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5:幼儿言语的发展
如火如荼的教师资格复习持续进行中。忙于学习,日渐消瘦的你千万别忘了关注报名时间哦~

个别省份已经发布了笔试公告,以陕西省为例,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报名时间:2018年9月4-9日;笔试考试时间:2018年11月3日;报名网站: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http://ntce.neea.edu.cn其余地区的公告相信不久后就会面世,大家一定要及时关注!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幼儿言语的分类
1.外部言语
①对话言语。3岁以前的幼儿与成人的交际主要是对话形式。他们的对话言语只限于向成人打招呼、请求或简单地回答成人的问题。往往是成人逐句引导,他们逐句回答,有时他们也向成人提出为什么。
②独白言语。到了学前期,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在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如各种游戏)中获得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与成人的交际过程中也逐步运用报道、陈述等独白言语。幼儿期独白言语的发展还是很初步的,最初由于词汇不够丰富,表达会显得不够流畅,叙述时常会用“这个……这个……”或“后来……后来……”。在正确教育下,一般到6-7岁时,幼儿就能较清楚地、有声有色地描述看过或听过的事件或故事了。
③初步的书面言语。幼儿的书面言语指读和写,基本单位是字,由字组成词、句以及文章。书面言语包括认字、写字、阅读、写作。其中认字和阅读属于接受性的,写字和写作属于表达性的。幼儿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语言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先会阅读,后会写作。
2.过渡言语
在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发展中,有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我们称之为过渡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它体现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外到内的过程。皮亚杰(1926)把它称为“自我中心言语”。幼儿的自我中心语是其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朝向自己的言语,应该称为“私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语”。这种言语形式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心环节。
3.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
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外部言语是为了和别人交往而发生的,内部言语则不执行交际功能,它是为自己用的言语,因而一般来说,它比外部言语简略,常常是不完整的。
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人们不出声的思考往往就是利用内部言语来进行的。
(二)言语的发生和形成
1.言语的发生(0-1岁)
(1)发音的准备——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真正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①言语发生的准备: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②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简单发音阶段(出生-3个月);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个月);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个月)。
(2)语音理解的准备
①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因而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②语词理解的准备。8、9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做出相应的反应。
2.言语的形成(1-3岁)
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儿童便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1-2岁)
①单词句阶段(1-1.5岁)。这一阶段儿童所掌握的词语涉及物体名称(苹果、香蕉)、物体数量、物体运动状态(掉、跑)、物体性质(脏、烫)、空间关系(地下、床上)和否定状态(不、不要)等。儿童使用单词句表达要求、命令、愿望时,带有明显的语言的性质,起着交流的作用。但是“单词句”不包括句法,它只是一个单词,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非语法”形式的初始言语。
“单词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为:
a.词义不明,出现过度泛化或扩展不足的现象。过度泛化是把词的含义理解得过宽,对某个语言单位的作用超出了目标语言的范围,即用一个词代表一类事物。扩展不足是对词义的理解过窄,即一个词只能代表一个对应的物体。
b.以词代句,即用一个词代表一句话的意思。
c.以音代物,即对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儿童会先抓住其声音特征,用声音代替物体的名称。
d.重叠音,即单音重复,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之一。
e.具有最初的概括性,即随着词汇量的增长、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到1岁半时,使用的词语不但可以表示具体事物,而且使用中显示了词语本身所特有的概括性。
②双词句阶段(1.5-2岁)。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例如,一个儿童说:“妈妈,出去。”意思是“妈妈带我出去玩”。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所以也被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准确地表达思想。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一时期将成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儿童语言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方面,也发生本质的变化。最初,幼儿只能以眼前的事物为话题,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谈过去、将来的能力。从2岁开始,他们能把过去的经验表达出来。
②词汇量迅速增加。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个词左右。到这个阶段,儿童的言语基本形成了。
真题回放
1.【2016上半年真题·2题】1岁半的儿童想给妈妈吃饼干时,会说:“妈妈”“饼”“吃”,并把饼干递过去,这表明该阶段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
A.电报句
B.完整句
C.单词句
D.简单句
2.【2015下半年真题·4题】一名从未见过飞机的幼儿,看到蓝天上飞过的一架飞机说:“看,一只很大的鸟!”从幼儿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反映的特点是()。
A.过度规范化
B.扩展不足
C.过度泛化
D.电报式言语
3.【2014下半年真题·1题】1.5-2岁左右儿童使用的句子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完整句
D.复合句
答案精析
1.【解析】双词句阶段(1.5-2岁)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所以也被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题干所述体现了电报句的特点。
【答案】A
2.【解析】“单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会出现过度泛化或扩展不足的现象。过度泛化是把词的含义理解得过宽,对某个语言单位的作用超出了目标语言的范围,即用一个词代表一类事物。扩展不足是对词义的理解过窄,即一个词只能代表一个对应的物体。本题中的幼儿因为从未见过飞机,所以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鸟”来形容飞机,用“鸟”来代表所有会飞的东西,这就是过度泛化现象。
【答案】C
3.【解析】1.5-2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双词句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所以也被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
【答案】B
根据同学们的反馈,深蓝教师倾情打造的教师资格考试专题直播课即将上线,邀你来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