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丑开始再到美的享受,看京剧《凤还巢》想到的
出差,无事,拿着遥控器选台,停在戏剧频道,吸引眼球的是一出京剧,两个老头子饰演的小生和花旦正在那里打闹,满脸涂抹的油彩遮掩不了深刻的绉纹和下垂的眼袋,还有旦的公鸭嗓子令人作呕。真的,有时极丑的装扮也能让人产生好奇,因没看过开头我就稍微忍了一下转台的念头,想弄清究竟唱的是什么戏。不想,那生开口唱了起来,一股悠扬婉转的旋律随着清澈高亢的嗓音水银泻地般的弥漫开来,让人顿觉脑清目明生津止渴之感。于是,在咿咿哑哑声中便迷迷糊糊的看了下去。还好,后来出来的生旦净丑唱做念打都极符合原来京剧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是青衣和老旦不仅扮相俊美,唱功也十分了得,音高则绕梁三周,音低则流水缠绵。我再次感受到,京剧给人最大的享受就是演唱,对我影响而言,无论是当年的样板戏,还是后来传统流派戏剧都是这样。 我看的那出戏叫《凤还巢》,可能也是梅派代表作吧,采用音配画的手段,大概是为了抢救过去的经典,用原来的录音由今人来演。这出戏说的是某公有两女儿,老大极丑,小的极美。某公看到一书生,才貌双全,便起意想把小女嫁与他,招他为婿,当然一拍即合,并定下时间。结果颇为失落的夫人及长女夜缠书生,书生一看公女如此丑陋洒泼,还道公企图骗他,连夜逃婚去从军,公得知此事恨悔交加。书生逃离途中逢某衙内,此人对书生大喜前夕匆匆去从军大为不解,赠银赠马给书生做为盘缠代步,而他的如意算盘是冒充书生在那个良辰吉日去迎娶某公的女儿,因为他知道那位女儿的美貌。再说某公当天接到皇上圣旨,战事吃紧令他立即去军中担任高参,连缓几天等参加女儿婚礼后再去都不允。家中那位老夫人认为某公对大女儿有偏心,便决定趁某公不在在那天张冠李戴用大女儿替代小女儿。某公在军中和书生相遇,问知前情,书生便以功名未定不谈婚嫁为由婉拒。后大功告成,而某公家眷又为避祸出走,老夫人去了那女婿家,而小女儿投入军中。某公邀元帅和钦差共为说媒,书生在一避二推不果后满腹怨恨无奈接受成婚,其勉强遂引起第三方强烈好奇,在几方逼问下,书生方道出原委,于是便问某公,而某公细述详情,最后大家看到如花似玉的新娘才恍然大悟。这部戏剧堪称情节复杂,多头线索并进,也算是部以情节见长的戏,这里我已经省略了许多细节。 在京剧中,所谓情节剧并不仅仅讲一个故事,总想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在《凤还巢》中有几点是很明显的,人不能有偏心和歹意,像老夫人和那衙内那样有偏心和歹意必然会遭到报应,好人总会有好报,哪怕是经历坎坷终成正果。记得王元化先生谈文化结构时曾用大传统和小传统做比喻,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些正统经史(大传统)是通过戏剧等艺术(小传统)影响到民间的,从而在民间流传放大或变样,回过来还会影响大传统。不过一定的内容必须要相应的形式承载,如果没有适合的载体,那种枯燥的说理是很难为百姓所接受而流传。我感到,京剧的魅力首先在唱上面,京剧的发声和唱法与一般的歌唱大不相同,当年单位一位老先生用鄙夷的口气说越剧,说那也叫唱,靡靡之音,你看京剧演员那才叫真正的唱,根本不用话筒,剧院后排都能听的清楚。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他哼起京剧唱段,不见他的嘴张的多大,整个声音仿佛是脑后勺发出来的,余音袅袅,仿佛真能绕梁三周。有天上班听见晨练的老者在吊嗓子,一段样板戏的唱段老远就能听到。这一切都说明京剧对唱功的重视。至于唱腔也是很讲究的,一些戏迷对各流派的唱法是如醉如痴,就是样板戏中的唱段也是非常脍炙人口。人们说,京剧非常程式化,一板一眼很讲究。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程式,然后在程式中又有变化,唱出不同特色,形成不同流派,也就显示了它的魅力所在。就像同样写律诗,可以出李白,也可以出杜甫,可以表现浪漫,也可以忠实叙事。京剧不像话剧等需要逼真的背景,从背景到一招一式都是虚拟化的,很多地方就是意会,就让你想像,比如《凤还巢》中骑马,演员就是拿着一根鞭子配之以舞蹈做象征。其表演完全像国画泼墨写意一样,里面有无限的想象,许多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在像与不像之间达到最大的真实。 其实我对京剧并不爱好,样板戏是被灌输的,在不断重复中,在对情节倒背如流后,还能不感冒,主要是接受了它的唱腔。文革后连续看了张君秋的《轧美案》和《望江亭》,关肃霜的《战洪州》和《铁弓缘》,后来又看了几部梅兰芳的戏,虽然对京剧有了一点喜欢,但谈不上了解和爱好,一般打开电视都不会去看戏曲频道。谁知,这次出差偶然看了《凤还巢》,竟有如此多感受,且记下。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