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课,然而它有多重要就有多艰难。更关键的一点是,这跟基因没系。一个人不能自我接纳,完全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这一点我必须要吐槽国内的教育,虽然我很热爱祖国,也受益于国内扎实的基础教育,但不得不说,国内的教育太功利、太单一、太忽视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喜爱的好学生,小部分时间是不受老师待见的好学生。那时候颜值即是正义还没有现在这么猖獗,学习好就是王道,让我这样没有时尚细胞的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专注刷题,而不需要考虑任何穿衣打扮形象设计。按理说自信心应该爆棚才对。但是,
我初中老师每次想要鼓励班里哪个同学,都会指着我说,你看人zjy,也不是很聪明,但人家就是刻苦,你要是能像她那样认真学习,你肯定成绩比她好。
或者是叫我起来回答问题,在少有的几次回答错了的情况下,要不打击“都说了些什么“,要不讥讽“像zjy这样不认真预习/复习/听讲的同学,就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本来呢,如果这老师就是针对我,可能我慢慢就觉得,这老师的话不值得听(比如某个看我不顺眼的小学老师)。当然这不是什么愉快的感觉,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好歹,孩子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去抗争——老师;有一个原因去调解认知——不喜欢我;但如果这是一直喜欢我的老师呢?那种一直把我当成榜样和别人宣传的那种呢?
我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后者会带来一种隐形的危害。因为看不见,所以影响力更持久。我在24岁进入职场之前,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个“聪明人”——因为我敬爱的老师都是这么断言的,而让我成功的唯一法宝,就是努力勤奋。所以,如果我没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那我一定不会取得成功。
直到开始工作。
第一份工作,就在世界五百强三甲公司的总部入职。光鲜的外表和全国先列的收入水平,让我摩拳擦掌,但也诚惶诚恐。在第一个岗上,我小心翼翼,步步惊心,唯恐办了蠢事,每项任务都想确保问到了所有的细节后再执行。
直到有一天,带我的同事非常不耐烦了。荷兰人的直接是出了名的。她开始对我说,你别再问我了,就去做。
- 可是我没有经验,真的不知道如何开始啊。
- 听我说,你要对自己有自信。你研究生顺利毕业,通过了公司的考核;你是管培生;你在公司的会上问了很精彩的问题。你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你非常聪明。我们对管培生的要求,就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学习,自己摸索出解决办法。如果什么都要人教,那么你根本达不到管培的要求。
说实话,当我目前站在第三个岗位,经历了六个不同的老板后再回头去看,我的第一个部门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部门。那里的同事只是公司中所谓平凡的大多数,属于中国人认为的“本事不大脾气不小”,因为都是荷兰人,在那个部门呆了四五年,早已建立了自己的舒适区,既不想多做事又想晋升,且没什么多元化的精神和意愿。我在那里做得并不是非常开心。
但是,我在那个部门得到的为数不多的正能量之一,就是那句“你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你非常聪明。“
原来,我在这个世界人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已经属于“聪明”的行列了?
我还有很好的工作态度,勤奋刻苦求知欲强,如果又聪明,为什么会被认为达不到管培的要求?
因为,在24年坚信的“勤能补拙”里,我对自己的起步表现,已经调低了标准。
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所以需要很多指导,需要很好的mentor;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聪明的人想法一定是错的,所以根本没必要自己去尝试,直接去请教有经验的人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好;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唯一的优势就是努力,而且只要我认真努力,以后别人就会看到我的成绩。
NO. NO. NO.
在同事的眼里,我是管培,就意味着我应该具备面对未知的环境,去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荷兰人的眼里,自己的尝试,哪怕是错的,也比完全没有思考过直接去照搬经验人士的正确答案可取;在西方人眼里,努力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能自信,敢冒险,有成熟的心智去承担责任和后果,这才是优势;否则,他们会简单暴力地,把努力归类于蛮干。
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自信心。需要一个对错误非常宽容的环境。需要从小就接纳自己的人。
很可惜。十多年的国内教育,没有让我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