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演说更精彩 —— 演说器场的经营与管理
演讲之“器”即演讲道具,虽然不能够直接注解演讲内容,跟统计数字一样,它们需要有人来解读,需要有人来使它们与听众产生联系;但是,演讲道具有极大的用处,但听众必须明白看什么以及怎么看。 演讲之“场”即演说的主体、客体、媒介和时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复合场,由于思维场心理场和情感场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有机配合而展开的,其目的是调动听众的情绪,使得演讲向主题有利方向发展。 无论如何运用道具,道具都是为了营造和烘托演说“场”的“器”,用好“器”的目的则是造好“场”,让听众能够真正地融入演说场中。 戏剧中,演员通过利用简单的道具营造出真实感,演说也是如此。TED演说《身碎人不碎》中,演说台上摆了五把一样的椅子,却通过不同的动作搭配分别成为了演说者的“单车” “重症监护室病床” “脊椎急诊室病床” “轮椅” “飞机”。五把椅子被摆在一条斜线上,演说者不断地向下一个椅子移动,让人有清晰的段落感。 演说者的另一个道具是吸管。当他讲到其中一个故事时,吸管是故事的核心。而在演说的结尾,这个小道具又将整个演说升华。当镜头拉向观众席时,我们会发现每个人手中都拿着吸管。将在演说中有特殊意义的道具分发给在场的人,可以在演说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起共同的感受,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无论如何运用道具,道具都是为了营造和烘托演说“场”的“器”,用好“器”的目的则是造好“场”,让听众能够真正地融入演说场中。 PART 1 演说之“器” 《论语》云:“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器,工具也。 戴尔 · 卡耐基曾说:“以细节来丰富演说,最佳的方法之一是在其中加入道具的展示。也许,你花费数小时只为了告诉我如何挥动高尔夫球杆,而我却可能感到厌烦。可是,你若站起来表演把球击下球道时该怎么做,那我就会全神贯注倾听了。” 演说道具是指任何可以被用来配合讲话的道具,如图表、图画、幻灯片、照片、印刷品以及实物模型等,在演说过程中使用“道具”能起到生动、形象、直观的效果。 1、为什么要在演说中使用道具。 演说道具有多种优势,最主要的优势是清晰。 如果你在描述一个物体,把这个物体或者表现这个物体的东西拿出来给听众看,那你的描述一定会清晰得多。如果你在引述统计数字,说明某些东西如何起作用,或者正在展示一门技术,那么,演说道具会使你的信息更生动、更清晰地传达给听众。 据统计,一般人只记得住他们所听到信息量的10%、他们所看到信息量的20%,但是却能记得住他们同时听到又看到的信息量的50%,所以如果能合理地运用道具,将会使听众对演说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演说道具的另一大优势是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 我们回想一下大学教材,在20世纪的50 - 80年代,大多数大学教材都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只有一页接一页的文字。今天,因为有了照片、图片和其他的道具,教材就容易理解,也更有趣些了。现在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照片和地图。一些字典里现在也配有一些小型插图了,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地理解文字的内容。演说当中也可以这样做。道具对于演说新手和容易紧张的讲话者来说尤为重要。通过操作这些看得见的辅助材料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如果经过周密的准备,演说道具将会有力地支持你的观点,极大地增强你讲话的专业性。 2013年12月,“总理专业户” 刘劲被中央电视台《开讲啦》邀请做一场演说。为了说明他当日的故事《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他开头就放了一段动画片。动画片里有一只小熊在队伍的后面排队,他看到其中边人少就跑另外一边,谁知刚换队伍,又发现原来那个队伍人少,它就来回奔波着,结果其他人都排到队了,它还是没排到。 播完影片后,他说:“我想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排队都遇到过这种情景, 我们很多人还扮演着其中那个小熊的角色。我们站在路的这一头,看见一个路口,就想那个路的尽头肯定有非常美丽的风景。于是我就走下去了,走走走,这边又出现一个岔路口。于是乎,我们又往那儿走,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犹豫彷徨。有很多人问我,刘劲,你怎么做到的?作为一个专业的职业演员,那么好的年华,周而复始,反反复复地做一件事,只演一个人物?我会告诉他,我会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在本场演说中,刘劲为了说好自己的主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通过动画片,一下子就帮助观众理清思绪,从他成名前的坚持努力到做演员的奋斗史,再到一辈子演周总理达40多次,都在围绕“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个中心展开,听后让人印象深刻。 2、演说中道具的使用。 在演说中可以运用的道具是十分广泛的。 (1)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灯光。 现场环境的布置是与听众的一种交流,能够让听众很好地了解演说者,并引发听众的好感,比如个人简介及演说主题的PPT播放、能够刺激人心的音乐、引人入胜的灯光、跟演说相关的条幅等。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道具就会在演说者和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能很好地促进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鸣。 (2)与演说内容相关的物品。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说。只见他走上讲台后并不立即开始,而是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抱在手 上。在台下听众的惊愕中,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强行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慢慢地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 接着,陶先生开始了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作为平民教育家,陶先生不强迫听众接受他的观点,而是当场演示生活中常见的 “喂鸡” 这一行为。以喂鸡的道理喻教育的原则,于无声中巧妙地传达出抽象的道理:教育重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陶先生正是利用喂鸡这一鲜活的事例,寓意深刻地强化主题,使演说赢得台下的欢声雷动。 (3)演说中可能用到的其他物品。 其实道具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只要演说者有心,即使不刻意准备,也能将现场的物品信手拈来,作为道具。 比如,一般演说的现场都会有鲜花, 这不仅可以给演说增添颜色,还能让人心情舒畅,而对于有经验的演说者来说,鲜花则可以成为道具。 有一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应邀到某中学演说。他上台后,并没有急于演说,而是试图把演说台上的鲜花挪开。同学们都很诧异,不明白他要做什么。等把鲜花挪到一边后,他这样开场道:“我不愿我的前方铺满鲜花,那会使我看不清前行的路!”台下沉默了几秒后,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洪战辉巧把鲜花当成道具,用鲜花来象征荣誉,并借题发挥点破“玄机”,即担心鲜花(荣誉)挡住他前方的路,从而使得演说寓意深刻,饱含哲理,不仅表明他淡泊名利的态度,而且展现了他永不满足、敢于拼搏的精神,深化了演说主题。 经常摆放在演说者手边的供解渴之用的饮品,也可能会成为道具。知名学者易中天在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讲到韩非子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他把手中的两瓶矿泉水变成“矛”和“盾”,并反复做着刺杀与抵挡的动作。为了说明“痛苦是由不同的欲望造成的”这个道理,他又拿起喝了一半的那瓶水解释什么是不同的欲望。他说,同样半瓶水,你既可以说“只有半瓶”,也可以认为“还有半瓶”,欲望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可以说,这水让听众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了易中天的寓意,容易引起共鸣。 “人”也是一种道具。演说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跟演说内容相关的人到场,增加演说的说服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他们跟听众朋友打个招呼或者聊一聊。 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现场主持人、嘉宾,或者听众朋友起立、上台跟我们一起配合完成一些事情。 PART 2 演说之“场” 场论是现代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范畴,同时也广泛地被社会科学各领域所借用。在演说实施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个演说场,它是一个由演说的主体、客体、媒介和时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复合场。 与物理场一样, 演说场也有能量、动量和质量。演说场的能量是指其场效应的强弱,集中表现为演说的作用对演说主题实现的程度,演说场能量越大,其作用也越大,对主题的实现也越好;演说场的动量是说演说场的场效应是动态的,有自己的开端、节奏、起伏、高潮和结尾;演说场的质量则体现为演说的质量。 1、演说场的构成。 演说场主要是由思维场、情感场和心理场结合而成,这是因为演说不仅要剖析事物、逻辑论证,还要有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的心理作为基础。 (1)思维场。 演说的本质在于“人们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来表达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真情实感,用以影响和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语言交际和信息交流活动”。这就是说,演说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科学研究者的观点,思维者的头脑中是存在一种思维场的。其作用是反映世界和描绘世界。在演说实施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头脑中都存在着一个独立的思维场,这些思维场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演说者的思维场担任着领导与指挥的作用。 (2)情感场。 充满激情的色调是演说的重要因素。尽管情感是一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但它又是社会性的、公共的,是互动、互相影响和制约的,并且能被沟通、被理解、被共享。 在演说的过程中,情感互动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共情也是存在着的。当演说者激情满怀、神采飞扬的时候,他的情感也在与听众互动,并形成共鸣和共情,这种情感会传递并扩散于整个演说的时空和环境之中,令场内气氛活跃起来,并反馈给演说者,让演说者的情绪更加高涨。 这就是演说中的“情感场”,它令参与演说的人分享彼此的感受,仿效他们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传染给别人,并与他人形成共同的情感联系。 (3)心理场。 在演说的过程中,演说者和听众都是受“有意注意”指挥而各自进入自己的心理过程的。在这个双向过程中,一方是需要,一方是满足其需要;一方是期待,一方是满足其期待;一方是渴望,一方是满足其渴望。这种对立、反差反而构成一种吸引力和张力,形成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共同的心理场也由此产生:不管是演说者还是听众,在心态上都要服从于这个场、服务于这个场、受控于这个场。双方越是投入,心态越是诚恳,这个场的气氛也就越浓。 这三个场不是各自为政、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有机配合而展开的。其中,心理场是基础,只有有了共同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才有思维场和情感场的产生与存在。思维场一旦产生则会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思维场的存在,心理场和情感场才出现得以配合与协调的中心。情感场尽管仅充当一个配合的角色,然而因为听众的心理几乎完全受情感的支配,所以演说场的气氛主要由情感显现出来。 2、演说场的特点。 (1)共时境性。 共时境性是指演说的诸要素同时起作用。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演说场一旦建立起来,演说者、听众、媒介和时境就都立刻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因为他们具备了共同的思维场、情感场和心理场。另一层意思是,这些要素是同时起作用的,并且同速度同节奏地推进。 (2)整体性。 整体性是说演说诸要素的作用不是简单相加的结果,而是系统组合的功效。首先,演说场的任何一个作用都是整体功效的结果,绝不是有的参与,有的不参与,更不是某一个因素或者两个因素参与所产生的结果。其次,这种整体功效大于各因素作用之和。 (3)自律性。 自律性是说演说场作为一个完整而流动着的系统,它有自己的运行特点和规律。首先,这个场不会受任何人的任意摆布,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它的速度、节奏、起伏、高潮等。比如,当演说场内的情绪十分振奋、高昂的时候,即使是演说者本身,也不能马上让它变得低沉、冷落。其次,如果我们要控制演说场,就必须按照它的运动规律行事,进行有意识地协调。这种协调是为了让这个场能量更大、动量更足、质量更好,因此对演说场的控制不是限制,而是协调。 3、演说场的协调与控制。 (1)物理环境的组织。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趋向,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变得比较开放和较容易受影响,这就是物理环境引起的心理定式。在演说中,可以通过场所的选择来组织好演说的物理环境。 (2)心理环境的组织。 一个人由于要求得到满足或者受到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决定演说效果的一个有利因素。在演说中插入一些与听众有关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听众的实际,就能使听众的情绪活跃起来。 (3)会场气氛的控制。 听众在听演说的同时,自然会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这种流露往往会形成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感情沟通与对立,这种沟通与对立也会影响会场的氛围。比如,只要有一个听众说“听不懂”,他身边往往就会有人附和,并将这种情绪扩散出去,形成不利于演说者的气氛。 针对这样的情况,一是应该事先了解听众对演说内容的态度,尽量避免与其正面冲突;二是合理安排听众的密度,使听众间有适度的间隔,令他们不宜彼此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个体不良情绪的扩散:三是尽量使听众产生愉快的情绪,比如用幽默的故事来扭转气氛等,一旦人们情绪处于愉悦的状态,就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而当观点被认同时,演说者也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情绪,从而令会场气氛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演说场节奏的控制。 演说场的节奏主要表现在结构上的疏与密、起与伏、张与弛、断与续;情感上的浓与淡、急与缓、藏与露、正与反;速度上的快与慢、行与止;力度上的大与小、强与弱;声调上的扬与抑、高与低;句式上的长与短、单与排;态势上的大与小,死与活;气势上的静与动、高与低等。 对演说场节奏的把握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演说稿的节奏。演说稿在演说场内尽管处于媒介的地位,但它在整个演说活动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常决定了演说的思维模式,因此演说稿对演说场的节奏有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二是演说者的节奏。演说者是演说活动的主体,演说场的节奏是演说者运用、控制与驾驭的结果。三是演说场内复合场的节奏,即思维场、情感场、心理场节奏的一致和和谐。 / 《演说改变世界》连载10 / 余歌老师倾注心血完成的演说著作,为了帮助更多人认识演讲,学会演讲,余歌老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和演说实例,最终创作了这本书籍。 不仅仅有精彩的演说案例,还有非常丰富的演说干货。想了解更多演说知识,可以进入“余歌演讲培训小程序”进行购买。 如果想更多了解余歌老师,还可以报名参加 8.29 - 8.31 的《商业演说思维》课程。 《商业演说思维》,8月份最实操最落地的演说培训课程。用最短的时间,收获最多的演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