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的建立者居鲁士大帝在他的人权宪章中废除了奴隶制,而这本宪章现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并在帝国建设及军队中使用有偿劳动力的文明。由此可以说明整个波斯帝国的文明理念,与其他文明存在巨大的差别,其文明在尊重每个人其个人价值上意识的独立性,所获得的文明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个人价值意识觉醒上的影响,这源于宗教理念对后世造成巨大作用,这种影响在其文明时期影响较弱,直到近代才被人们发现其思想价值,1885年尼采所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认为是人类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就是“琐罗亚斯德”的另一种音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的,融合了诗与思索的作品,跟歌德的《浮士德》并称的世界文学名著。而实际上,这本书的个人价值理念,也正是基于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及尼采著作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人自身"的价值理念,而这些都表现在个人意志的提升,强调道德,提升“人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虽然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觉醒,当却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革新,同时也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阿契美尼德帝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人,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39年,居鲁士占领古巴比伦。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向东大流士进军印度河流域,在西线对希腊的进攻则由于马拉松战役的失败而功败垂成。前480年,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再度对希腊用兵遭受失败。这也使其领土基本固定,而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前334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的希腊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但亚历山大的帝国在其死后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叙利亚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犹太教。到了塞琉西王朝的后期,在前238年东部被贵霜王朝所扰,西面又面临罗马帝国的扩张,最终被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瓜分。
直到226年后,萨珊王朝又一次统一了波斯帝国,自阿契美尼德帝国之后第一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俘虏过一个罗马的皇帝。并与罗马帝国交战了数年。直到公元364年,罗马人才和波斯人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他们的新敌人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王朝。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长久的战争,使得波斯帝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王权与贵族的矛盾都十分尖锐。据《贝希斯吞铭文》记载,当冈比西斯在埃及时,人民开始叛乱。在国内、在波斯、在米底,也在其它各省出现了很多谣言。而当冈比西斯对利比亚和努比亚的征服遭到挫折时,终于引发了高墨塔暴动,前522年3月14日,暴动者打着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狄亚的旗号起兵。暴动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响应,于是所有的人民、波斯人、米底以及其它诸省都骚动起来,从冈比西斯转而倾向于他。高墨塔夺取了王国,高墨塔自立为王,号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和各被征服地的人民)拥戴他而抛弃冈比西斯。他还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赋税。从“贵族”手中夺取“牧场、牲畜、奴仆、房屋……。”而这些制度都严重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公元前522年9月,出身阿黑明尼德氏族的大流士同其他六个波斯贵族一起密谋,杀死了高墨塔及暴动的其他领导者,镇压了各地起义。暴动历时7个月。随后,波斯帝国从内乱中恢复,又开始了进一步扩张,并最终在公元619年,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 萨珊帝国带来了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波斯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而这不仅仅表现在军事上,还表现在制度上,全国划分20个省。总督,驻军统帅直接受命于君主,制定各省每年的贡额,货币和度量衡标准化,并以高效率的交通系统维持国家的统治,创建了海军及邮递制度。奉琐罗亚斯德的祅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等。
而对于征服的国家,波斯人在行使其权利权时,宁愿使人们最低限度地感到他们的存在。他们给现存的地方政权以行政自由。波斯省督的作用只是监督而非取代地方政权的工作。最为重要的是,波斯人使大家感到他们尊重、保护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这项开明的政策的确换来了对波斯人统治的承认。在埃及保留原有行政机构,以传统法老姿态出现。在巴勒斯坦重建圣殿,指派以色列长老负责秩序。在两河流域重建巴比伦神庙,维持大祭司的地位。只有下述令人沮丧的情况除外,即当一个已俯首称臣的社区被宗教纷争所分裂,而波斯当权者又很难在其中保持中立之际,他们却并不能像罗马帝国那样能妥善处理。但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叙利亚各民族曾顽强不屈地先后反对过亚述和巴比伦的征服者。在腓尼基人、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眼中,波斯人简直就是大救星。
波斯国教琐罗亚斯德教创立于公元前7世纪,而我们对琐罗亚斯德的生平情况知之甚少。他大概于公元前628年出生在今日伊朗北方,成年时他宣讲自己所提出的新教,起初遭到反对;然而到了四十岁左右他取得了成功,使伊朗东北地区的一个君主维斯塔巴国王改信了他的新教。从此以后,维斯塔巴国王就成了他的朋友和保护人。根据伊朗的传说,琐罗亚斯德活到七十七岁,但是在琐罗亚斯德在世期间它却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到了公元六世纪中期,大约在琐罗亚斯德死去前后,他所居住的地区被塞鲁士大帝吞并入波斯帝国。在随后的两百年间,拜火教为历代波斯王所接受,赢得了许多信徒。在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即在公元前四世纪后半期,拜火教遭受到严重摧残。然而波斯人最终又赢得了政治独立,希腊的影响霎时低落,拜火教即刻复苏。
琐罗亚斯德提倡宗教的道德改革,其主张为一神信仰:宇宙间有一个叫马兹达的主宰,是唯一的真神,劝人接受一神信仰,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而宇宙中同时存在“善”与“恶”两股力量,善神马兹达代表光明,真理与正义,恶神阿利曼代表黑暗,邪恶,两者不断斗争,最后善神获胜,使宇宙脱离黑暗进入光明。而琐罗亚斯德教也是一个改革过的宗教信仰。到公元前6世纪,琐罗亚斯德才真正完成了一神论性质的宗教改革,阿胡拉·马兹达成为唯一的、最高的、不被创造的主神光明神,而它的原型密特拉则被降格为阿胡拉·马兹达在人世中的代表。伊斯兰教进入波斯时,最负隅顽抗的不是当时波斯的主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而是更古老的密特拉崇拜。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又称《波斯古经》。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据。教义概括为神学上的一元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原有21卷,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认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作战时冲杀勇猛,意志坚定,故毁琐罗亚斯德教所有经典,所幸存下来的阿维斯陀仅有一卷,而在希腊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后来散佚。在波斯萨珊王朝期间,琐罗亚斯德教复兴,这一卷《阿维斯陀》被拼凑、补齐成为21卷,但与原来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琐罗亚斯德教的真谛是战斗性,而非宽容性的。强调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强调道德,提升“人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含有人文道德精神,称得上是“思想上的革命”其后世的价值意义产生了影响。
琐罗亚斯德在其教义上承认了个人价值的作用和影响,主张提升人的独立意志,而这直到两千年后的文明才做到这一点,而他们的宗教理念也让人赞叹,其宗教信仰光明神,然而其并非让你完全虔诚的去信仰它,而是在善与恶的斗争中,人们站在哪一方面具有个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选择善恶的权利,它的教义更注重个人意识的选择,尊重个人意志的独立性。而非是强制的,同时强调提升"人自身",而超人在其教义中,指的是道德破坏者。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教义并非是如同大多数宗教那样,依靠道德和神的威严来传教和统治,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的价值理念,鼓励人们不断创新,没有道德对天性的约束,而火正是象征着人类天性中不灭的创造欲与活力的象征,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个人价值的原始欲望,火中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人正是需要从火中获得个人意志与价值的提升,而这种理念即便今天。也很难做到。
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对拜占庭首都的围攻战中,以惨败而告终。拜占庭人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战争极大削弱的波斯帝国,同时波斯帝国对臣民横征暴敛,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了暴动,在629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两大帝国被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的攻击,最终崩溃。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中国,向唐王朝请求救兵抗击阿拉伯入侵,唐朝护送其返回在今伊朗一带建立波斯督护府,但不久终为阿拉伯所灭。波斯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语成了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迅速取代了琐罗亚斯德教,各地大量兴建清真寺,整个辉煌的波斯文明消失了, 而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文化对于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而《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丁皈依基督之前,是摩尼教的信徒。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史学家因其在历史文化上的突出贡献而称其为“世界第五大宗教”。
今天的伊朗境内尚保留有5座寺院,但规模都很小,也举行宗教仪式,内有长年不灭之圣火。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琐罗亚斯德教至今约有10万人,一部分分布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尔孟等地;另一部分坚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不愿改信伊斯兰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带。他们首先到了印度西部海岸古吉拉特,这里的印度土邦王贾迪拉纳,提出了两个接纳他们的条件:一是必须放弃波斯语;二是妇女必须穿印度纱丽。教徒答应了这两个要求,于是就在当地定居下来,被称为“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