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一代又一代

7月20日下午,小8岁的妹妹发微信:高考录取结果出来了,省内某中医药大学,可是我不想学医。
我捏着手机看了很久,感觉这一幕似曾相识,哦,8年前,我自己高考,高考结束,思绪渺茫。看着微信上的字句,我心里琢磨着,该如何开口,才能减轻小姑娘心底的不安感。毫无疑问,思考无能。
高考结束8年,工作4年,亲友眼中的我重本毕业,在大城市工作,薪水丰厚。只有在外的我们自己知道有多慌乱彷徨,工作四年,换了两份工作,直到今年才能遏制住想折腾的冲动,拿着饿不死的工资,穿梭在人挤人的地铁。听着父母说谁家跟你一起上学的谁结婚了,谁生孩子了。想起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小女孩问,人生一直痛苦么,还是只有小时候如此。大叔回答:一直如此。
毕业四年,27岁的年纪里,最常怀念的却是读书时代的自己,时常会觉得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可能就是读书的时候了。27岁,人未老,心已老。
只有这一个妹妹,大学时就经常跟她谈起以后想做什么的问题,一心想避免她走自己迷茫的老路,回答有律师,记者,编辑等等,问她喜欢这些职业的什么呢,答不上来,只是主观上的感兴趣而已。这种喜欢不是真正的兴趣,很危险。
一心想避免的还是没能避免。填报志愿的时候,小姑娘还是一片迷茫,填了她貌似感兴趣的法学,汉语言文学,父母中意她也不反感的医学。录取结果是医学,不是她中意的,小姑娘就憋着了。
一直不喜欢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小缺乏对各种职业的体验感,这也就导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对要填报的专业一知半解,对所学的专业能做的工作更是一片空白。高中时就开始羡慕那些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在中国少之又少。当时不明白自己的羡慕从何而来,工作后,才深知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代价将有多大。
朋友说,在外面呆久了就更加不想回家了,回家要面对房子车子,结婚生子,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一堆的问题,在他们面前,我们伪装,我们撒谎,我们欺骗,只有一个人在大城市里,无人过问时才是真实的自己。
迷茫又哪里是只有高考结束时才有,以后都会有,他存在在每个阶段,从不离开。直面自己内心,了解自己想做的还只是第一步,要如何保证自己一直热爱,一直感兴趣才是需要坚持的事。要知道性识无定本就是人类本性。
也不用太恐慌,无论你选择什么,即使选错了,也要温和面对,在选错的路上走,未必没有明天。现实的我们,谁不是一边哭着挣扎,一边努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