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历史中被忽视的杰出女性
查看话题 >寻访卡诺莎:谁是1077年欧陆峰会的真正主人?
恩扎河向北流出亚平宁山脉,穿过帕尔玛和雷焦艾米利亚之间,进入丰饶的波河平原;而我面朝山谷逆流而上,深入十几公里,远离大道,不见行人。峰回路转,丘陵环抱之间,兀立着一座数十米高、南北狭长的山岩。稍近,见其上残垣断壁,其下屋舍依稀,形貌并不出众。但地图显示,这就是卡诺莎城堡——近一千年前那场世纪峰会的发生地。

从城堡到家族
这是个工作日的中午,我沿着西侧岩壁的坡道拾级而上,得知自己不仅是当日第四位访客,还是此刻唯一的客人。山顶平台不足百米见方,博物馆只有展厅数间。管理员热情地招呼我,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向我介绍。令我意外的是,这里的陈列几乎没有提及1077年的事件,而是描绘了城堡所属的家族。故事的核心是一个女子,我们熟知的那个事件不过是她生命中的一朵涟漪。
据推测,大约在940年,出身伦巴第人的贵族齐格弗雷多在卡诺莎修建了最早的城堡,他的领地包括卢卡和伦巴第部分地区。其子阿达贝托·阿托对城堡进行了加固。卡诺莎地势险要、扼守关键,不仅是阿托的统治基地,也成为其家族的姓氏。
阿托奠定了家族的基业。950年,年轻的城堡迎来首位贵宾、意大利国王洛泰尔二世的遗孀——勃艮第的阿德莱德。她由于拒绝新国王贝伦加尔二世的求婚而被监禁,阿托则助其逃脱并藏于卡诺莎。不久,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后来的奥托大帝)南下击败贝伦加尔并与阿德莱德成婚。作为回报,阿托获得了雷焦艾米利亚、曼托瓦和摩德纳,并依靠奥托的支援顶住了贝伦加尔的反扑。
984年,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二世图谋篡夺其侄奥托三世的王位,并试图以帕尔玛、皮亚琴察、贝尔加莫、克雷莫纳、布雷西亚等地拉拢阿托,后者先将这些地区收入囊中,再转而支持最终取胜的奥托,因而再度扩大了地盘。961年,他在卡诺莎城堡内建立圣亚波罗尼修道院,988年死后便葬于此处。
继位的是阿托之子特达尔多,他于1004年参加了皇帝亨利二世的首次南巡,又从教皇手中获赠费拉拉,1012年去世。其子博尼法乔继续扩大势力,他先后追随皇帝亨利二世、康拉德二世和亨利三世平定疆土,1027年受封托斯卡纳马克伯爵,1051年兼领斯波雷托公爵,并在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亨利三世的表亲——上洛林公国的贝阿特丽斯。经过几世经营,卡诺莎家族以曼托瓦为中心,统治着从加尔达湖到拉齐奥的广袤土地。
博尼法乔与亨利三世的关系从1047年开始恶化,这标志着卡诺莎家族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1052年,博尼法乔在打猎途中遇刺,据传是不满臣民的谋杀,也有猜测认为是皇帝指使。他留下三个年幼的子女,由贝阿特丽斯摄政。其中,只有生于1046年的小女儿玛蒂尔达活到成年。

帝国与教会之间
从齐格弗雷多算起,玛蒂尔达已经到了第五代。她生逢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时代,战争、谋杀和绝罚事件频发。皇权在德意志呈现颓势,而始于十世纪的教会改革正在加速。改革不但打击贩卖圣职和要求教士独身,而且意在强化教会的独立性,特别是夺回主教叙任权——这项巨大的权力注定将引爆教权和皇权之间的冲突。
1054年,贝阿特丽斯嫁给表亲、由于反叛亨利三世而被夺去爵位的下洛林公爵戈德弗鲁瓦三世。他们与历任教皇关系密切,也是教会的主要盟友:利奥九世是贝阿特丽斯的远亲,斯提反九世是戈德弗鲁瓦的亲兄弟,之后的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分别担任过佛罗伦萨和卢卡主教。亨利对贝阿特丽斯嫁给敌方非常愤怒,1055年在讨伐戈德弗鲁瓦期间将她和玛蒂尔达作为人质掳往德意志。她们直到次年亨利去世、新登基的亨利四世与戈德弗鲁瓦和解才获释。
玛蒂尔达虽在幼年就经历了丧父和囚禁,但依然受过当时女性难得享有的良好教育,不仅会说德语和法语,也看得懂拉丁文,尽管尚不确定她是否接受过军事方面的培养。1069年,在戈德弗鲁瓦三世病故前,玛蒂尔达依父母之命与继兄戈德弗鲁瓦四世完婚。戈德弗鲁瓦是个驼背,夫妻关系不睦。新生女儿夭折后,玛蒂尔达1071年底独自返回意大利,即使夫君前来求岳母和教皇说情,亦不为所动。随着戈德弗鲁瓦在政教之争中支持皇帝,玛蒂尔达与他最终成了敌人。
1076年,戈德弗鲁瓦遭刺杀。同年,虽与女儿分享权力、但始终保持摄政状态的贝阿特丽斯也去世了,30岁的玛蒂尔达终于开始独立统治。她的领地(包括自有地和封地)遍及伦巴第、艾米利亚、罗马涅和托斯卡纳,是教皇国以北的强大势力。不久,她又在当地主教的支持下争得了先夫领地凡尔登。玛蒂尔达延续了效忠教皇的方针,她是教会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教权力斗争的走向。

峰会一零七七
1073年,踌躇满志的格里高利七世继任教皇。在落款为1075年3月的《教宗训令》中,他认为教皇不仅有权任免教士,甚至可以罢免皇帝,遂将教皇的权力置于帝国之上。不过,同年平定萨克森叛乱的亨利四世不愿听凭摆布,他试图干预米兰大主教的授职。教皇于是致信皇帝,发出谴责和威胁。
1076年2月,被激怒的皇帝在沃尔姆斯召集会议,宣布罢黜教皇并强迫教士效忠;教皇的反应是将皇帝处以绝罚,否认其王位的合法性,解除臣民对亨利的义务。亨利的形势似乎更加不利,反对他的诸侯10月在黑森的特雷布尔集结并讨论罢免国王。格里高利考虑北上,他在玛蒂尔达的保护下,经亚平宁山口向曼托瓦进发,但由于伦巴第的主教们支持皇帝,前往德意志依然危险重重。
亨利计划南下以阻止教皇,但是巴伐利亚、施瓦本和克恩顿的诸侯不允许他过境。他们通知亨利,如果后者在一年内没有恢复教籍,就不再认可其王位,并将于次年2月2日在奥格斯堡选举新国王。经过多方周折,亨利以土地换来岳母——都灵的阿德莱德的越境许可,从勃艮第的塞尼山口进入意大利。听说皇帝到来,玛蒂尔达恳请教皇前往卡诺莎城堡避险。他们不久确知,亨利此行并非进攻,而是寻求和解。
1077年1月25日,冬季的卡诺莎据说已被积雪覆盖。在阿德莱德的陪同下,皇帝来到城堡门前。他粗衣赤足,在雪地里表示忏悔,哀求宽恕。教皇陷入两难。他似乎应该表现教会的宽大为怀,证明教权高于皇权,但他又深知亨利不会信守诺言。他该如何决断?
或许在亨利到达之前,敌对双方已开始协商解决办法;或许这场会面的主角并非皇帝和教皇,而是担任调解者的玛蒂尔达、阿德莱德和克吕尼修道院院长雨果。在玛蒂尔达的劝说下,教皇做出了决定。
1月28日,卡诺莎城堡的大门徐徐打开,西欧地位最高贵的两个人尴尬地见面了。皇帝匍匐在教皇面前,教皇接受了他的悔过,将其重新接纳入教会(但没有确认其王位的合法性),双方与玛蒂尔达共同领受了圣餐。随后,皇帝离开了卡诺莎。
“卡诺莎之行”或“卡诺莎之辱”成为中世纪的著名典故和时代象征,教皇名义上占得上风,皇帝则达成了现实目标。但事实上,该事件既没能解决主教叙任权的争议,也没能阻止反对派诸侯另立施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敌对国王。政教冲突还将愈演愈烈。

“大侯爵夫人”的文治武功
格里高利在亨利和鲁道夫的战事中保持中立。玛蒂尔达的立场没有变化,据说她在1079年将教皇定为没有子嗣时的继承人,尽管这损害了皇帝——玛蒂尔达的远亲和领主的利益。
1080年,格里高利误判形势,再次革除亨利的教籍。谁知鲁道夫不久战死,得势的亨利在南蒂罗尔的布雷萨诺内召集会议,宣布废黜格里高利。同年,皇帝率军南下,在曼托瓦附近击败了教皇和玛蒂尔达的军队。教皇逃跑了,但玛蒂尔达没有屈服。她牢牢守住南下通道,迫使皇帝不得不绕行东海岸。1084年,当亨利攻占罗马而将格里高利围困在圣天使城堡,她向北方诸侯传递教皇的信息;当亨利被格里高利请来的诺曼救兵驱逐,她在摩德纳附近击败帝国军队,重新稳定了形势。
1089年,按照教皇乌尔班二世的愿望和共同防御皇帝的需要,43岁的玛蒂尔达嫁给不到17岁的巴伐利亚公爵之子、未来的韦尔夫五世。这依然是桩政治婚姻,在长达120天的庆典之后,两人始终分居,更没有子嗣,1095年获判婚姻无效。
1090年,亨利四世再次越过布伦纳山口南下,意图打破玛蒂尔达与教皇的联盟。双方在曼托瓦对垒,被包围的市民最终被皇帝收买。玛蒂尔达退入恩扎河谷——家族最坚固的堡垒网络。尽管追击一方更加强大,但是本地领主和农民忠于玛蒂尔达,地形和通讯也有利于防守。为激励士气,玛蒂尔达据说亲临战场。经过多场血战,皇帝的军队陷入悬崖、密林、要塞和箭塔的重围,最终在卡诺莎附近一败涂地。米兰、克雷莫纳、皮亚琴察等城市望风倒向玛蒂尔达。
1093年,玛蒂尔达支持亨利四世的长子——后来的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发动叛乱。她见证教皇加冕康拉德为意大利国王,还解救了被亨利囚禁于维罗纳的皇后——基辅的欧普拉霞。
1095年,亨利进攻玛蒂尔达的诺加拉城堡,但被击退,1097年彻底退回北方。玛蒂尔达在与皇帝的对决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法兰西十字军的帮助下,她将乌尔班二世送回罗马。
康拉德死后,其弟亨利在教会和诸侯的支持下击败父亲,后者1106年去世。继位的亨利五世调转矛头,于1110年进军罗马,强迫教皇帕斯卡二世屈服。这时的玛蒂尔达已到晚年,不再坚持与皇帝对抗。1111年5月,她在比亚内洛城堡接待凯旋归来的皇帝,双方达成和解。她接受了皇帝的领主地位,将亨利列为继承人之一,亨利则加封她为“皇帝代理”和“意大利副皇”。
除了政治和军事成就,玛蒂尔达还毕生支持教会建设。据文献记载,她与母亲共捐建了超过一百座教堂、修道院、救济院和桥梁,多数留存至今。时人尊称其为“大侯爵夫人”。

卡诺莎的结局
玛蒂尔达,这位历经屈辱和危难而不屈不挠的女子,1115年因痛风结束了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一生,葬于曼托瓦附近的圣贝内德托波。她没有看到叙任权斗争的告一段落——1122年签署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死亡是玛蒂尔达制造的最后一个历史事件:由于没有子嗣,卡诺莎家族断绝,留下的庞大地产引起纷争:皇帝视之为应予归还的帝国封地,教皇认为应由自己继承(尽管拿不出有效的证明),韦尔夫家族也认为享有继承权。为此,亨利五世出兵意大利,再次将教皇逐出罗马。之后,经过近百年的争夺,皇帝腓特烈二世最终放弃了帝国对这些土地的要求。长期看,该地区的权力真空加快了城邦的发展,它们将缔造更加灿烂的文化。
在玛蒂尔达身后,教会史家将其描绘成一心事主的形象,其他人则猜想她与教皇是否有暧昧关系,但对此没有证据。关于卡诺莎家族和玛蒂尔达最完备的记述,来自于圣亚波罗尼修道院院长多尼佐1111至1116年写就的两卷本《玛蒂尔达生平》。玛蒂尔达或许也是但丁《神曲》中同名人物的原型。
1633年,教会为表彰玛蒂尔达的功绩,将其遗体迁至罗马,最初置于圣天使城堡,1645年下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在此安葬的六名女性之一)。1633至1644年,名匠贝尼尼应教皇乌尔班八世要求,在教堂内为其雕刻了纪念碑。
16世纪,曼托瓦又出现了一个卡诺莎家族,但与玛蒂尔达没有亲缘关系。至于卡诺莎城堡,它在1255年毁于战火,1320年被帕尔玛领主改造成住宅,1412年再次经受围攻。1449年,伊斯特家族购得此堡,(除16世纪短暂属于帕尔玛公爵外)一直保有至1796年,其间数次分封和翻修。1846年,看似坚固的砂岩山体发生滑坡,包括修道院在内的南侧建筑物大半坍塌。1878年,意大利政府购得破败的遗迹,并作为国家文物予以保护。今日,1077年的城堡已基本不存,那面残墙属于中世纪晚期,只有少数砖石、洗礼池和一些展品来自更早的时期。
耶稣说过:“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饱经风霜的卡诺莎遗迹可以证明,这个道理自古就不那么简单。后人或许不再记得卡诺莎家族和玛蒂尔达,但关于政权和教权关系的讨论却持续至今日。有意思的是,当年冲突的双方代表——格里高利七世和亨利四世可谓大权独揽,机关算尽,最终竟都不免众叛亲离、含恨而亡的下场,也足以为后来者深思。(终)

-
佛系躺平马蹄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6 10:07:24
-
Latreia.Histo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8-16 09: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