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强的纪录片到底有多上头?
作为拿豆瓣8.5为标准,按年代地毯式看片的人来说,二十世纪的头十年,可能是我的一个噩梦。
噩梦是因为高分电影里有太多的纪录片,以致于每次都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去欣赏这些,没有太跌宕的故事;薄弱或者过度的美感;喋喋不休的说教言论;直面人类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痛感的电影类型。但是片单是不能忤逆的,半推半就,也看了不少纪录电影。
看得越多就越发现,纪录电影都带有一个永恒的矛盾,那就是戏剧性、真实性和美感的矛盾。
纪录片的第一奥义,自然是忠实地纪录,所以我们大部分看到的纪录电影,大都非常的“忠实”。就像《人体内旅行》《旅行到宇宙边缘》一样,与其说是创作者带有强烈的教化社会的责任感,或者对电影艺术的高度追求,不如说只是进步的CG技术在电影媒介上的一次成功试验。

随着电视台式的标化男声的叙述,我们的视界从地球上的一棵树到达银河系的螺旋臂,冷静,客观,又无聊。课堂教学片式的演示视频,很难让我们看到什么电影语法与技巧,而CG动画的美感,也绝无法替代电影美感。平稳的节奏带上无叙事的推进。不是科学爱好者的我难免昏昏欲睡。

而《二十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这样的纪录当下状态的电影,对六十年代末美国人用摇滚反越战、反上一代、反麦卡锡主义、反权力剥削的描绘,和院中独坐的慰安妇受害老人的凄凉美感,都证明了真实性和美感的共识。但因为并非在时序上出演,所以也谈不到戏剧性,在时间维度的平稳叙述难免单调。


科普性的“十万个为什么”大电影,显得过于冷静客观而不近人情,要想让观众真正共情,或许需要套一个故事类型的外壳,就像《皮克斯的故事》,毫无疑问的“创业故事”。当时还是风光无限花衬衫的约翰·拉塞特,是如何邂逅了卢卡斯影业的技术宅;如何克服技术经济难关;又如何在乔布斯的支持下,建立了反迪士尼死板管理的理想主义工作室,继而“飞向太空,宇宙无限”……
艰辛的创业故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三幕剧剧本,可是选材的成功只是纪录片成功的很小片面,就像我们如果很难分清,到底是被记录的“皮克斯创始人”的故事动人,还是这个纪录片《皮克斯的故事》动人,不妨看看他的电影语言——旁白叙述,旧照片回忆,现实取景,主人公采访……
这些不怎么高明的手法,我们几乎能在任何探索频道的“空难事件簿”之类的电视专题片里看到。

甚至这样的刻板手法还被SNL那帮人的《环药房自行车赛》拿来恶搞:不愿意露面的被采访人如何曝露在阳光下而不自知,道貌岸然的禁药官员如何熟练地说出数百种禁药的名字和口感。拿着精彩动人的故事素材,却拍成毫无新意的叙述与采访,这样的“故事化”纪录片就像是被用烂的“无缝剪接”,少了戈达尔的反叛,或者瓦尔达的想象空间。

有些导演显然不满足这样简单的“素材戏剧化”,他们要做的更加彻底,大量借鉴商业类型片的手法,或者说直接拿拍类型片的方法拍纪录片。
一个例子就是讲非洲草原上蒙哥的同名纪录电影,对蒙哥这个物种的展现,变成了一个小视角的青春冒险公路片:一只初生的小蒙哥,在捕食者和自己的疏忽下被迫与家人分离,然后跋山涉水跨越山丘,路上偶遇各样的危险与朋友,等到终于回归家庭的时候,小蒙哥也成长为一名蒙哥族群领袖。这样的故事,我们仿佛在看童话版的“哈姆雷特”。

而另一个例子就是豆瓣Top250里的9.3分神作《海豚湾》,这部电影则套用了更加极端的电影主题。可怜无助的海豚被残忍地无声屠杀,而拿着屠刀的人是如此凶残恐怖却对外道貌岸然。在外界的帮助下,邪恶反派终于被打倒,海豚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样极端善恶对立的戏剧化呈现,远非公路片内核的《蒙哥》可比。也就导致了海豚悲惨命运所赚的眼泪下,藏着的是极端的不客观。丑化黑化日本渔民的手法,带有强烈的“何不食肉糜”的精英主义控诉。缺乏对捕豚必然性和产业性的思考与呈现。片面视角下还带有强烈情绪,最后只得流于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小学生作文级别主题。

面对《蒙哥》《海豚湾》那样的剧烈与刻意,其他的创作者就更加愿意去重新编码现实,继而通过自己的创作作品来和现实生活寻找精神契合。比如《最后的猎人》:在加拿大林海里的猎人,谨慎遵循着自然法则,却面对着林木大量砍伐的失业焦虑。《剃头匠》:在北京穿胡同的80岁剃头师傅,坚守着老北京的讲究与体面,但又不得不在众多耄耋主顾中思考死亡。

这样的故事内核,不可避免的带入了导演的主观判断。感叹传统消亡的俗套主题也不比观众自己蹲家里想象的高级多少。但更重要的是名为纪录片却带给人的不真实感:猎人需要危机事件,则掉进了冰窟;为了表现对传统手艺被鸠占鹊巢,剃头匠则眼睁睁看自己的熟客座被年轻人霸占。这样的刻意背后是纪录与制造的割裂。

而如果要摒弃“伪纪录片”中强加的戏剧冲突,我们可以看到艾曼诺·奥尔米的《木屐树》,整部电影只讲了一件事:偷砍主人家树为孩子做木屐的劳工被主人扫地出门。但电影却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来铺垫。
这样的反剥削电影里,竟然很多的桥段给人以温情美好的感觉,这样生活化的表达才让最后的搬离雷霆万钧。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在平静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如此接近生活本质的电影,却还是剧情电影。

以上的电影大多都是普通的故事片美学,而有的电影就走向了另外的方向,去探索“纪录片美学”,如果我们看到类似《地球》《家园》名字的电影,我们会接触到这种“壁纸型”的新型美学:一种在纪录片的全球性、科技性投资下的,带有纪录片的弱故事属性的特有视觉体验。高空俯拍的梯田,荒凉雪地里一串脚印尽头的两只北极熊,这些都是“壁纸美学”的常用镜头。

看过了这些的纪录片,我甚至一度以为真实性、戏剧性和美感的矛盾,本质上就是不可调和的。但直到我看过了这三部电影才改变了我的看法:《海洋》《东京奥林匹克》《可爱的动物》。各取一段聊以自证。
不提《海洋》里银带鱼游泳就像圆舞曲,海面上的海鸥和水下的鱼就像警匪片的追车戏。我最喜欢的还是两队海蟹争夺领地,就从屏幕的两端出现,两方都气势汹汹互不相让。搭配慷慨的进行曲,互相接近,最终短兵相接打作一团。
这会让人想到各种中土式的、斯巴达式的、战国七雄式的平原对抗。这是多么熟练的传统电影语法运用,但又不消一句台词一个故事,就让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力代入共情。

《东京奥林匹克》里击剑的刀光剑影就像是剑戟片,撑杆跳选手的惺惺相惜就像是家庭片,最诙谐的就是竞走比赛并非关注运动和比赛本身,而是关注到了运动员的屁股,摆臀的喜感搭配俏皮的音乐,竟然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是艺术家多么敏感的特质捕捉。

再看看《可爱的动物》,发酵的果子让所有动物都成了醉汉。干旱提前的草原里,刚出生的鹈鹕还享用着水草丰茂,可是在他们学会飞翔之前,干旱就逼迫父母不得不弃子自保,鹈鹕在干旱泥土上漫无目的迈动步子,已经有鹈鹕渴死在身边……
在漫长的等待中来临了雨水,鹈鹕虎口脱险。既带有强烈的戏剧张力,同时带有人类造成气候反常和自然残酷性的表达。更不用说下雨前聚云的桥段,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攻守战争。

以这三部为例,看到了真实性、戏剧性和美感三者的兼具。这确实就是我正在等的电影。这就是那种对不同缺憾寻寻觅觅最后不经意间邂逅的完美电影。看到这三部电影的感觉,按照戴锦华的话来说就是:
我想冲上大街向大家呼喊,这就是我的电影!
东京奥林匹克是有CC出的蓝光碟,但是已经绝版,现在在售的是一套百年奥运的相关电影合集,四十张碟要300多刀,很想有买椟还珠、倾城为美人的风流潇洒,可是实在买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