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写作:中心音与色彩
I. 音程的色彩
纯五度是“光明”的,下面的音频示范了持续的上行五度进行,仔细听并感受那种光明的色彩。
(音频)
纯四度是“灰暗”的,下面的视频示范了持续的上行四度进行,仔细听并感受那种光明的色彩。
(音频)
我们知道: 纯五度的纯五度是大二度; 大二度的纯五度是大六度; 大六度的纯五度是大三度; 大三度的纯五度是大七度; 这些音程都是“光明”的音程,注意,这些音程全都是大音程,它们在五度圈中都是顺时针方向的。

同理,我们不停的往上上叠加纯四度,便可以得到所有的小音程,它们是“灰暗”的,在五度圈中都是逆时针方向的。

而增四度/减五度既不是光明的音程也不是灰暗的音程。

顺便,在五度圈上跨度越大的音程,越不协和,也越有力,增四度/减五度是五度圈上跨度最大的音程。 II. 中心音 音阶或者和弦的名字仅告诉你两个信息:这个音阶/和弦包括了哪些音;其中哪一个音是主音/根音。 爵士理论认为音阶=和弦,自然的,主音=根音也是成立的,在后文我们统一以“中心音”称呼之。中心音是音阶/和弦中最稳定、最重要的音,其他所有音都以它为参照系,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功能。 同样的一组音,当选取不同的音作为中心音时,这组音的整体色彩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音阶,正如老生常谈的:选取所有的白键音,以C为中心音时,其余白键音会围绕C形成阳光的Ionian Mode,以E为中心音时,其余白键音会围绕E形成具有中亚风格的Phrygian Mode,其余五音同理。 (C Ionian音频) (E Phrygian音频) 对于和弦,如下面这个例子:选取C、E、G、A四个音,把A作为中心音,这四个音便形成Am7和弦,把C作为中心音,这四个音便形成C6和弦。Am7与C6的色彩以及在特定调式下的功能都有所区别。 (Am7音频) (C6音频) 确立中心音的方式将在后文提及。 III. 引力 在特定的一组音中,有某些音更容易被确立为中心音,我们称这个音有更强的“引力”。 对于音阶,如下面这个例子:选取所有的白键音,C和A更容易被确立为中心音,甚至在作曲者没有采取任何特殊的作曲技法将C和A设立为中心音的情况下,音乐便自然的产生了结束在C或者A上的倾向。把中心音设立在D、E、F、G上相对难一些。设立B为中心音是最困难的。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例子会具体表现为:初学者很容易把D Dorian、E Phrygian、F Lydian等调式的音乐写作成C Ionian或者A Aeolian的音乐。 对于和弦,如下面这个例子,选取C、E、G三个音,无论你怎么去演奏这三个音,你的大脑大概率还是把这三个音当成C和弦,而不是Em♭13(omit5 7 9 11)或者……以G为根音那个我就不写了。 IV. 音阶/和弦的色彩 对于一个音阶/和弦,如果它除了中心音以外的所有音到中心音的音程中大音程更多,则它越光明,反之越灰暗。在五度圈中则表现为:如果一个音阶/和弦中越多的音落在中心音的顺时针方向,则它越光明,反之越灰暗,如下图的C Ionian和E Phrygian。


V. 确立中心音的方法 由于“引力”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掌握一些建立中心音的方法。方法有下面几个: 1.频繁的演奏中心音; 2.将中心音放置在重拍; 3.将中心音放在低音位置; 4.演奏II-I或者VII-I这样的仅含两个音符的小旋律片段。 VI.旋律=和弦 西方音乐理论更多的以和弦而不是旋律作为研究对象,但分解和弦既是和弦又是旋律。古早的理论认为三度堆叠的音的集合以及它们的一些变体才是和弦,现代的理论认为任何音的集合都可被称作是和弦。那么任何小旋律片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分解和弦,旋律=和弦,我们可以运用上面所提到的理论来分析旋律片段的中心音和色彩。 例如,在C大调的歌曲中,有一个旋律片段反复使用了E、F和G三个音,其中E被以上文的V段的方式所强调,因此是中心音,根据IV段所提到的方法,我们发现F和G在五度圈中都在E的逆时针一侧,因此这个旋律片段应当是有比较灰暗的色彩的。 VII.运用 最终我们可以使用上面的理论武器来创作旋律了,更具体地:控制旋律的色彩,光明或灰暗。例如,初学者写作旋律时,常不可避免地把大调旋律写得像儿歌,小调旋律写得像哀乐。为了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大调歌曲中插入一些灰暗的旋律片段,在小调歌曲中插入一些光明的旋律片段,中和它的色彩,真正的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当然反之,我们也大可用上面的方法写作非常“典型”的大调的或者小调的旋律。总而言之,这整一个理论的目的在于:将用于描述和弦的色彩的语言,迁移到旋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