,确实有点过分了。我的理解是,有规则就有例外。贝多芬“悲怆”那段两手交叉的段落里也有平行八度呢。但你修改一下试试看?规则是符合了,那种清新的味道也换成了图书馆里的旧书味。这又做何解释?
7。最搞笑的主题:第19首,A大调。哈哈哈!这是啥主题啊。冷不防“咚”一下之后,就是三拍的休止,好像被噎了一下,然后才继续。因为只“咚”了一下,因此无法判断拍号,速度,调性(当然,反应快的人可以从前面的前奏曲判断出调性。)真是怪到家了。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会以为是钢琴家的眼镜不小心掉了下来,砸了键盘一下呢。看了这首赋格,谁又会以为巴赫只有在《咖啡康塔塔》里才搞笑了一把呢?
8。“理想”的赋格:
没有没有。不仅平均律第一册里面没有理想的赋格,找遍巴赫的创作,恐怕也找不到。所谓理想的赋格,是指完全符合教科书的赋格。这种柏拉图式的赋格,至少在巴洛克时代,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在英美法系下,判决先例(precedent)指的是先前已经建立法律原则的案件。法院审理后来的案件时,若遇到有相同或类似于先例情況的案件时,会使用先例里建立的法律原则处理案件。
写赋格的话,巴赫的赋格就是最好的判决先例。因此,以上种种怪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太会提到的,甚至作为反面教材提到的,我却都可以拿来用。哈哈。如果在一首赋格里同时包括上述种种怪事,那有多好玩啊!
当然,那是英美法系,中国大陆是社会主义法系,没有判决先例一说,不然所有那些法外开恩的案件就都成了判决先例了,那就热闹了!
下面的情形是杜撰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英美法系的国家里,一个学生问老师,写赋格,能不能像上文说的那样写?老师会说:Yeah!巴赫能这么写,你为什么不能?Go ahead!
社会主义法系下的国家里,一个学生问老师,写赋格,能不能像上文说的那样写?老师只会眼睛一瞪然后告诉他,你以为你是谁?巴赫啊?
然后,学生就不得不照着教科书写那种巴赫都没有写过的“理想”的赋格。
而这种怪异的赋格,只好出了国门之后才写啦,写完最好也不要给国内教复调的老师们看。:)
-
明治动物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1-23 06:53:49
-
伊莎贝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04 17:24:11
-
心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13 13:21:36
-
艾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11 15:50:09
-
少说话多写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11-20 12:15:29
-
moonik蛛蛛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23 17:59:28
-
透明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27 02:08:34
-
甜菜|正式被评为靠谱青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12 21:22:06
-
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11 16:32:13
-
流来游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11 11:06:11
-
小皮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5-09 17:38:21
-
儒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26 11:33:52
-
Zen Mul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26 09:43:30
-
SW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26 00:35:06
-
罗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25 10: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