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心得
13年夏天,我花了四天时间翻译艾略特的 “荒原”,想锻炼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先是读原文,查背景资料,查典故,然后翻译,查词典,修改,再查资料,等等。那个过程挺磨人的,但也给我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原文终于读得进去了。我上周(五年后诶)把原先翻译的最后一稿调了出来,照着原文又做了几轮修改,深有感触。总结了几点,在这里分享一下:
1. 开始翻译前我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每一次读都觉得自己的头脑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之间隔了好几层胶状膜。一,我搞不懂那些典故的寓意;二,对诗的整体质感没有直观的体会。比如,没注意到一些前后呼应的符号语言;对场景只停留在看,而没把自己往里放;没抓住主题情绪并带着这种情绪去感受具体内容。这可能是因为“荒原”中泛滥成灾的典故把我打蒙了。
2. 翻译最难的一点在于说,尽力吸收原文的意思后,怎么让译文带出你想要的效果。对,我说的是“你想要”,因为发现自己常常得在字面意义,句型,和情感色彩之间寻找平衡点。就算一心想忠于原文,这些选择依然是十分主观的。怎么个主观“法”,我会在后面细谈。(简单地对比一下翻译和原创的。翻译:你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然后试图用各种方式搞懂它,把它转换成另外一个语言。原创:没有那么多约束,但常常会面临“大脑空白”的难题,没有一个清晰的可以对之下手的东西。也可以说原创给你更广的试验范围,更大的主动权,和最强烈的成就感/无力感。)
3. 这次翻译“荒原”,最大的一个心得就是:读这首诗的意义不在于读懂(艾略特写它也不是为了让人“读懂”),而是,形象地讲,走近露出海面的那一角冰山,伏上去,感受它的温度,然后潜入水下,从远处和近处去看/体验庞大的主体。有了这种全面的经历,才可能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想法。我记得自己翻译到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一整个上午都在暗房间里盯着电脑,码字,看字。中午前后,把窗帘拉开,瞥见万里无云的蓝天,竟然觉那色调浓重而压抑,直压到心底。我想,这就是和作者之间的某种共鸣了。
4. 文学方面,我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和“惜墨如金”的意义。举个栗子,有一行,原文就9个英文单词,如果按照字面意义翻,那可能就得写出十几个汉字。这个译文明显长于上下几行,不和谐。但是如果把句子缩短,又不得不对原意进行删减,只保留一部分。这时候,删的和留的每个字都是要命的。
再举个栗子,原文有个“Huge sea-wood...”, 就这一个形容词加名词,翻译起来就很困难。首先,我在注释里没找到 sea-wood 具体指的是什么,那就只能从通过字面意义和上下文去猜了。海木?去百度上查,居然是个中药名,再有就是什么“海木工业....” 这词跟本没有 sea-wood 在英文语境中自然。Huge 又该怎么加进来?大海木?这会造成字义混淆;读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发问:是大海木还是大海木。如果翻译成“巨大的海木”,读起来又很拖沓,而且“巨大的”是三个音节,很占地儿。我后来就想到以前去一个朋友家,客厅里放了一个古董桌,材质说是昂贵的船木。对啊,船木至少是个像样的汉语词汇,“大船木”读起来感觉也比“大海木”更实在些,于是我就把 Huge sea-wood 翻译成 “大船木”。但还是不甚满意,又开始琢磨其他可能的翻译方式。没想到更舒服的,就先用这个了。
5. 刚才讲的只是这首4000多字英文诗中的两个字。当然,大部分内容没这么难翻,而且我也不总是这么吹毛求疵。但确实有很多很多很多诗句和单词,需要反复推敲。光是死磕还不行。从多重字面意义切入后,还得抽身出来,忘掉词义,放开思维,沉浸于原文给我带来的感受和联想,然后用我觉得最舒服的汉字把它们表达出来。
关于细节,我还体会到了一点,就是标点符号的作用。逗号仿佛对应于唱歌的换气,句号对应于小节的结束,或节与节之间的间奏。标点符号和句式决定了诗的节奏。如果,比如说,在不该放逗号的地方放了逗号,就跟乱换气似的,会破坏情感表达。进一步想,在哪里换行,在哪里空,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让我想到了道德经里的一段话:三十辐,共一毂(gu3),当其无,有车之用。
6. 我对最终翻译出来的版本还是挺满意的。它比较忠于原文,读起来还算顺畅。当然,如果译文里有很多瑕疵和系统性的翻译问题,我也不奇怪。心态还是比较浮躁,不想虚心找人求教。但就先这样吧。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
7. 最后我也想说一些相对宏观的东西。这首诗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从形式到内容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无序中贯穿着有序”。看似混乱的形式与主题非常契合。如果你想要,比如说,描写一个精神错乱者的心理活动,那么用非常规整,优美的语言,反倒会造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不合。“荒原”讲的不是精神错乱,但它反映了一个人心惶惶,不寄希望于传统的世代。这些元素深入字里行间;借助非逻辑性的文学结构,个人心理层面的巨大张力跃然纸上。
再者,这首诗的形式,就算是从比较传统的角度来看,依然很有美感。比如,开头的几个并列“ing”,塔罗牌人物前后呼应,第二章首段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应景的口语表达,有张有弛的节奏,行和段富有表现力的长度,主题的一致性,等等。读完这首诗,就跟听完贝多芬的一首奏鸣曲似的,?。(以“荒原”为例,好的创新充分吸取传统的精华,并以新的形式引起人们的共鸣,传递经久不衰的价值。可悲的是,很多人把一些乱的表象当成了核心,然后就开始做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荒原”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对新领域进行探索。现代物理和现代艺术的核心也应该是这样吧。)
8. “荒原”中有几处关键性的隐喻是指向宗教信仰的。艾略特不是陶醉在苦中,而是带着对终极意义的渴望去呈现自己所经历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