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怎样批评儒家的?
大家好!人文君上线了。这是本学期中学的最后一次答疑,很高兴陪伴大家完成了老庄的阅读,这三天中,我们读了《庄子》杂篇中的一些篇章,尤其是《天下》篇,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分享么? 周文骏童鞋 在问答平台提了个问题,要求我说一说为什么儒家所说的“仁”是偏爱,而庄子又在哪些方面去批评了儒家。这个问题说来太长,所以我在答疑中回答。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在我们老庄的阅读中都曾及涉及。关于“仁”为什么是偏爱的问题。最开始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这里说的“仁”,就可以理解为对某一类事物或人有特殊的偏爱(也因此对另一方有憎恶)。儒家所说的“仁”,绝不是像“道”那样完全平等、一视同仁的看待所由人事的。要不然墨家提倡“兼爱”(这倒是平等的爱所有人),孟子干什么骂他无君无父?在儒家的体系中,仁孝义都是有特殊的对象的,但是对一批人号,必然意味着成对另一批人的不那么好,那么世间万物就会有差等,就会有争斗,就失去了道。 回到“道不私,故无名”这句话,这句话是在讲道一视同仁的对待天下万物,所以并没有什么赞誉。隐含的意思是,人间是对特定的对象好,这样才会有仁义之名,这中间其实还有故意邀名的意思在。 至于庄子从哪些方面批评了儒家,这要看怎么说,要是说庄子本人,也就是内七篇,那庄子实际上是没有正面批评儒家的。他与世沉浮,想要和这个世界进行外在的和解和内在的超越,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没有什么必要正面批评儒家。庄子对儒家的批评实际上都是非常含蓄曲折的——或者说,是我们读了内七篇,会觉得庄子和儒家肯定是格格不入,他给出了和儒家完全不同的一种思考方式——所以在内七篇中,庄子对儒家的意见是非常本质的,比如说,他不同意儒家在诸子争鸣中强辩是非的行为,不同意儒家以确定性的理论让天下人对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忽略不看,不同意那种世俗层面上对官禄政治的追求。 《 庄子》内七篇对儒家的批评并不尖锐,或者说他根本不屑于跟儒家去争具体理论上的短长,他的论证对象不是儒家,更不是儒家的哪些具体理论。相反,庄子关注的一直是具体的人的生存,所以他反对诸子争辩,要齐是非同生死,这都是对着当时的社会说的,不限定于儒家一个。 当然,到了外杂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庄子后学中很有一些是以儒家为论敌的,真正开始反对儒家所推崇的君臣父子、仁义礼乐,认为这些都成了统治者窃国的工具,成为了束缚人天性的工具。天下就是被这些治理的人搞坏的。再下一等的,那就展开人身攻击,认为儒家推崇的圣贤都一堆黑历史,儒家学说害人害己,这就是《盗跖》主要的意思。以上是对周文骏童鞋问题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