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碧桂园最不想让大家看到的一本书
最近,陷入各种事故的碧桂园可谓是丑闻缠身,自顾不暇。关于碧桂园的所谓内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有些细节我们倒是可以从一本书里一窥究竟。这本书叫做《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书的作者叫吴建斌,碧桂园的前首席财务官。
意外大火的回忆录
碧桂园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三巨头之一,与恒大、万科齐名。公司拥有10万多名员工,2017年销售额约5508亿元,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虽然碧桂园的名气很大,但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但出人意料的是,书的预售版一上架,就迅速变成了“售罄”的状态。2018年1月,网上还传出了出版社的声明,大意是《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还需要修改,具体出版的时间会推迟。由于拿到纸质书的人实在太少,这本书居然一度在网上曝出了10万元一本的天价。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据说,这本书一上市,就迅速被碧桂园全部买断,目的就是不让它流传出去。这就更令人好奇了——前CFO写的一本工作回忆录,还藏了什么惊天大秘密不成?当事人越是遮掩,人们就越是想知道下面藏了什么。于是,这本书在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地火了。
有人说:书里描述了大量碧桂园的商业机密和管理秘诀,房地产从业者必读,企业管理者必读,想发财致富的人必读。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
杨国强不为人知的一面
要讲清楚这本书,还得先从碧桂园的创始人杨国强说起。
杨国强的个人经历在此不再赘述,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贵为世界500强老板的杨国强,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却一直在“示弱”。熟悉杨国强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内敛、低调”。每次见到官员的时候,他也会刻意强调:“我是个农民,书读得少,很多事情听不懂,人笨。”

但相比杨国强对外的韬光养晦,他对内的风格却几乎是完全相反的。吴建斌加入碧桂园没多久,杨国强就曾这样对他说:“有机会要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杨国强也不是乱夸海口,他对碧桂园收入增长是这么要求的:每年结算的收入增长不低于50%,净利润增长不低于30%。
根据吴建斌的观察,只有一个大权在握的领导,能够说一不二的领导,才能掌控大局,带着员工一路狂奔,过关斩将。杨国强曾说过:“我们的商业模式很独特,别人想学也学不来。这样的速度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把控别人做不到,我杨国强能做到。”所以,他具体是怎么做的?
碧桂园的经营之道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企业做强靠产品,做大靠运营。碧桂园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迅速买地,迅速卖楼盖楼,资金迅速周转。
在股市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反指”。意思是说,明明股市看涨的时候,你却不停抛售;股市明明跌得一塌糊涂,你却大举买入。2014年,房地产行业出现大幅下滑,市场萎靡,房子卖不出去,楼市进入了所谓的“冬天”。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知道,“冬天”一定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采取最保守的策略,谨慎投资买地,能省则省。

面临“寒冬”的考验,通常情况下,碧桂园应该和其他公司一样,收紧钱袋,猥琐发育。但杨国强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在年中的业务交流会上,杨国强表示,现在虽然是楼市的寒冬,但却是买地的“春天”。
他的逻辑很简单:现在大家都不敢买地,很多好地的价格也降了下来,所以正是低价收割的好机会。这个决定听起来没毛病,但实则非常凶险。不过,这样的做法,和“股神”巴菲特那条著名的投资原则“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后的业绩数据也证明,杨国强的确胆识过人。
不加任何修饰和遮掩
要说吴建斌在碧桂园的1000天里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还是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清晰定位。他在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有时不要想得太多,所谓职业经理人,就是一个打工仔。老板需要你发表意见时你可以说出你的看法,不需要时把自己工作范围的事做到极致就行。”
对待工作,吴建斌一直是100%尽心尽力、承担责任。但他从不越界,因为他清楚自己的上限在哪里。他知道,即便自己的阅历再丰富,总有比他经验更丰富的人。他知道,即便自己再努力,总有人比他更拼。他知道,即便自己想得再认真,也一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2018年3月,就在出版社发布出版推迟函的两个月后,吴建斌也发表了声明,称《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有虚构情节,并非全部是纪实。

其实,坊间流传的碧桂园资料很多,讲杨国强成功秘诀的也不少。但像《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样,以碧桂园高管的第一人称视角,还原日常工作和决策的细节,的确还是头一遭。但客观地说,这本书并没有贬低抹黑碧桂园,内容也不涉及敏感数据或商业机密。
但也许,正因为它是一本不加任何修饰的回忆录,把杨国强的经营思路、管理风格、甚至是对待员工的态度都毫无遮拦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才让老东家如此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