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 | 本周观影记录-7/29
本周一部NT LIVE的莎翁戏剧,两部Harry Potter纪录片,六部剧情片
戏剧:
很意外整个戏剧以浸入式的方式让所有内场的观众沉浸在故事当中。整个戏剧的表现形式也非常现代,庆祝游行变成了摇滚音乐节Live演出;所有人的服化道都是西方现代的设计;连武器都由冷兵器时代进化到了热兵器时代。
开始会觉得现代戏看莎翁的戏可能会让人出戏,看到后来觉得政治的那一套似乎是亘古不变的。智慧的莎翁在几百年前写出这样经典的戏剧,大胆的导演及剧组现代的方式呈现以古喻今。
四位主演的演员功底自然不在话下。尤其是Michelle Fairley,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善良美丽的Lady Stark,完全没想到身形瘦弱的她竟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把Gaius Cassius这样一个男性角色演绎的有血有肉,坚毅有力。甚至有几场Ben Whishaw的对戏会觉得完全被她的力量压制住了。
这是这两年看过比较喜欢的NT LIVE的作品,从现代的改编到演员的演绎都给我很大的惊喜。尤其是前面20分钟的Live演出,让我一度不相信乐手都是戏剧演员,整个氛围太High太对味了。
纪录片
创造“哈利·波特”的世界系列纪录片
时值Harry Potter番外篇《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定档,偶然发现了部系列纪录片。小时候最颠覆我的两部系列电影一部是《The Matrix》另一部就是《Harry Potter》。即使再不喜欢纪录片,为了这个题材也安安心心看了6集(其中音乐和魔法特效两集没找到中字,很遗憾,后面补上)。整套纪录片越看到后面越惊喜,从Harry Potter怎么创立到最后逐渐成熟的制作,演员们的成长等等。
唯一遗憾的是Alan Rickman的镜头太少了。每次看Professor Snape的片段,总会想起之前在道具展上Snape的服装道具前有影迷献的剧照、贺卡还有百合花,贺卡上写着"Always”。
从制作人到导演、演员、幕后剧组,每个人对这部电影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感情。尤其是前两部的导演Chris Columbus,独具慧眼,选了这么优秀的演员,和庞大的剧组成员由一个个小的道具到魔法城堡由零开始构建整个世界。
这也产生了对电影制作的疑问:整个剧组除去演员之外服化道占了绝大一部分,对于这么大制作甚至在起步就知道要拍7本书的,很多时候都是跟时间在赛跑,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在人工建造工具上?可能电影制作起初的确有成本上的困难,后面几部应该拿到高制作费是不成问题的。为什么还坚持用人工做这些东西?如果用CG是不是也可以在时间和人力上省去一部分成本。
“哈利·波特”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没有演员,没有剧组,只有Rowling和大英图书馆。
特别惊喜的是,Rowling在构建Harry Potter时考证了非常多的史料,她在创造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整个图书馆构成了她的魔法世界。这些有史可证的人物,道具,法术是我们这些不了解那些故事的人所Get不到的High点。惊叹Rowling的事件组织能力,把这些所有奇观组织在一个魔法世界里,非常有趣。
国内无法享受到这些福利真的太遗憾了。也立志要逐渐累计阅读,有一天要看完整个系列。
剧情片:
LGBT
本周看了三部这两年比较热的LGBT的电影,豆瓣评分恰好跟观影顺序相反。
感觉这部电影完全是被片名耽误的,如果对英国不了解的不知道上帝之国其实是指代故事的发生地——约克郡。有的影评说,这是由断背山之后的12年LGBT群体生存状态的转变。
不像前两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向对方说过爱,两个人前期的对话也极少,爱情就在两个人朝夕相处中渐渐弥漫。直到最后Saxby去找Ionescu,两个最后哭着抱在一起,才让整个情绪爆发。观众的情绪也在此时被带到顶点。
如果不看影片介绍,不知道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最后看到故事主人公的真实片段,两位老人把农场经营的又大又好,让人心里有一丝慰藉。
记得以前看过Brokeback Mountain,当时很多情节还很不理解。可能跟这部片子对比着看会更加能感觉到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吧。
现在看到豆瓣评分有点后悔,竟然给这部和Love Simon一样的分数。但整体观感下来,Call Me By Your Name会更好一点。因为有原著小说的支持,使得电影的故事性更强更完整。尤其是色彩和配乐,让电影更具观赏性,为电影增色不少。理想中的乡村生活就是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有音乐,有水果,有湖,还能有爱人。
其实对于甜茶的感觉比较一般,甚至有点脸盲。尤其看Lady Bird对他感觉也很一般。反而是对Armie Hammer的演绎很深刻,尤其是那一句Later,简直迷醉。
一直听说小说还有下半部,两个主人公几十年之后的相遇。很期待故事的下半段,不过内地版小说是经过删节的,最近还在找台版小说。
因为上影节Love Simon的票都特别难抢,所以对这部片子的期望较高。可能也是期望过高吧,整个观影感受略平,刚看完豆瓣打7.5,可能再过阵子也就打个7分左右吧。整个故事很甜,爱情发展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人物内心也不够Call Me By Your Name深刻。如果变成异性恋,也就是比较玛丽苏的甜剧吧。只是好像套在LGBT上总是能更受大家的关注一点。
社会
特别巧的是,看完了这部片子之后就看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房思琪爱上李国华的篇章,让人痛心。
被诱奸的女孩子“爱上”诱奸犯,并且真的把诱奸犯当作“男朋友“,这种潜在的持久的伤害无形中影响了小女孩的一生。电影中小女孩把自己藏在那个让自己的引以为傲的信笺故事里,并且始终未结婚;书中的房思琪无法面对真实的折磨进了精神病院,与过去的快乐和痛苦一起告别了。
不过与林奕含的文字不同,整个电影对痛苦和伤害都显得太克制了,似乎是主人公选择性的遗忘了这段痛苦的往事,也许要把自己的真实经历通过影像呈现给大众的确对当事人来说太残酷了。
通过不同的方式直面过去不堪的经历,以此鼓励大家也要站出来面对过去,让应有的人受到惩罚。他们都是勇士。
出于对历史的不了解,这类片子我都很难给评分。看过之后让人想到《一次别离》,由一句羞辱引发一连串的事件。
获得1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1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可看性不低,尤其推荐对中东和伊斯兰宗教比较关注的朋友们。
最近在重看冯小刚的片子,由那时候的甲方乙方到后面的大腕到手机。尤其甲方乙方的故事太好了,可能从他的片子里挑出来我喜欢看的,没有其他片子能超越这部。还是因为故事太好,借了顽主的外壳。
手机现在看来也不知道是哪里隐射了崔永元,张国立塑造的费墨角色很经典,跟剧版陈道明完全不同的风格,“手机成了手雷“也是 一语成谶。看到最近有一部北川景子演的新剧《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预告很火,大概就是《手机》的加强吧。
如今还真说不好是手机还是手雷,让人让脱手又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