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稍安
《七月稍安》
日子一下从头滑到尾,今天是七月最后一天,舍不得出门,想压住七月的流苏。午睡醒来,感觉有一点小感冒,还好还好,七月稍安。
回忆了一下七月怎么过去的——焦虑也有,欢欣也有;慵懒也有,勤劳也有……
|黔来黔往之锦屏|
7月7日我拖着行李和期许来到黔东南。从杭州到贵州,经历了7小时的动车。现在才发现,那天的时间和“7”那么有缘。
走出火车钻进大巴车,我们就被载着,奔行在绵延山路上。隔着窗子,我看见右边是山,左边是山,前面也是山。绕过一个弯,眼睛遇到的还是山。那些山坳里开辟的土地和房子挤在一起。这些房子散落在群山里,房子里的人,谁也不一定见过谁。
隧道一条比一条长,大巴车每经过一通隧道就意味我们又翻过了一座大山。渐渐的,绿色褪去,楼房、商场、大桥一一出现。我们来到当天落脚的小县城——锦屏县。
县城左右的住房从两边的半山腰延下来,县城中间有一条江,江上有三座桥,人们来来往往十分方便。
山里的日头沉得早,天暗下来,大楼的灯亮起来,桥上的灯掌起来,江边的灯连起来……这里的夜景已经不能用迷人形容,简直是辉煌。风雨桥立得很高,桥的每一处棱角都布着灯带。在黑夜里,在水的倒映里,它像个戏台,热闹隆重,款款大方。
风雨桥上有拉二胡的人,聊天的人,遛狗的人……从桥的任何一方看去,你都躲不了灯的关照。走下桥时,发现桥头两侧各摆着一只小狮子,大概三十公分高,陶瓷质地,不注意的人完全没法看到。离桥不远处的广场上一群妇女在跳广场舞。这让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姿。
县城街边有“美团外卖”的广告牌,小超市里有各种外贸食品,夜宵摊座无虚席……在一块排墙上画着苗族人民,喊着口号——“筑梦路上,欢欣鼓舞!”
第二天,我们前往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的隆里古城。据说始建于元朝,明朝朱桢为镇压起义,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此建成,设千户。青阳门是第一道门,爬山虎遮了半壁城楼。挑着干草,低头往里走的人;背着孩子,一言不发的人;穿着拖鞋,拎着水桶的人,都一定是城里的主人。 从他们身上看不见千户的影子,但是他们是历史缝隙里的留存和证明。
城里巷子窄,墙头高。地上铺的都是光滑的石头,我愿意相信每一块石头都勇敢,每一寸石头都坚硬,因为那里曾经有马蹄踏过,有战靴踩过。护城的墙宽壮厚实,也许只有月亮这位古老的目击者才能道出,多少惆怅在这铁骑冷兵上被磨光。
这里也曾是王昌龄的贬谪之所,估计王昌龄的边塞诗一些也是由此生来。
古城里住着的人也可称得上名门之后,但这片繁荣为何没有延续下去,我也没有考究。也许他们的繁华与战争紧密联系,长久没有战争,这支部落也就与政治渐渐离心。他们的生活轨道也就和当地人无异。
过青阳门者,将使布衣之属。时过境迁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