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之摸鱼1
韦伯为什么强调学术研究应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
摘选:
韦伯在他的学生时代就意识到,一些学者利用大学讲坛,讲授的并不是学术知识和方法,而是夹带了大量的个人信仰和政治主张。这样的讲课和研究,有碍于学术研究的深入,也有缘木求鱼之嫌,但对年轻学生和社会大众却有极大的鼓动力。因此韦伯提出大学课堂的讲课和学术研究应当“价值中立”原则。一个学者在处理其研究对象时,需要避免进行价值判断,使用的术语和概念也应当保持客观中立。这并不是说学者活在价值真空当中。韦伯也意识到,一个人之所以研究某个对象,一定是因为某种价值关联。价值关联是学术研究的建构性原则,而价值中立则是学术研究的调节性原则。如果要表达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完全可以到广场上去,到宗教集会上去,以公民或信徒的身份进行,而不必伪装成一个教师或者学者。
我:
我觉得韦伯提的这条原则倒是很应该在今日中国的大学树立一下。完全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价值观尚在塑造甚至处于空白的学生和社会大众也很需要一些有血有肉的灵魂来作为自己人生的导师和领路人。我想一个合格乃至伟大的师者或学者,应该会在有血有肉与价值中立之间尽量寻求平衡,起码如韦伯所言,把价值中立作为学术研究的调节性原则,这个是可取的、应当考虑的,应该把学术与个人生活、真理与个人偏好区分开来,应当明晰自身为人师者或社会公知的角色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那么当今中国大学现状是怎样?有多少师者在认真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又有多少学者做研究时心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所以对另一个极端——陷入价值真空,现阶段完全不用担心。现实的情况是大学课堂上、学术研究中夹带个人价值偏颇、个人私欲甚至道德沦丧一再突破公众认知底线的不要太多。不是没有价值判断,而是太多,本应是一片净土和相对中立的领域,却充斥着自私恶俗的价值观和人格的扭曲,向金钱物欲名利看齐,手握公权却谋一己之私、恣意践踏他人尊严,毫无道德底线可言,甚至以权力蔑视法律。所以大学需要精神,需要原则,需要道德约束,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维护持久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