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综合症
巴黎综合症最早由旅法日本心理学家 Hiroaki Ota 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并于 2004 年刊登在「Nervure」医学杂志上。
巴黎综合症主要患者为日本人,病因是日本游客和留学生在巴黎发现真实的巴黎和他们了解和想象中的差异过大,进而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
病症表现为恶心、失眠、抽搐、难以名状的恐惧感、焦虑感、自卑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

Hiroaki Ota 发现,巴黎综合症背后反映了日本在风俗文化和社会行为上与法国之间巨大的差异性,事先对这些差异性没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日本人难免会经历情绪上的波动。

总体而言,形成这种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 语言沟通不畅
听过岛国人民说英语的朋友们应该猜得到,日本人的法语也是很销魂。日语文字和发音系统与源自拉丁语系的法语相差甚远,法语很多发音对日本人来说相当困难。耿直的法国人在这种时候也一般不会太有耐心,摆出一副「既然来我们国家,就要学好法语」的表情,丝毫不会因为对方是外国人而有所体谅。

说句题外话,热衷吐槽的法国人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叫做「franponais」, 由「 français 法语」和「japonais 日语」构成。「franponais」指的是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撇脚法语,多出现在面包房、蛋糕店或衣服店的招牌上,去日本旅游的法国人喜欢把这些franponais 拍照放在网上,分享给法国同胞。虽然一些法国人会对这种撇脚法语表示惊讶和无情嘲笑,但大多数法国人还是会觉得这些日本人努力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样子很可爱。

2. 文化冲击
法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显得更加直接,大家喜欢在对话中加入一些无伤大雅玩笑,而这些玩笑对于羞涩的日本人来说,有时会成为一种困扰。这些打趣和调侃会让一些严肃的日本人觉得受到了冒犯。

3. 人际关系
在日本社会,人际交往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圈子展开的,而绝大多数日本人会因为害怕被排挤,削尖了脑袋也要往群体里钻。而在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的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圈子氛围淡薄许多,日本人很容易无所适从,感觉孤寂。

4. 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我们不难从各种日本的文化产品中发现日本人对法国、对巴黎的美好幻想与迷之向往。
日本化妆品牌起名很喜欢用法语,比如:




日剧中也可以窥见日本人对法国的向往之情
「失恋巧克力职人」

剧中男主为了赢得女主放心,发奋图强前往法国著名巧克力店「l'atelier de bonheur 」幸福作坊学习,回国后开了自己的巧克力店「choc de vie」,直译成英文是 shock of life,可以说也是一个典型的 franponais 。
「东京女子图鉴」

这部都市女性励志剧可谓是Joël Robuchon 的隐形宣传片。法国著名厨师 Joël Robuchon,一共拥有23家餐厅,共获得了33颗米其林星。
法日医学学会会长 Mario Renoux 指出,在日本杂志中,巴黎遍地是身材苗条的模特,并且巴黎女人都穿戴着奢侈品。然而深受大众传媒影响的日本人只有到了法国,才会有惊无喜地发现法国女性并非人人都看起来光鲜亮丽,而绝大部分奢侈品也都在外国人的身上。此外,脏乱的街道、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服务态度恶劣的店员和冷漠的本地人,种种与日本社会截然相反的日常生态,都有可能成为压垮日本人敏感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近年来巴黎综合症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是否能称之为心理疾病仍存在质疑。心理医生 Yousef Mahmoudia 指出,在他所在的 Hotel-Dieu 医院,由于来巴黎旅游而引起心理不适症状的病人,大部分是法国外省人、意大利人、比利时人和德国人,日本人只占其中 3 - 5 %。

日本驻法国大使馆的数据显示,日本每年约六百万人赴法旅游,其中每年只有二十余人患有巴黎综合症。鉴于患者人数有限,相较于「巴黎综合症」,目前心理学家们更愿意将其称之为一种由旅游引起的「不适」。
希望你会喜欢 Clara 的分享^ ^🌸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至其他平台 |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 欢迎关注 LeFrenchi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