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60000元的文章|P2P炸伤实录
这是一篇价值近60000元的文章,每敲一个字,我耳畔都仿佛有微信红包点开时的脆响,但扎心的是这些钱都已离我远去。回到小城市,你后悔吗?中写道“最近p2p爆雷,我也身负重伤,男票以为搭了一年工资进去的我肯定要炸,我却没有太多波澜,只是觉得很累。”
P2P出借情况如下:2015年开始使用“大同行”,从最初的几百到一两千,试水很成功,也在网上查过相关情况,当然怪我“too young,too simple”,看到的都是平台想给你看的:cctv创业之星、国资入股、银行存款、XX日无逾期。所以到平台雷时里面还有: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招财猫”,差不多也是30000元。

7月听到P2P的连环惊雷,我也吓得打算把钱取出来,但是进去一看定期是不能提前赎回的,一脸懵逼。那笔28000元是7月27日到期,我感觉自己就是那艘同关税赛跑的美国大豆船,盼望着、盼望着,眼看就要逃过一劫,7月28日,“大同行”app显示网络不稳,钱取不出来,没几天,平台最终还是雷了。

唯一能庆幸的是我始终把一年工资作为我所能承受的亏损值,当然,也未曾想过会到血本无归的程度。没有过度伤心、焦虑,因为那句老话“钱财乃身外之物”,在生死面前算不上什么。但要说难过吧,肯定有。毕竟这60000块钱可以做多少事,之前一两万的包包舍不得买,为什么我没买Céline的包包?这下好了,几个包包都搭进去。又或者出国玩几趟钱都够了慵懒散的泰国之旅。
这钱没得太不值当,明明可以提升生活品质,我却持续用心学习理财再瞬间轻松亏掉。事后想想,一定是梁静茹给了我勇气把这么多钱交给陌生人打理。
充斥更多的情绪是心累:
加入维权群看到那些投了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难友们群情激奋、哀鸿遍野。
想想许多年轻人,起早贪黑“搬砖”,慢慢积攒省出理财本金,怀揣着:赚第一桶金或是跑赢通胀的初衷,最终掉入第一个坑里,“血汗钱”说没就没。
我们是赚钱最困难,收割起来又最容易的那群人。

郭树清有句话;“你如果投上去的资金回报过8%那就有些危险了,如果投出去的是10%,那基本就要做好失去本金的准备。”没有展示任何逻辑链,仅说了个结论。
有人会凭直觉坚信这是真理;而包括我在内的另一些人则抱有侥幸心理,或者说凭另一种错误的直觉,把P2P视作例外,看到媒体大肆宣传,机构频频背书,雨后春笋般的平台都没被取缔。于是大起胆子加入这场狂欢。结果呢,“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今,是另一场欠债者的狂欢。
有这样的:“我”知道分散投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将资金分散到几十个平台,结果各个维权群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还有这样的:机智如“我”没有贪求高利息,选了利率7%且随时可以撤资的平台,结果天雷滚滚来,随时撤资的规则被无良平台修改了。
现在清盘的P2P平台基本采取分期兑付,期限2、3年,有些清盘方案甚至丑态百出、下限秀尽。而我们最怕的其实是平台将清盘作为幌子,稳定出借人情绪,实则为跑路争取时间,前几期正常兑付后不了了之。

能怎么办?很无奈,作为弱势群体,我们所能做的无非隔靴搔痒:保留证据(银行卡流水、app截屏、合同等能证明自己出借真实性的证据),以防平台销毁,便于维权;加入维权群,关注平台理赔动向和难友们抱团取暖;去经侦或者公安局报案,但立案(从维权群里得知,目前我雷的两个平台都处于多人报案却并未立案的情况)和追回钱财的难度可想而知了;账户里有兑付的余额赶紧提出来,虽然每天提现十几元很累,但我们都是捡芝麻的老鼠,还在乎累?谁知道哪天就连App都打不开了,信任早已荡然无存。
而另外的尝试:之前看豆瓣红人“三公子”《工作前5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都怪我太复杂,一天看这些有的没的书,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还是望天发呆来得惬意)推荐,在“阿牛定投”上投的指数基金也始终亏损,幸好只是用几百元试水。对哦,之前买过黄金也是亏的。股票、币圈的坑我是不跳了,再跳打断腿。

折腾一圈,想起这句话:“房子或许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却是你唯一的朋友。房子确实比这些个理财至少要好很多(当然目前房产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风险也不同),如果你是刚需,买了至少是有使用价值的。”

过去这段话肯定是对的,而现在我也开始对房产投资持保留意见。房价的上涨靠预期,靠共识,信心比钱更重要。但浪潮之下,我们都控制不了走向……以后有少量闲钱我还会继续尝试并记录结果,毕竟人生就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只希望下次排雷成本不要太高。
我与这60000块依依惜别,他也留给我一句话:钱花了,拿来享受了,才属于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