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不会被打败的
我猜想,冯导肯定是看过老人与海的,不然怎么会有同圣地亚哥老人一样灵魂的老炮——一个不能被打败,只能被毁灭的英雄式的人物。
老人与海的节奏很缓慢,单从前一两章来看,会以为是一本以温情为主线的书,不过亲情也确实是其中之一。老人圣地亚哥与马诺林这一老一少之间亦师亦友的情感主线本身就是看点之一,小男孩马诺林是跟圣地亚哥老人学到的捕鱼技术,而当老人在84天都持续未捕到鱼,马诺林迫于父亲的命令不能同老人一起去捕鱼时,仍然每天出海回来后去帮助老人,并以他独特的丝毫不会伤害老人尊严的方式带给他食物,最主要的是对老人精神上慰籍,小男孩马诺林相信,老人是 真正的英雄,没有捕到鱼只是暂时性的,是时运不济,读到这是会让人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当全世界都觉得你是loser,甚至你自己都怀疑自己时,仍然有一个人对你坚信不疑(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运气),这是何其幸运的事。
故事继续,向我想象的情节发展——在第85天,老人出海远行捕鱼,果然力尽“千难万险”捕到一条大鱼(然而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甚至连中间都没猜中),老人捕这条大鱼的过程也是值得细细体味的,不是素来能想见的老人经历了多么曲折离奇、惊涛骇浪后制服了鱼。老人跟大马林鱼都有足够丰富的经验,这是一场高手之间的战争,不是一上来大家就短兵相接,拼个你死我亡的。而完全是一种慢慢消耗信心、耐心,经历的慢性折磨,老人跟鱼都是不急不慢,等对方的体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一局定胜负,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像是老人与饥渴、困倦、孤独的战斗——老人带的水本来应该是充足的,但没有料到会被大马林鱼拖着向海里越来越远,食物也两三条小海鱼而已;因为要一直拉着钓绳,将近两天两夜没有睡过觉;并且没有任何能说话的人,只能自言自语以及跟偶尔落在船舷上的海鸟“对话”,他总是重复,要是小男孩在这就好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孤独,所以很难去想象,如果有一天时间离开手机,离开网络,离开任何娱乐活动独自待着会是什么感觉(根据国外心理学家几十年前的实验——使某些人独自待在一个房间一个小时,不允许他做任何事,只给他一台可以按动按钮然后感受电击的机器。结果是大多数人要么作弊,没有待够一个小时,要么按动按钮,感受电击的感觉)。其实这就像是我们在向成功走的过程,其实并不会给你一次非常严峻的挑战后就会成功,而是每一天都有一点点小麻烦,或者就是平淡无奇,让你心生厌倦,失去耐心,这大概就是走向成功最艰难的——一场非常持久的消耗战,要想舒服,不努力便可以了。老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打盹,右手被绳子割破了,左手还非常不幸的抽筋了,其实老人是没有十足胜算的把握,他并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有非常多的老人心理刻画的句子,有时候他甚至说出来给自己加油打气。很多时候,一件事当你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你知道过程会很艰难时,大多数人都会退却吧。最终,老人凭借比大马林鱼多一点点的经验,取得了胜利,这个过程中,老人对大马林鱼的感情也从一开始只想捕到他去换取食物转变成一种复杂的敬佩但必须要你死我亡的亦敌亦友的感情。
我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老人就该扬帆回家,赚的盆满钵满了,那是多大一条鱼啊——一千五百磅,据老人说是他这辈子捕到的最大的鱼。然而如果这样的话,或许海明威就得不了诺贝尔奖了,到这也就是个励志的亲情故事,其实重头戏还在后面。因为鱼实在太大,没法放进船里面,只能侧绑在船侧。想想这个画面也是挺滑稽,一条小船侧面绑着一条比船还大的鱼,船上还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头。由于已经离海岸线太远,并且大马林鱼绑在船侧,这就招来了很多想不劳而获的“贼”——鲨鱼,先是一条,两条的鲨鱼,这个时候的老人船上还有鱼叉,有刀子,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将先来盗取他胜利果实的鲨鱼杀死了,当然这个过程要比捕大马林鱼还惊险,老人以大马林鱼做诱饵,在鲨鱼吞食鱼肉时,老人果断的用鱼叉/刀子杀死了对手。然后我又自作聪明以为,老人至少能带一半的鱼回去,然而这是在大海里,鲨鱼是数不胜数的,当一拨又一拨的鲨鱼被老人打败以后,老人已经失去了武器,鱼叉与刀子都在与鲨鱼搏斗过程中失去了,而且又有一群鲨鱼开始接近老人的船只,现在手头只剩下船桨。要是我,我准保把被吃了三分之一的鱼丢到海里,至少保命要紧啊——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类似的话我们听的真的是太多了,千古艰难唯一死嘛。可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书里那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哪怕只是一条鱼骨头,老人也要带回去,战斗已经不是为了大马林鱼,而是为了荣誉跟尊严。最终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以及满身的伤痕,带着鱼骨头回到了海岸线上,在战斗时已经耗尽了能量,这时候连走回他的窝棚都需要气力。
故事的最后,小男孩马诺林过去看老人,老人已经睡着,马诺林看得到老人带回来的鱼骨架以及老人的手,忍不住泪奔了,一边去给老人找能吃的,一边心里暗下决心,要跟老人一起继续捕鱼,他还有很多要向老人请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