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三章其二——岚山附近

站在渡月桥上回望岚山,岚山和《细雪》的第一个镜头一样,都被烟雨笼罩,空濛如一幅水粉画。印象中的渡月桥比眼前的要长很多、宽阔很多,或许是因为电影艺术效果的影响,桥上也没有着鲜艳单色朝鲜服的朝鲜妇女。清晨八点,桥上连行人都寥寥无几。我倚在桥栏上,再回望了一眼如墨玉一般温润的岚山,然后走过桥去,向天龙寺进发。

到达天龙寺的时候,还差几分钟开门。站在售票处旁边,和在布置准备开张的小姐姐相视而笑。成为当日第一个进入天龙寺本殿的游人,本以为可以难得地独享京都五山之首的美景。但到曹源池前看到,有很多园丁还在修剪灌木,清理白砂。持着扫帚和剪子,佝偻着的身影,反倒是让人无法快意拥抱这一700年前,七朝帝师梦窗疏石设计的名庭院。

曹源池正前方有一由山石堆砌而成的枯瀑,有瀑布之形却无水流下,其间还有一块鲤鱼形的石头。坐在池前,需自行观想水瀑飞流而下,鲤跃龙门的景象。枯山水意如是,参禅亦如是。


从天龙寺出来,再次走过渡月桥回到桂川西岸,去往天龙寺的塔头西芳寺。西芳寺是京都17处世界遗产中最高冷,最难去的一处。必须事先预约,且不能打电话、发邮件,只接受明信片邮寄,预约结果也是以明信片的形式寄回。提前一个多月寄出明信片,经过两周的忐忑等待,最终如愿拿到了西芳寺的参观券。

早上十点来到西芳寺门口,有专人负责接待入场。被带入佛堂内,盘腿而坐,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方小案,案上备有一张白纸、一卷心经、一块木板、一支毛笔、一方墨砚。和尚站在前面敲木鱼念经,下面的人就跟着把心经念了一遍。然后可以在白纸上自己摹写一遍心经,在木板上写下自己的愿望,交到佛像面前。


西芳寺又名苔寺,和天龙寺一样,为梦窗疏石作庭。原本为枯山水庭院,后来荒废后长满青苔,还有河流流入,便成了现在这样被浓绿包裹着的样子。走在庭院中,目之所及皆为绿水、绿苔、绿水。石头、石桥和屋顶也被青苔包裹,绿意连绵不绝,形成了一块无法分割的整体,注入眼、耳、口、鼻。端着相机,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取景。取景即是分割,即起分别心,即离不二。树下的苔藓长成一团一团的模样,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照下来,露水和半透明的苔藓叶子便闪闪发光起来。盯着它们看了半晌,这些苔藓团们竟成了兔子一般的小动物,在树下动了起来。自己大概是发呆太久产生了幻觉,抬起头来,远处的绿水中,有绿头鸭缓缓游过。


“来看暮春馀,众绿浓似酒”,自己醉倒在这片绿意中,动弹不得。直到天又下起雨来,惊走一池绿头鸭,我们才只得起身离开。



第三次走过渡月桥,去往仁和寺。同为赏樱名所,天龙寺的樱花比京都其它地方都要开得早,而仁和寺的樱花则是京都最晚开放的。《细雪》中,二姐幸子和贞之助夫妇在京都赏樱,路过仁和寺,“明知这里的樱花盛开尚需时日,幸子还是催促贞之助到树下休息一阵,尝一尝山椒芽酱烤豆腐串。”


仁和寺由宇多天皇在仁和4年创建,是由皇室贵族担任主持的门迹寺院,地位教一般的佛寺要高。宇多天皇卸位后即在此处出家修行,因此仁和寺又名“御室御所”。前往国宝金堂的宽阔道路两侧,种满了樱花树。这些“御室樱”比一般的樱花树要低矮很多,仿佛在躬着身子向皇室贵族请安。金堂是1613年旧皇居正殿紫宸殿移建而来,风格大气而又不失细腻的细部雕琢,用色上还选取了尊贵的紫色。


金堂旁有1644年修建的五重塔,风格古朴。金堂南侧原为宇多法皇御所的御殿内,则能欣赏到精美的日式园林造景,和黑白书院内的障壁画。

从仁和寺门口能直接搭公交巴士高雄京北线,去往京都西北部高山寺。一路坐到终点站,高山寺便隐匿于栂尾山中。现存的高山寺由13世纪初的明惠上人创立,内有日本最古老的茶园,作为国宝的庭院石水院,和代代相传的珍贵纸本水墨绘卷《鸟兽人物戏画》。《鸟兽人物戏画》创作于12-13世纪,是日本讽刺画的集大成者,将各种动物拟人化,被称为日本最古老的漫画。


高山寺人迹罕至,坐在石水院中,山中随风摇曳的苍翠绿树,被廊道的立柱框住,仿佛一面三开的屏风。石水院西面的厢间中,还立有一善财童子像,面对窗外,好像也在欣赏着扑面而来的美景。





走下山等车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位气质非常优雅的阿姨,用简单的英语跟我攀谈。高雄京北线可以一路坐到龙安寺去,到站的时候,阿姨还好心地提醒我应该下车了。龙安寺名声在外,人满为患,但其实整个寺院可参观的部分并不大。方丈内的障壁画,最著名的枯山水石庭,和方丈外的镜容池,不到半个小时即可游览完。石庭从东到西以5、2、3、2、3之数布置了15块石头,皆以绿苔镶边。石庭的作者、时期和意义都众说纷纭,反倒给了人们丰富的遐想空间,观想出自己心中的意味。



然后便是更加著名的金阁寺了。金阁寺和龙安寺规模相仿,众多的游人却将此处围得水泄不通。但当亲眼来到金阁前,再多的游人也掩盖不住它的光芒。金阁是北山文化的代表,三层楼阁,一层是平安时期贵族建筑风格,二层是武士建筑风格,三层是禅宗佛殿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14世纪末室町时期融合公家、武家和佛教文化的特色。对比金阁和其后东山文化的代表银阁,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同是融合各家风格之作,朴素的银阁,体现了东山文化的幽玄和侘寂;而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金阁,则体现了北山文化的华丽和贵气。这样看倒是有点像雍正审美和乾隆审美的意思。

1950年,见习僧人林承贤一把火烧毁了金阁,三岛由纪夫据此创作了《金阁寺》。主人公深陷于金阁的美,直到无法承受这样的美的重负,最终烧毁了金阁以摆脱美的束缚。
“我站在镜湖地这边,金阁与池子相隔,西斜的夕阳照射着金阁的正面。漱清亭在对岸左侧半隐半现。金阁精致的影子,投落在稀疏地漂浮着藻类和水草的池面上。看上去,这投影更加完整。在各层房檐里倒摇曳着夕照在池水的反射。比起四周的明亮来,这房檐里侧的反射更鲜明耀眼,恍如一幅夸张远近法的绘画,金阁的气势给人一种需要仰望的感觉。“
僧人最终毁灭了金阁,三岛最终毁灭了自己。此书付梓之前,中村光夫曾请求三岛不要写火烧金阁寺的场面,但三岛却说:“但是,做爱做到一半中断,对身体是有害的啊!”于是美被决绝的,不留情面的,彻底的毁灭。而当金阁毁于自己之手后,原本准备自杀的僧人却在最后,“抽起烟来,就好像一个人干完一件事,常常想到抽支烟歇歇那样。我心想:我要活下去!”毁灭成为了对美的极致追求和解脱,也诠释了日本独特的美学精神。



北野天满宫是当日行程的终点。这里的主祭神是学问之神菅原道真。作为一名有志于学术的在读博士,自然是很有必要来一趟的。道真著有诗歌和散文集《菅家文草》,还编纂了《类聚国史》和《日本三代实录》,899年醍醐天皇时被升为右大臣,但天皇却听信左大臣的谗言,将其贬斥,道真最终抑郁以终。道真死后异相不断,醍醐天皇的皇子病死,皇宫清凉殿又遭雷击。天皇以为道真的怨灵化身为雷神,为此修建了北野天满宫,以祭拜“火雷天神“。天满宫的神纹为”星梅钵纹“,也是因为梅花是道真所爱之物。相较所参观的其它神社,北野天满宫内的建筑要精美许多,建于1607年的国宝社殿,有着桃山时代的华美装饰,但又并不似很多神社那样浮夸,深得我心。或许是学问之神,自有其典雅持重之风。

傍晚第四次来到渡月桥,有一群少男少女穿着艳丽的和服,在桥上拍照。平日矜持的少年们,在夜色的掩护下,肆无忌惮地摆弄着各式各样的姿势,走过桥去,还能听到他们的笑声,满是青春的味道。想起上次自己这样无所顾忌地跟人在桥上合照的情形,大约是十年前西湖的断桥吧。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