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读书笔记
名著的读书笔记很是不会写。流传了那么久,我哪好意思吐槽呢。不过毕竟也看了那么久,就让我吐两句过过瘾吧。
看了悟空传的几篇番外之后开始对《封神演义》原著感兴趣,想看看悟空传里吹得那些牛逼到底靠不靠谱,结果看来真是悟空传是在扯淡,封神演义只是被悟空传的作者借来使用的幌子,用来表达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也无可厚非,就像三国杀也就是借了《三国演义》的外皮一样,结果还是能收到欢迎。关于悟空传就说到这儿,我今后也不再因为它来暴露自己的文学水平有多低了。
篇幅再大,字数再多,《封神演义》也是小说。小说让人念念不忘的是情节,树立的历历在目的是人物。还是讲讲我对里面人物的认识:
女娲娘娘:封神与伐纣本来是两件事情,因为女娲娘娘的安排,让两件事儿顺理成章的联系在一起。纣王见到女娲的神像起了“歹念”,提了首诗惹怒了娘娘。其实也就是粉丝对于明星的意淫,女娲娘娘至于这么动怒么,要把人家祖宗的基业都毁了。而且看到两个王子身上红光冲天感觉不能直接下手,找了三个妖精来祸害商朝,这招做的真是有失神仙风范。另外,三个妖怪完成任务后与纣王生离死别,灰溜溜的想从朝歌逃跑,只想安静地回老家养老,女娲娘娘还是没有放过她们,而且说她们祸害得过度了:我只让你们毁了商朝,没有让你残害忠良,虐待百姓。这真有点强人所难了,怎么样能做到不出人命颠覆一个朝代?姜子牙带兵打仗,杀的人啊、仙啊、神啊的估计比她们多多了。即便说她们残害百姓,和战争中伤亡的士兵战士不同。可她们是妖怪啊,人在她们眼中可能就像牲畜在我们人类眼中一样:我们的养鸡场、养猪场不就是一个个肉林么。这两件事儿感觉做得不太光彩。(女娲娘娘在上,我知道你也有苦衷,我也就这么一说,还是请您保佑我一家)
土行孙:姜子牙的伐纣大军人才济济,但其中有明确个性的并不多。但土行孙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本来在山上好哈的修行,被申公豹这个传销人员给说动了。土行孙当时开口的几句话很有意思,他问申公豹:你是截教还是阐教,是阐教啊,那你是我师叔。说出这话感觉像个呆头呆脑的傻小子,不像是一个猥琐的小矮子。接下来在邓九公帐下,立了几次功,偷偷去劫营结果被杨戬变化的妃子色诱了,脱了个精光就要和他开搞,杨戬也真是做了不少牺牲。后来被成功策反,讲邓九公的女儿邓婵玉拿下。那端文字真是霸王硬上弓的经典,两个人推类推去的进行了几个回合,到底还是让他得手了,本来一个干巴巴的文言文愣是给我看得有点小兴奋。这段看着总觉得有点像《水浒传》里的矮脚虎王英和一丈青扈三娘。再后来土行孙也是戏份很足,打仗的时候打人下三路(谁让他矮呢),本来是个地遁角色,还偏偏要去偷人坐骑;哼哈二将对打,两人各自本对方的招式打晕,他和哪吒两人在阵前大笑不止。只可惜后来在招师傅的时候被人阴死了,邓婵玉也是为了报仇心切被同一个人所杀,结局是有点惨。书中有个情节描述了哪吒对于土行孙的缅怀。伐纣路上死了很多同伴,但让哪吒心痛的反倒是这个形象猥琐的小矮子。
哪吒:封神演义如果排出男主角,哪吒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明晃晃的主角光环,一身珠光宝气全是法宝(虽然到后期也都不怎么好使了),自带莲花精属性,不怕心智类魔法。不过这都是外在的装备,哪吒这个人是挺有意思的。其实很多地方和孙猴子很相似。(按说孙悟空还算是他师叔是不是?)他和孙悟空不同的地方在于,相比之下哪吒还是更有家教,毕竟他是有父母的。不过说起哪吒的家庭关系,真是不知被多少影视剧调侃过了,因为原著本就写得很热闹。之前一直在想李靖的宝塔是怎么来的,原来是因为哪吒复活之后不停地追杀他,高人送来降服哪吒的道具,后来才用来降妖伏魔的,有点类似紧箍咒的性质。当时追杀的过程中,哪吒的二哥木咤还来劝阻。哪吒让二哥评理:这事儿是不是李靖做的不对。木咤诧异的回到:天下哪有父母不对的道理。现在看来,父母当然有不对的时候,但作为一个商朝人,哪吒的思想可谓十分前位了。哪吒对于李靖的态度也不是最开始就这么恶劣的,小的时候对与李靖的态度是那种儿子对父亲的敬畏。当初他把龙太子杀了后,抽掉他的筋,其实是为了讨好李靖,想给他做个腰带,结果在龙王看来这是奇耻大辱。哪吒说话还挺有意思,别看他出场是个娃娃形象,还很有大男子主义的,当时和邓婵玉过招说了句:你乃五体不全妇女,焉敢阵前使勇。最后记录一下,哪吒后来获得的能力是三头八臂,不是三头六臂。而且伸缩自如,不像殷郊那种永久性形态。
杨戬:讨伐纣王的后期主要靠的其实就是杨戬了。和土行、孙哪吒不同,杨戬给人的感觉是不苟言笑,冷静沉着的一个角色。与人交手基本不考硬碰硬,总是假装被人砍了、被人吃了,摸清敌人弱点之后再下手。像最后遇到的梅山七怪,完全就是杨戬的专场,哪吒想抢个人头都不行。这么个角色本来有点冷冰冰的,不过几段剧情还是让二郎神的形象丰满了很多。一个是捉土行孙的时候,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激情戏,想想他当时的心情都觉得好笑。再一个细节是当时捉孔雀的时候,借来了一个照妖镜,照一下照不出来,接着照,把人家对手都给气乐了。比较不明白的是,整本书并没有说杨戬有三只眼睛,为啥后来的二郎神是三只眼的形象?太师闻仲的眼睛就被抢过来了?
姜子牙:说人出名有早有晚,出名早的很多人,那些个神童比比皆是,但说出名晚的代表就是姜子牙。80岁之前没啥名气,30岁才上山学艺,昆仑山上也就是打打杂挑挑水。所以申公豹看他才那么来气。后来奉师命下山,在朝歌卖过草筐,卖过面,还做过饭店掌柜的,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开个算命馆,还碰上琵琶精了,也真是够衰的了。即便后来做了大元帅,也经常被整得很惨。动不动就不喜,挂着免战牌干等救援。不过想想,统领大军有的时候就是需要这种人,你总不能让主帅经常冲锋陷阵,那是先锋官该做的事儿。姜子牙能经常拟定各种规则,在请外援的时候提前安排好来宾的接待工作,赏罚分明,有的敌人该杀有的敌人招降,这些都是他特有的能力。可以说,姜子牙是很好的经理。
姬发:让人很是来气的角色。竟说些泄气话,动不动就说:咱们还是回西岐吧;我可当不了皇上。不知道他是真这么想还是装出来的,真这么想这人就太软弱了,转出来的这人就太可拍了。名著里总有几个正面角色让人那么来气,像《西游记》里的唐僧,《水浒传》里的宋江,《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红楼梦》里的贾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