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高考失利复读?
查看话题 >十年前,我也曾是复读生
我从小就不是聪明孩子,成绩也一直很一般,不上不下的那种。
在众多老师眼里,有点玩世不恭,放在今天,说好听点就是“佛系”,对啥啥都挺无所谓的。
现在回想起来挺可怕的,那时候,其实从没在内心深处觉得高考能改变命运,只停留在嘴上喊喊口号。后知后觉到研究生毕业开始找工作,才真的意识到,哦,原来高考还真是可以改变命运。
2006年第一次高考,然后2007年复读一年后考上大学,来自山东沿海的小城市。
第一年的失败
考上高中开始住校,欢脱细胞也开启了无限分裂,我度过了颓废的高中三年。从第一堂数学课开始,我就听不懂了。然后物理课、化学课,统统听不懂了,只记得物理老师的板书写得特别好看。
后来索性放弃治疗,走上了破罐子破摔的道路,很多课程在《萌芽》、鬼故事、小说中度过,所以语文成绩一直还不错,感谢《萌芽》。
后来高二实在没办法,我走了捷径,学了编导,在那个编导还没有特别盛行的年代,成了半个艺术生。
第一年艺考,可以说是瞎撞瞎蒙,小伙伴考哪个学校我也跟着考。当年特别迷恋中戏、中传这些学校,觉得自己厉害到不行,然后专门跑到北京去参加艺考。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只有中戏的戏文进入到复试,复试结束后没有进三试,这一年的北京之行也随之结束了。北京好像一直都不是我该去的地方。
那年,我最终拿到两个学校的合格证,中传南广学院,就是倪妮的学校,另外还有重庆一所不太出名的二本学校。
这两个学校吧,也是一言难尽,所以打心底里并不想去,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去考。
所以打定主意要去复读的我,最后把高考也考到稀烂,是那种到了今天也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程度。
当然,我也有另外一个选择,可以去读专科,只是当初从没有想过要去读专科。如今想来,如果真的去读了专科,后来的道路可能真会完全不同了。
决心复读
那个暑假,我经历了坐如针毡的一个月,爸妈也无可奈何,对我少了笑容。其实在他们的心里,我一直是特别乖的孩子,从不顶嘴,从不做让家人不开心的事情。只是这一次,好像是彻底的伤了心。
那种“冷暴力”,让我第一次有了超越以往的挫败感,第一次开始审视自己的问题。
我并不顺利的进入了复读班,因为当年复读班的分数限制在三本线,那年我并没有达到三本线,后来交了不少复读费才得以入读。去复读的时候,班里已经坐满了人,全班七八十人的样子。
我复读的地方是我高中学校的复读部,远离高中,在一处很独立的院子。里面有一栋教学楼,一栋食堂加宿舍楼,一个很大的操场。当时总共三个文科班,六个理科班,有点像世外桃源,是复读的理想场所。后来,山东不允许高中开设复读班,这个世外桃源就没了,再过了几年,那几栋老楼被推倒,成了商品房。
因为本身底子薄弱,更没有什么体系可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重新来过,把三年的高中浓缩成一年来过。
我开始努力的学数学,从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一点点积累。后来发现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一条线串联的,一个知识点的欠缺,就会给后面带来困难。硬着头皮一点点背公式,画函数图,总结规律。
如果说高三的学习和生活很压抑,那高四会更压抑。
每个月放假一天半,周六离校,周日下午返校,无论周日多早到校,你会发现总有人比你还积极,比你到的还要早。
我记得我旁边的程同学,每天早上5点半到教室,然后就是鸡血的一天。每天早上晨读,那个分贝让我产生过耳鸣,每次我早上将要昏昏欲睡时,他背书的声音就会把我叫醒。
我曾经好奇地问过他,你那样背书真的能记住吗?
他目光有些呆滞地看着我,说,啊……停顿了很久,腼腆地笑了下说,可能吧。
后来他好像过了二本线,去了个不太知名的学校。
但是复读班的学习氛围,比普通高三是要好很多的。因为凡是选择复读并且坚持下来的人,都是经历过内心的纠结和洗礼,可以全身心投入的,单纯到只想好好学习,完全没有杂念。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娱乐,比如班里的黑板报还是要出,体育课要上,中午很多人在操场踢球,在院子里打羽毛球。有时候课间约着伙伴一块上个厕所,讨论下八卦都很开心,那是很放松的时刻。
特别庆幸的是,老师从来不克扣我们的体育课,而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出去活动。我记得体育老师教我们跳交谊舞,然后跟我们说大学里会用得到。呵呵,后来事实证明,根本也是用不到的。
第二次高考
我还是继续参加了艺考,还是考编导。
只是这一年,我开始有选择的参加艺考,理性的规划时间,选择学校。我不考艺术院校,除了去北京考了永远的梦想中传;不考偏远小城市的学校;不考省内高校。
至于原因,我发现自己的气质里没有艺术类院校的影子,会产生格格不入,所以不选艺术院校;偏远小城市的学校考过了也不会去,所以根本不考虑,不去浪费报名费;省内高校竞争异常激烈,动辄报名四五千人,我不想继续头破血流。
后来,我考了9所学校,拿到了4个学校的合格证,其中一所学校考了专业第一名,后来大学就去了那里。
有时候回想起来,很多东西是相辅相成的。你认真对待一件事,用心去做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向好的一面发展。
拿到合格证以后,就等着最后冲刺的高考。
可喜可贺的是,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摸底考试,我的数学成绩已经可以考到120分以上,这跟一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我想说的是,一方面人真的可以挖掘潜力,有无数的可能性;另外一方面是,之前的三年也真的太不努力,浪费掉很多时间。
就这样,我走进了第二年高考的考场。如今回想起来,考语文的时候,我是真的紧张了,还有些心跳加快,一度放下笔安静了好一会儿。
其实那时候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退路在那里,也从未想过这一年再考不上要怎么办。只是特别单纯的“尽人事听天命”。
就这样,我第二年的成绩比第一年提高了100多分,顺利的被上海大学录取。
后来,我们复读班70多人,有40多人过了一本线,很多去了985、211高校。
关于压力,关于到底要不要复读
我从未后悔过复读,因为那是一段带着眼泪也要笑的岁月。
如果人生还需要经历些磨砺,那不妨早一些去经历,早到读大学以前。
这一年,我跟宇,大牙,铎,小崔,晗,钰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清楚地记得出去艺考时只有伙伴们相伴,一起走过无数艰难,特别努力的互相扶持。也记得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总要有人去调节气氛,缓解压力。
后来我们总会开玩笑说“不经历高四,不足以谈人生”,不管那是不是自嘲或者自我安慰,我都觉得那是特别真实和闪着光的高四,是很多人都没经历过的高四。这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高四,我可能不会考上大学,也不会学会思考和学习,更加不知道原来有一种艰难是特别值得回忆的,是有着无数成就感的。
后来研究生毕业我在一家媒体工作,其中跑了两年教育。
为了工作需要,当时建了很多个高考群,闲暇时间给高考后的孩子们答疑解惑,包括解答填报志愿,专业选择等等。
每个批次录取快结束的时候,总是有人会问我到底要不要复读。我每次都会特别认真的回复他们,因为我是曾经的复读生,生怕对他们有所误导。
最后,在这里说说我的观点。
1、 沉下心来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考了这些分数?高三这一年付出了多少努力?是百分之百吗?再让你过一年比高三还要苦的日子,你愿意吗?
2、 通常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复读的人,都不是成绩差到不可救药的。分数在二本线左右,甚至一本线以上才选择复读,才有余地考上更好的学校。
如果你觉得自己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还依旧只是过了二本线,那就不建议去复读了,还是直接去上大学。因为再复读一年可能还是那个分数,不但获得不了好的成绩,复读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实事求是的说,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就像很多老师都说,好学生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
3、 复读的过程中,要有一颗强心脏,因为复读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整年的不段重复和煎熬。在最后做出复读的决定之前,一定要问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如果决定去做了,那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4、 这几年,国家对高职的投入很大,很多高职在育人、就业方面也有独树一帜的地方,如果拼尽全力去学习还依旧无法达到本科线,甚至只是能够读一个独立学院的本科,那不如选择一个好的高职或者专科,选择一个好的专业。
我给我们家老徐看了我洋洋洒洒的复读史,老徐有些不满。
他说,你要是不复读,还能遇见我吗?!赶紧加上去……
嗯,我只想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