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无声告别
人活一世,常说无奈,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久而久之便学会缄默,说难听些是压抑。可人心容量有限,妥协不是解药,最终还是扛不过崩溃的。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慢性病,身体早有病症迹象,只是分散到每一天便自以为可以忽视,对伤痛的感知能力下降、后置、延迟。
前几天在长途大巴上看完《无声告白》,很是惊讶,那种熟悉的无力呐喊、拼命传递希望却时常被无望笼罩的情景,戏里戏外都不会减少半分。
《无声告白》的女主玛丽琳,跟她母亲截然不同,她是个独立、前卫有想法的女性,对事业和生活都充满野心和激情,对自己母亲一辈子安于做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这件事感到十分厌倦,于是发誓要摆脱母亲这样的命运。但在大学时期碰到心仪的教授詹姆斯---一名华裔男子,年轻的玛丽琳与儒雅沉稳的教授相谈甚欢、互相吸引,迅速坠入爱河,并结婚生子。婚后丈夫是冷静的、儒雅的、温吞的,儿子女儿相继出生,家庭生活看似和谐幸福,对于很多女性来说,这似乎是最完美牢固的关系了,但是对于玛丽琳这种对理想有着强烈追求的人来说,在日复一日的庸常日子里,丝毫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但是对丈夫、孩子的爱使她一日一日刻意压抑内心真实想法,把精力放在每日精致复杂的早餐上,玛丽琳在无休止的做饭洗衣种一遍遍告诉自己:等孩子大一点,就继续学业,考试,当医生。
医生,是玛丽琳一生的理想。
事实上,她也如此做了,在某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她收拾了东西独自搬到郊区公寓,但是早考试前夕,她却发现自己再度怀孕,于是还是再次被拉回家庭生活。此时的玛丽琳内心已经被痛苦折磨得不堪忍受,虽渴望自由和理想,但囿于现实围困,因此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大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的聪慧、优秀,让她看到了当年在学校出尽风头的自己,因此对莉迪亚的关心全放在了她的学习成绩上,对于女儿的心理发展和真实需要置若惘然。
而丈夫詹姆斯呢,作为一名华裔,他的一生都在试图彻底融入美国社会,做一名真正的美国公民,在那一片土地上拥有安静的家庭,稳定平凡的事业和人生,而这一个初衷和目标,从一开始就与玛丽琳格格不入,因此他并不能体会玛丽琳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大儿子内斯,内心清楚这个外表平静美满的家庭内里四分五裂,没有人在家里进行真正的沟通,感受到压抑状态的内斯拼尽全力考大学,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宿命,而最后出生的小女儿汉娜,因母亲的注意力全在姐姐身上,从出生起边遭到冷落和忽视,她最大的心愿是被人关注。
被母亲放在注意力第一视线的姐姐莉迪亚,自从母亲第一次失踪(搬去郊区准备考试那一次)开始,加剧了对家庭的不安全感,她害怕失去母亲,害怕四分五裂,于是更加努力学习,博得母亲开心,一点一点褪去自我,全力配合母亲的需要,仅有的精神支撑是从小护着她的各个内斯,但内斯也即将离开去哈佛念书,这根支柱一垮,莉迪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选择平静地跨入河流。
英国诗人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是说人类无法做到与世隔绝,但其实从内心世界来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个家庭小心翼翼维持着的平衡,在姐姐莉迪亚的死讯传来之后,轻易被打破:玛丽琳无法接受优秀乖巧、温柔顺从的女儿是“自杀”,整日在女儿房间出神发愣;内斯逃离家庭,在哈佛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汉娜开始更强烈地寻找存在感;詹姆斯无法再忍受压抑气氛而与助教婚外情….
到底谁错了呢?
一切都要怪到玛丽琳身上吗?似乎事情根源都源于她拼命追求完美、不甘平庸。但事实上她的痛苦不比任何一个人少,从头至尾她的付出最多,她的理想与现实差得最远,她真切地爱着丈夫的儿女,但内心深处的渴望又无比真实地在呐喊,这种触不可及的无望像一口黑洞,张牙舞爪将她吞噬。
小说里,每个人的痛苦都真实存在,都有自己的苦痛无法与人言说,都在拼命演好自己的角色,哪怕这个剧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周围每个人都用言行告诉你告诉你:生活就是如此,艰难晦涩,挺过去就好了。
因此我们学会缄默,学会叹气,学会妥协,而这些其实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当你我步步败退已经陷入深深的无望之中时,还安慰自己 只是暂时。
沟通交流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缺乏这种能力,而是缺少耐心和方法。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羞于表达爱和自我需求,无声地在心里种下爱意,种下隔膜,春去秋来演完一整场戏落幕,别人都不知道你曾真的爱过,也不知道你正恨着。
为何不做心直口快,杀伐果断的船长,爱着的,大声告白,不爱的,绝不心软;想要的,全力追求,不想要的,清楚分类。
既然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屿,清理干净过往,才能重新划分领属,一座孤岛,才能有重新被接纳和被爱的可能。坚持生活和追求,并不意味着要无限隐忍和妥协,我真是讨厌极了打着“无奈”的幌子实则畏畏缩缩的人,吃饭无声走路无声连爱人都无声,自以为周全,却是在悄无声息刺痛和伤害最爱自己的人。
就像詹姆斯与玛丽琳,就像玛丽琳与莉迪亚。
坚持表达爱恨,就那么难吗?为什么你们都不能勇敢一点? 直到彻底告别之后才懊悔错过了那么多。不难过吗?
慢性病拖不好,但凡有病,唯有苦药才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