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讲杜诗
以下为阅读摘录~
-俞先生说,你能说杜甫没有天才吗?二十岁写的诗如老吏断狱一般,完整、平稳、妥帖。一个用功学诗的人学几十年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可杜甫刚出道儿就到这个水平,俞先生说,他比别人早熟了二三十年。……能写这种诗的才子不难得,初唐四杰、李贺都是才子,可是早死,李商隐活得也不长,但杜甫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四杰、李贺、李商隐。像李贺的“才”,怪诞,而杜甫的“才”是中正和平,通大路的。(指《登兖州城楼》)
-讲杜诗要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有两个讲法,一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这个讲法不对。读者之意难免主观,故要以文本所体现的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所以必须有根据。先逆作者之意,然后知其为何如此写。“诗无达诂”,达者通也,不能用一个诂训,解所有的文本。这是强调诗的特殊性。
-福楼拜说,第一个把女性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就是蠢材。杜甫利用创新的手法,写过一首作品,往往就不再写了。
-专学晚明,像不了晚明,必须上溯到《文选》、六朝小品、《水经注》、吴均山水小文、《六朝文絜》中的那些文章,这些读熟了,写出来才像晚明;专学唐诗,就是李梦阳、李攀龙一流。必须从诗骚汉魏下来,把唐人走过的路走一遍,才能像唐诗。
-前人说杜甫写诗“无一字无来历”,“每饭不忘君”。有人说杜甫一生有几个低谷,在朝为官时诗就不好。这不是读诗,只是在看杜甫的简历。
-为什么后世学杜甫的人多,因为他后天的功底深,只要下工夫,多少可以得一鳞半爪。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这十四个字,一个闲字也没有,天衣无缝。念起来也很自然、顺畅,锤炼的工夫都在诗的背后,厚积薄发,老杜下的工夫不是一般人能下的,这还只是中期的作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本来是见面后写的诗,可开头先说见不到面。参、商,一在天亮,一在天黑,这两颗星永远碰不到面。
-俞平伯先生在讲杜诗的课堂上说,用典故用得最幽默、最巧妙的,莫过于杜甫,好玩儿极了。这“好玩儿极了”,是他的原话。
-杜诗讲究沉郁顿挫,所谓顿挫,就是有转弯的地方,说一层再说一层,连续若干层,有联结,但错综参差,不在一个层面上,有停顿,又有距离。杜甫的好处,犹如好演员唱戏,虽有顿挫,而无棱角,这才是好诗。
-杜诗影响宋诗,“日瘦”,宋诗就用这个,太阳如何“瘦”呢,是说太阳光眼看着都弱了,都无精打采了……
-有人说“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合尺寸,那我要说“白发三千丈”比这个更不合标准,可知解诗不能胶柱鼓瑟,死于句下。
-我老说,讲“四书”也不太容易,动不动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那个“家”跟我们今天的“家”不一样。先秦的“家”是家族,不是今天的小家庭,所谓宗法制度的一个大家族。“四书”里“家”的范围比我们今天“家”的范围大,而“治国”的“国”比今天的“国”小得多,那个“国”是诸侯国,那时的“天下”就指周朝的版图,不知道中国以外还有世界。《穆天子传》,跑到西边去,看见西王母,那就出了“天下”的圈了。
-“庾信生平最萧瑟”,庾信一辈子倒霉,但是“暮年诗赋动江关”,晚年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他的《哀江南赋》不但在北方流传,甚至南方人读了以后也觉得很沉痛、很有感情……
-杜诗常常以气势夺人,李白也很有气势,但是杜甫的气势与李白不同。“白发三千丈”一看就是夸张,而“群山万壑赴荆门”是写实,却很有气势。
-杜甫对诸葛亮崇敬极了,“诸葛大名垂宇宙”,评价何等之高,而对刘备则是“蜀主窥吴幸三峡”,乃春秋笔法。
-什么叫好的政治诗?就是人性体现得最足的那个政治诗。比如《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这是不是政治诗?是。但人情味最足,是最高标准的政治诗。真正最好的作品是高度思想与高度艺术相结合的,让你看不出它在那儿说教。
-有人说明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才顺。为何要“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颠倒过来,句子多别扭啊。……一句话应该只有一个重点,现在把这一句话成心拧着说,把它倒过来,它就变成两个重点了。我的《古文精读举隅》里谈到曾巩有一篇文章,他说老百姓对政府不满意,就在房间里议论国家的事情,不公开议论,走在街上就叹气。它应该是“议于室,叹于途”。曾巩的文章就倒过来了,“室于议,途于叹”,这不通啊。不是,他的意思是说到了街上你只能叹气,在房间里你只能议论,这两个都是重点。他把它倒过来了,让你特别醒目。韩愈的《与孟东野书》里也有一句。应该说我们为了吃饭“奔走于衣食”吧?韩愈那句叫“衣食于奔走”,倒过来了。杜甫这两句诗,就跟这儿一样了。它是既着重那个香稻,又着重那个鹦鹉;既着重那个梧桐,又着重那个凤凰。两个都重要,那怎么办呢?所以他就成心把这两个一颠倒,这句子就特别醒目。这是我的讲法,也未必可靠。我最近看仇注,他也是引别人的话,有一个解释。他说香稻是不应该让鹦鹉吃的。香稻满地,都是吃剩下的,就是浪费啊。香稻都让你养的这些家禽给浪费了。特别是“碧梧栖老凤凰枝”,凤凰根本就没有,这是很明显的。他说碧梧长得这么好,应该是让凤凰呆的,可是现在没有凤凰。仇注是这么讲。总而言之这个句子是一个别扭的句子,但是杜甫有他别扭的意图。这种倒句子在杜甫的诗里就出现这么一次,再找没有了,引得后世纷纷的议论,实际上他就是做一个尝试。
-《秋兴》八首里杜甫很写实地把他大半生的经历说了一遍。又用典故,又写实,又回忆,虽然技巧用得很多,内涵还是比较丰富,得仔细琢磨。像《读杜心解》、《杜诗详注》、《杜诗镜铨》、《杜律启蒙》……凡是研究杜诗的,必在这上头下大工夫。
-我觉得作为一个大书法家、艺术家,第一、他有容人之量;第二、他评论优劣,不以真假为标准。
-“写真”这个词目前已经变了意思,古代“真”就指的是人像,所以现在日本照相馆还有个词叫“写真馆”。古代没有照相,画出来得跟真人一样,所以叫写“真”。有的时候,古书上画着个美女,底下题字,苏小小“真”,就指苏小小的像,某某人的“真”,“真”是名词,就是画像。
-《长生殿》这戏,有个常识,一般爱情主题,当一个爱情要起誓,大概这爱情就不保险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最后来个“此恨绵绵无绝期”。当时是金钗分一半,钿盒也分一半,跟杨玉环密誓嘛,那是《长生殿》很重要的一折戏。换句话说,实际上这个爱情是不坚牢的,可是,为了表示所谓海誓山盟这东西,只得如此。这是一个事实。封建社会的皇帝,动不动就“丹书铁券”,保证功臣及其后代,就是犯罪也死不了。但是真正发给“丹书铁券”的,有哪个不是灭族的?有哪个不是倾家荡产的?
-“蔚跂”两字连起来,就好比一个人舞剑器,让你看到天花乱坠、眼花缭乱,这是“蔚”;同时又轻飘飘的,跟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样,等于脚没沾地,这叫“跂”。蔚跂这两字是相反的意思,一方面非常缤纷缭乱,热闹极了;另一方面脚底下轻极了,简直脚没沾地,所以叫“壮其蔚跂”。这舞的太棒了,上头看不见人了,两把兵器耍的跟千军万马一样,底下脚就靠两个脚尖在那撑着,这就是“蔚跂”。
-做学生的,也有师承,也有家法,我觉得俞先生讲的好的,一定都照着讲。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越琢磨,越替老杜伤心,他就是这么一个苦人儿。
-我又联想到老杜的《秦州杂诗》里说“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形容归鸟用了一个“迟”字。杜诗很辩证,蝉如果一声不响,行人反而不知道树上有蝉了。听见寒蝉的叫声,且声音极衰微,从有声音反衬安静;后一句说鸟飞得快,并不是慢,用“迟”字,实则是速。别的鸟早就回家了,这个鸟“耽误”了,落单了,所以拼命往家里赶。这两句说静倒不静,用迟而实速。杜诗之妙,可见一斑。
-创新不是另起炉灶,完全撇开旧有的东西,我认为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出新。在杜甫生活的时代,五律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把律诗的做法尝试着往古诗里运用,这是很了不起的。
-我觉得要讲唐诗,讲分体研究,不应该只就古体说古体、近体说近体,而应该找些这种边缘的创新进行研究。《游龙门奉先寺》和《望岳》,虽都是诗人青年时候的作品,但是杜甫已经在摸索创新,写古诗用律法。
-俞平伯先生在课堂上说,杜甫青年时写律诗就达到非常成熟的境地。《登兖州城楼》即是一首非常成熟、四平八稳、无瑕可指的五律。当然,要说它出类拔萃,也不是。其身手不凡之处,乃在于青年杜甫已经达到了别的中老年诗人写诗的火候。这是俞先生讲的。换句话说,杜甫在青年时期,已经走完了其他诗人一生走过的道路。杜甫的起步点就比别人高很多,所以后来的发展和水平,别的诗人无法企及。
-我个人有个判断,特别是五律,如果七、八句写得好,证明诗的水平高。换句话说,水平高的人写诗,不会让七、八的收句弱。
-故我悟出一个道理,杜诗必须细读,始能获其确解,草草读去,是很难体察出其精彩所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