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碎碎念30:无花果
无花果在西方、阿拉伯国家的名声,远高于在中国。一个原因是《圣经》等宗教典籍、宗教人士常有提及。他们食用的各种无花果制品,比中国的丰富。即便是善于传承、制作各种美食的广东人民,也不曾将无花果如此广泛应用,至多是个小配角。相对而言,生活习惯接近阿拉伯人的维吾尔族人民,就有较多的无花果制品。当然,一个自然原因是新疆日照足、温差大,水果甜度普遍强于内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宋扇面画无花果图”,我欣赏其照片时觉得,那无花果叶子画得不像。世界上约有八百种无花果,或许宋人所绘恰是我不曾见过的品种?此画还题有乾隆皇帝的诗一首——
果结必资花,却有无花者。
别名木馒头,或因形弗雅。
缀子于叶间,累累复若若。
七利名徒传,几团见实寡。
钱塘特写斯,应寓别意也。
庶子与家丞,个中两弗假
——若真是乾隆的诗,那么可以推测老皇帝对无花果的滋味并不看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花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声名黯淡的原因。据说无花果于唐代传到中国,较早记载它的书有《酉阳杂俎》,称为“阿驲[rì]”,是波斯语译音。我刻意在网上搜了一下,少数商家竟然仍在使用这个古老、冷僻的名字,比如卖“阿驲粉”啥的。历史上无花果的名字很多,明代李时珍列举了映日果、优昙钵等等。其中“优昙钵”有很强烈的古印度味道,或说佛家文化味道。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而菩提树就是那边特有的一种无花果树,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为“卑钵罗”,不知与“优昙钵”是否有关系?若此事为真,那么无花果的荣耀可就遮天蔽日了。
目前中国除东北、西藏和青海之外,都有无花果树零散分布,但在果树种植业中占比极小,很多时候是作为绿化树了。我所在的小区角落里有几棵,似乎连孩子们都不在意它。8月18日我参加饭局,一位姑娘带了些无花果,还挺大,说是现摘的。但在场老少都没什么兴趣,后来请服务员制成果汁喝了。服务员说,以前饭店有几道药膳叫“无花果炖猪蹄”“无花果蘑菇汤”,因为点的人少,就取消了。

推情不入世浮华,百卉多妍莫漫夸。
果熟人间桃少核,味同海上枣如瓜。
已空色相无花吐,为怕烟尘留叶遮。
一种禅机清熟脑,婆娑窗外碧笼纱。
——清代诗人安定咏《无花果》时,总算提到“味同海上枣如瓜”,但这不是描述无花果的真实滋味,而是赞它为仙果。典出《史记·封禅书》里的仙人“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事实上,诗人与乾隆爷一样,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谈无花果有啥好味道。与意大利名厨用无花果酱搭配肥鹅肝相比,咱中国人对这种果果的态度,实在不够热情。
近些年网络自媒体兴起,有些人还抓住无花果的一个特性,大做唬人文章,说“每个无花果里都有虫子尸体”,是“大虫瘿”云云。的确,有一种小蜂会通过无花果开口处钻进内部产卵(其花就在果子里面,称为“隐头花序”),同时完成授粉。之后小蜂可能会死在里面。但等无花果长大,虫子也就被分解、吸收了。而且并非所有无花果都有这个经历,不授粉它照样成熟。爱吃尽管放心吃。中医早就用无花果“敷一切无名肿毒”(明代《滇南本草》)、“益肺,通乳”(清代《医林纂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