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am 第三季——青春成长指南
第一遍看完的Skam 是去年寒假,一口气看完的。如果从一个颜狗的角度,令我目不转睛地看完的一定是他们的颜值。当我愿意看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我一定是在寻找什么,一个除了画面和颜值以外更加重要的东西——精神。SKAM 的影响力已经不再盘踞于挪威一隅。四国翻拍,更让我觉得惊讶,后来一想也是理所当然的成就。青春校园偶像剧已经看腻了,某流星无论再怎么炒剩饭只会让我们更加觉得自己的青春时光喂了狗。我们更愿意看到青少年真实的内心,面对家庭、爱情、友情冲突,面对文化差异、宗教差异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怎么处理,以及什么会让我们成长。
第三季的主角——isak &even,两个处于18岁边缘的少年,过着正常高中生的生活,和别人一样上学,参加PARTY以及谈着恋爱。生活必定会有一点波澜,风吹起的涟漪大概就是那一眼瞥见。瞥见你和自己的同学聊着天,说要去参加哪个社团,说着昨晚的派对如何。前几集所有的遇见,不知道是Even刻意的安排,还是缘分的遇见,抓住所有的机会和你一起,就是原则。在ISAK 看来,这位新朋友可以让他放弃一些重要的事情,和你聊天很快乐,看到你女朋友回家有一瞬间的难过,这就是荷尔蒙的作用吧。描写的爱情真的很美好,对待两性关系或者同性之间的通电,认真地确认直到所有的一切,抛下一切顾虑。

理解是第一位。Isak 不懂为什么那些同性恋要游行,要穿紧身衣,要涂睫毛膏,就算自己爱上了一个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他也告诉自己的室友自己并不会向那些人一样。Isak 不理解的是,爱是一个人的事情,何必兴师动众去大肆宣扬同性恋的平等,所以自己会与他们划清界限。Eskild说,因为他们死也不会隐藏真实的自己,做这样的事情需要的是勇气。一次不太愉快的谈话为isak 的心门打开了一条缝,勇气也正是isak 在这段感情中所欠缺的,欠缺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的勇气。Isak 从一开始面对Even 的胆怯、被动到最后主动承担起这份感情的责任,是小天使一步步认清自己的过程,也是自己理解自己,认清自己,并且有勇气去接受,如果这个人物真实的存在,这一段经历就是人生中拨开迷雾的历程。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的是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环境,即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本身我们应该感谢的是年轻一代开放的社会和思想,让这样一件事情容易被接受。Emma 是第一个知道他爱上even 的人,她生气的是自己被isak 欺骗了感情,但是同学校里面其他女生一样,她们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就像当时在isak家的派对上面说的:我喜欢gay啊,他们好好玩。这是句没有因果关系的态度表述,就像是一句我喜欢吃苹果一样,非常自然。还有isak 的朋友们,当初一起玩耍的朋友们,像以前一样接受他。整个第三季里面没有恐同者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到无比的和谐。信仰穆斯林的SANA也向isak 承认了自己在同性恋基因问题上面犯的错误。而似乎是“最难搞的”isak的父母,给了isak无限的理解与包容,他的父亲反复确认他是不是认真的,以及最后的妥协。除此之外,还有isak 对自己父母的包容,第二季的时候一个人在gay吧喝酒,到第三季最后和自己父母在教堂拥抱着冰释前嫌,重新拥有着彼此。教堂的歌手,是编剧的出柜的前男友,这一场景无比的庄重和威严,怀着对宗教的敬仰,以及对事实的尊重和理解。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样的,我们有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性取向,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要做到的是理解,包容,尊重,拥抱这些多样在第四季体现地很彻底,even 和朋友们一起唱imagine。政府和国家的划分让我们脱离了无序的状态,有了可以依靠的坚实后盾,宗教让我们的生活有信念,有敬畏,但是我们不应该让这些本身是增加安全感的事物,去伤害别人,伤害这个本应和谐的世界。在读《爱与黑暗的故事》的时候,我看到了宗教之间的互不包容带来的灾难,都是利用这些本应和谐的差异性,打着宗教的幌子去争夺自己的利益。
如果要给第三季isak的情绪画一个函数图的话,应该就是一个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从一开始无忧无虑的校园男孩,和自己的朋友们在派对上吸大麻,撩一年级的女生,到遇见EVEN,所有的敏感,疑惑,冲突逐渐堆积起来,最后跌进了谷底。朋友一句轻佻的嘲笑轻易地点燃了内心的郁结,到最后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解决失眠的问题。转折点就在这里吧,睡不好觉不是吃点安眠药可以解决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更值得我们去寻找。“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通往其他岛屿的桥梁,就是语言。”很简单的道理,失去了语言的交流,就会像海洋上面的孤岛一样,与这个社会相割裂。Jonas对isak说过,我们只是担心,我们不知道你怎么回事。有的时候一句你不会懂我的处境,很可能就封闭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Isak 开始和自己朋友倾诉,告诉他们自己和even的故事,从而才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折。同样也是面对even的躁郁症,isak开始怀疑even爱上自己是否只是一种病症,而非真正的感情。看过很多的分析说,even带isak游泳,在窗边抽烟大笑聊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及厨房play 都是even躁郁症的症状,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真实的健康的even。正如maguns 所说的,他妈妈发病的时候自己根本找不到她。而even 神秘地时而出现,时而消失不见,顾忌到isak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敏感,一个人去默默地承受着这样的折磨。Sonjia的一家之言让isak 退却,而他的朋友们告诉他,你应该自己去问一问even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

倾诉和交流究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应该只有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明白吧。小孩子在幼年不会说话的时候,靠哭声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渴求,当我们长大了,不轻易流泪的时候,如果不交流表达,可能一辈子自己身边的人都不会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父母、朋友、伴侣,在本应该陪伴交流的时候,却没有把握机会,感情就会像手里的扬沙一般逝去。所以我很喜欢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像《人生密密缝》里面的凛子,不是语言,但是织起自己的愤怒将其燃烧,而不是留在身体里面伤害自己。像《白鹿原》里面的白灵,面对父母不一样的思想时,勇于说出自己的选择。
Life is now,最后一幕,小天神满宠溺地看着even,也许他们明天就分手了,但是此刻,他们是那样的甜蜜,为了这样的时刻也是值得的。这是even&isak 的每一分每一秒。在经历了这么多疑虑和迷惑之后,isak对于生活和感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值得为此付出自己的情感。我想这才是编剧最后想告诉我们的,以这样的方式,不论结局如何,珍惜好现在,过好现在,与其担心未来会不会分道扬镳,不如努力让现在更加幸福。
isak和even的故事结束快两年了,even(剧中人物)的ins账号时不时更新着他们的动态,以另一个时空的isak和even的姿态,传达者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明白戏里戏外,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isak和even也像青春的一个标记一般,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发现自己的父母、朋友不能理解我们所做的选择,那我们应该尝试着去理解他们的处境。以及那些觉得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在道德和法律之内,需要我们自己去度过青春的那些坎,而evak 的故事也是给我们一个正确的态度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