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启示录
查看话题 >想要消费降级而不降低生活品质?请远离购物APP!
工作累了一建也看烦了,刷豆瓣看到这个话题,觉得可以来说两句。
楼主也是被万恶的资本主义压榨的穷人,只是从小爸妈比较宠,恰巧命好工作收入也还凑合,养成了花钱不太计算的习惯。作为一个曾经放荡不羁随便花(哈哈开个玩笑),但至少也是看个电影能顺便买个imac,做个梦看海龟还没看清楚就被吵醒之后一怒之下就定了马尔代夫机酒的小仙女(女神经)。以前让我消费降级,我是拒绝的。
不过有了娃以后发现每个月光信用卡账单就持续稳定2W+,明明没有房贷没有车贷目前也基本没有孩子教育支出,明明也没时间逛街没时间旅游没时间看电影了,为什么钱还花的那么多,成了我日思夜想也想不明白的话题。
为了以后给娃存老婆本,开始立志做一个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三好女性,当然主要是因为越发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其实很穷。前期也走入了什么都舍不得买、降低衣服化妆品品牌、克扣老公零花钱的误区,但没持续多久就觉得妈的老子过的是什么日子,真真的如知乎所说月入两万不如狗有没有啊。
后来仔细研究信用卡支付宝账单的消费结构,慢慢发现,我主要问题不是买太贵,而且买太多。大额支出在消费占比中其实是很少的,最大的花销其实都是几百几百积累起来的,而这些中小额度花销中,可以说有至少一半是没有必要,或者可以降低的。那么如何去除不必要的小开支,就是最主要的课题了。
首先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对于我认为的“小钱”,不考虑是否必要,不计算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用我老公的话,花一千块以下的钱买东西几乎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的。(好想问问自己哪里来的自信啊?)就是这一思想,加上我手机里那一大堆购物类或消费引导类app推波助澜,造就了我总是被掏空的钱包。
以前觉得APP购物方便又划算,但现在线上线下之争,已经是专柜价格和线上比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去商场的次数总归有限的,但是手机购物,我就呵呵了,使用频率之高令人咋舌,公交地铁副驾驶和马桶上的时间,都是我刷购物APP的时间,如此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也是厉害了。
而且APP的消费引导做的绝对不输专柜BA,大数据了解你的喜好,精准营销一击即中不说,刷个种草文的时间给你种一堆草,BA巴拉巴拉半天,也不一定能推销给你一个产品吧。对于我的钱包君而言,APP是有罪的。
话说回来,合理利用APP肯定是好的,便利也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追求新鲜感,又有着和我曾经一样一千块以下可以不经大脑的思想。那么请远离购物APP。富豪出门左拐不送。
首先从吃上来说,以前我买生鲜食材的渠道主要有盒马百果园天天果园等等,还有一些公众号团购,每个月花在这方面的钱有好几千块,你没看错。这些平台最“坏”的是它每天给你推送各种好东西,像盒马有一个模块叫做吃好点,推的东西简直丧心病狂,让你总是忍不住买澳龙啊、新西兰青口贝啊、黑金鲍啊、松茸啊、金萱火腿啊、鹅肝啊、XXX地散养180天的鸡啦、猪肉只买网易味央的啦,钱包君欲哭无泪。
当然,这对于每天吃不到M9牛排就不幸福的富豪也许是友好的,但是富豪会不会自己买菜我是不知道的。可对于我,可能更多的只是满足新鲜感以及占用了我的冷冻室,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幸福感。当然,偶尔庆祝节日,自己下个厨做顿大餐还是好的。
至于日常蔬果,不得不说平台建立初期,某些产品的品质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而且在不方便去菜场时确实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现在,平台和菜场并没有太大优势,即便有些许优势的品类,也抵不上它和菜场的差价。以我自己为例,每周菜场购买食材费用,包含蔬菜和肉类,基本上在200到300之间,加上水果和偶尔购买些熟食,每周合计基本不会超过四百。(当然周末外食和平日工作餐的费用是不包括的)
菜场购买食材满足日常健康饮食,对我而言完全足够,但是花销却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不过不可否认盒马等APP还是有他的好处,比如这个季节喜欢吃的洪湖藕带,上海的菜场买不到,盒马可以。
第二说说日用品,包括家用杂物、化妆品、护肤品、衣物、孩子绘本玩具等。这一类购物渠道主要是淘宝、京东、考拉、严选、唯品会、亚马逊、各种海外购物网站、小红书、母婴公众号等,后两者主要是消费引导,也会参与部分母婴公众号团购。
有了这些APP,我来告诉你上个厕所的空档能发生什么?
买件衣服——回来懒得穿;
买套茶具——回来不用;
买个四件套——家里已经好几套了;
买个漂亮的收纳盒——简直没有东西需要收纳;
买一副一直喜欢的原作版画——挂哪面墙都不合适;
这新出的面霜不错搞一瓶——用了过敏、不耐受OR闷痘;
这个空气炸锅不错——我去上面加热管竟然不能清洗的积累的油垢都是致癌物啊这个东西不能用了;
买个洗发水——还不如上一瓶好用而且一堆开瓶的品种每次洗头发简直要翻牌子有木有;
这套绘本不错给娃买一套——我去里面讲的什么还有德国虐待犹太人的这真的适合我两岁的儿子嘛我简直伙呆;
专柜买了这个精华用了三天觉得使用感爆好,平台活动觉得划算的不行赶紧囤货,但用到两个星期的时候觉得,其实它并不好用或者你不太耐受,这时候看着没开封也过了退货期的那些囤货,在心里盘算着是送人换人情还是闲鱼买了亏本换钱。
以上种种都是我不久的以前发生的事情,在之前的日子里,这简直家常便饭。当我深刻的意识到我这种现状是导致我现在贫穷以及未来更贫穷的根源的时候,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消费方式。化妆护肤品、衣服、家庭清洁用品等基本限定在一直使用且喜欢的几个品类,用光了专柜或官网去买,专柜和官网不方便购买的,再根据需要去平台或者海淘。重要的是,只为了需要而买。
调整以后发现,花销降低了,闲置品少了,衣橱里挂着新买没多久又懒得穿的衣服少了,甚至因为是新品而产生的过敏都少了。
还有,不要随便为了所谓的兴趣而乱花钱。如果你真心喜欢,并且常年坚持的兴趣另说。像我这样,说不上爱的别说谎,连一点喜欢都不一定算得上,一时兴趣就是一时兴起,承认了不会降低你的逼格,否则花一堆钱最后只能是买一堆闲置占地方。比如我曾经迷上自制咖啡,咖啡壶咖啡杯买了一堆,咖啡豆就更别说了,现在咖啡豆过期都扔了,其余的餐边柜上落灰。曾经沉迷喝茶,茶壶茶具茶杯茶叶买一堆,现在在书房落灰。有段时间心心念念要看深空星云,买了天文望远镜月亮都没找着呢,书房落灰。此类事情太多。
把以上不必要的开支节约下来,并不会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甚至还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把减少的开支拿来合理规划一些旅行,偶尔为自己购置一些礼物,远比每天多刷会儿购物APP,多收几个快递,多看几个种草文甚至去发几篇种草文提供的幸福感更多。这大概就是极简生活的益处所在吧。
很认同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极简生活不是简单的断舍离,断舍离也不是简单的扔东西,重要的是整理自己的思绪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