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东京物语》
我没有对哪个电影导演有过很大的偏爱,因为一般我都是通过作品才了解到他们一点。然而,优秀的电影作品本身很难去做比较,更难让我去比较喜欢哪个多一点,这有点像别人问你,是喜欢自己的右手,还是喜欢自己的左手。可是,小津除外。
我看的第一部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就是《东京物语》,136分钟,他的叙事节奏异常缓慢,和我以往的观影体验都不同,可是我却深深地被吸引,一点也不觉得闷,电影结束,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沉浸在伤感之中。
这样的故事曾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身边,可小津导演却带你再一次走进它,走进它之后再从中走出来。这个走近与走出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与之和解。
“与自我和解“不易,正是因为你要站到比过去的自己更高的地方才行。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一个展示当代日本人情感、当代日本人家庭关系的电影可以穿越时空打通人类的感官,可以让我得以在别人的家庭故事里,体认到了自己以往的众多感受和困惑。
这当然归功于小津导演对一个普通家庭故事艺术思想化的精准表达。
所以,我想说说我眼中的《东京物语》,以下严重剧透,慎入!
小津导演的个性标识之一:选用日本麻布作为片头字幕衬底。麻布消失,故事开始。

开头就是很生活化的风格,还有小津一贯用于转场的空镜头,日本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港口小镇,一片宁静祥和,孩子们在去上学的路上,路边卖汽水的小推车应该是那个时代的标志。

代表工业化发展的火车从位于小镇上方的山坡上穿过。


火车驶离后,恢复宁静全景画面并聚焦到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父亲周吉和老伴准备出发去看望在东京的儿女,之所以提到大阪是因为当火车在大阪停留时可以和在大阪站工作的小儿子短暂相聚。

这时,邻居出现在窗外,在与邻居的对话之中,老夫妻显得很高心,对即将开始的东京之旅很期待。(这个邻居在片尾仍会出现)


画面转到东京,一开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场景,这和片头的尾道小镇形成了对比,简单利落的交代了时代背景,更通过儿女深处环境的描绘带给我们更多的联想。

长子幸一是一名社区医生

家里正在为两位老人的到来做着准备,却在一开始就有了不和谐的伏笔,而这样的细节伏笔几乎藏于宁静表面的每一分钟之中。

两位老人被接到家中,气氛一片祥和,长子幸一,大女儿繁,还有大儿媳都很热情,可是看不见的疏离仍藏于细节中,比如:两个孙子在大人们欢迎爷爷奶奶到来时躲到了自己的角落里。(太熟悉了,小时候奶奶来家里小住,一开始我同样也会有这种害羞,这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疏离。)

这时,错过了接站的二儿媳纪子前来看望父母,母亲对着纪子说出了全片第一个金句,在之后的剧情里还有对应。


晚饭后两个儿媳洗碗,女儿儿子陪着父母聊老家的家长里短。(这个场景也是无比熟悉,小时候逢年过节回老家住,吃完晚饭,无所事事的我就坐着听大人们唠嗑,这时爸爸或是叔叔就在洗碗)

回到房间,老夫妇两人开始说些私房话,这些话才是真正的心里话吧。(这部分是小时候的我看不到听不到的)




第二天的启始画面仍是工业化发展的场景,这次两位老人是在大女儿的家里。

女儿是开美容院的。

这次的伏笔很直接,父母只在东京呆四五天,可是在女儿看来也许是一个麻烦。(这部分,大人的心里的小九九也是小时候的我看不到的)


那边厢,本来要带父母出门游览东京的大儿子也临时有事出诊去了,出游泡汤。大孙子对父亲每次的爽约很生气,从这个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下一代,在城市里奔波的一代人也是有所亏欠的。(我小时候因此和爸爸发过脾气。)

小孙子和奶奶十分疏离,一起在山坡上散步时的那个大远景隔开了一切,奶奶自言自语,说出了很伤感的台词。



第二天,父母去了大女儿家住,女婿回家时特地买了蛋糕被大女儿嫌贵,觉得买煎饼就好,反正大家也爱吃,说话时,两个蛋糕已进了各自的肚子。(女儿的性格被刻画的很直接)

两个人接下来讨论明天带父母出去玩的事,但是发现两人都没有时间,女儿想到了纪子,立刻打了电话。

纪子接到电话向部长请了假,部长询问某事是否办妥,纪子回答今天内会完成。(这部分场景很好的说明了纪子的热心。)想来,再忙也可以看自己到底愿不愿意。

纪子带父母坐车游览东京的场景被拍的很有趣,大家随着导游的讲解和车子的颠簸,动作整齐划一。

纪子邀请父母去自己家坐客,这次的转场仍是工业化的标志,却削弱了冰冷感,更贴近日常生活,纪子住在局促的公寓中。

来到纪子家,观众之前的猜测被证实,纪子的丈夫,两个老人的二儿子已经去世多年。而到了这里,两位老人才算打开了话匣子,话题从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说到儿子昌二,纪子善于聆听,又与老人有共同的话题,气氛非常融洽。

纪子去邻居家借了酒招待老人。(这种情形我也曾有过,什么都可以上邻居家借和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招待两位老人吃饭,可以看到纪子在给他们扇扇子,而之前都是每个人自己在扇。

这时,大儿子和大女儿开始商量出钱让父母出门游玩,想来他们的内心也是有愧疚的。

可惜热海温泉根本就不适合老人,年轻人们通宵达旦吵闹,老人根本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个人在海边想家,开始商量着回去,“东京玩过了,热海也看了,还是回家吧”,可是老人来东京是为了看热海吗?

这边也插入了两个温泉的女服务员一边打扫一边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这个电影主题的场景。

老夫妇回到大女儿家中后发现自己回来的很不是时候,大女儿一直在抱怨他们回来太早不多玩几天的背后是因为今晚家中有讲习会,到时会有很多人。
不希望成为儿女麻烦的父亲母亲识趣的出门逛公园,更商定,老奶奶去纪子家住,老爷爷去看望老朋友。(这种不好意思的心里,在自己奶奶身上我看的最真切。)

在公园,老爷爷说:“东京真大呢。”老奶奶回答:“不小心失散了,可能一辈子见不着。”1953年的台词,让现在的我内心酸涩,说的何尝不是现在的我们。

父亲去拜访老友,对话中尽是家乡生活的细节,也与东京形成了对比。

在东京的老友们一起喝酒,老人们这时都开始说出了对儿女成就失望的部分,当然也会选择包容,这才是真实的力量。



继续转场至纪子家,这次的空镜头是公寓内部的样子,说明了纪子生活的处境,这是日后的伏笔。

老奶奶和纪子的相处时间很温馨,体己话是掏心的。(这里为剧末的升华埋下了伏笔)


在纪子家与纪子告别,这处又是情节的伏笔,却也无比真实。

还记得刚到时老奶奶觉得离东京其实不远,现在她觉得远了。我们觉得一个地方远,也有心理的距离。


老人们离开东京,这次转场大阪城,影片开始削弱时代背景的铺陈,回归生活,在大阪小儿子处因为身体不适的意外停留更像是在和儿女们一一告别。


小儿子的同事提出的忠告更是站在“观众的立场”,替我们提出的。

而作为子女也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这其实在情感上拉进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

回到老家的夫妇念着儿女们的好,可惜老奶奶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众儿女赶来。


母亲在木鱼声中渐渐远去。

办完了丧事,三个儿女迫不及待的离开,并拿走了一些老奶奶留下的东西。老家的小女儿对最后留下的纪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更是观众的感受。(小时候的我和这个小女儿的想法好像)





小津开始在这里借原节子(我想在这里称她为原节子,因为小津总是通过她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小津带我们走进这个家庭,并不是在用道德高低好坏的标准去衡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讲述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而是想要告诉我们,在时间、时代的洪流中,个人、乃至人与人之间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关系都是不自主、不自由的。
对于这种时间中的人的不自主和不自由,他做了最深刻的阐述,在京子说出绝不让自己变成哥哥姐姐那样,否则父母与子女间太冷漠了时,他让我在原节子的笑容里看到了最大的温柔,这个温柔中是“懂得”两个字,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不出比这更精辟,一言以概之的话了,因为懂得这种不自由,也正因为自己的不自由,所以可以谅解他者,当然这也因为剧中原节子善良的性格。


如果这部电影在这里结束也可以,但是一部大师级导演的作品想表达的不会就这么少。
纪子陪父亲说话,父亲对纪子的关心对应了之前老奶奶留宿时的情节。


可是,这时候我们的原节子是怎么说的呢?
这一段话,再一次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我并没有那么好”,我们看到了一个无比真实、善良却立体的人,可是即便这样,小津并不是在肯定她,而是在展现她。

因为,纪子固然热情、善良,可是寡居独身的纪子同样也是孤独的,孤独与孤独更容易靠近,这样的孤独都是因为他们是被留下的人,纪子并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时代中向前走,纪子的生活比起哥哥姐姐来,简单的多。
之后父亲话让人温暖。



其实所谓善良,也就是面对自己和他人时的坦诚。
妈妈的款式过了时的手表留给纪子做纪念最合适,她们是时间中靠的最近的人。

最后,小津还是在时间的隐痛中为未来留下了光明的影子。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靠血缘和家庭来维系。





他在时间和人性幽暗处留下了一道光,那就是:感情。
纪子离开了,又是火车穿过小镇的全景,可是这次是迎面驶来,新的时代来临了,可是在这“新”里不正有京子看着“新式”手表的时间掐着火车的时刻在窗边目送纪子离开吗?不正有纪子在火车上拿着母亲的“旧式”手表看着时间,想念着母亲吗?
这就是“新”与“旧”留给我们的空镜头,空空的铁轨会带我们去远方,时代会变,社会会变,人要往前走,人的不自由,但总有些什么东西是不会变的,过去也总会留下些什么东西继续传承下去。




最后,一切归于寂静,还是蚊香,邻居还是出现在窗口,看一个导演的功力,就是看他如何展示电影中的“时间”,小津安二郎这种连贯性的诗意来源于对生活最细致、准确的观察。



一个人生活,时间变长了。这个叫尾道的地方通了火车,但也有最慢的船,被留下的人,总是慢一点的。


这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单位,其内部首当其冲发生着改变,甚至瓦解。
这也是关于人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也许会变得越来越疏离,冷漠,但总有些东西是不会变改变的,说到底人毕竟还是情感动物。
美,是真实,是情感。感谢小津,他给了我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机会去了解那留在记忆中淡淡的影子,让我得以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