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艺术格式——方梁先《物自体》


01
方梁先
1996年出生,广东湛江人
初一开始学习绘画,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在校期间多幅绘画作品留校及参与学校汇报展。
2017年合作作品参与西安王府井艺术改造《聚场》展,并被王府井收藏。
本科期间艺术创作核心倾向于人文的发展维度的探索与人文哲学方向。
对艺术的一些看法: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人类生活以及时代背景的关怀,快速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迎合着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
人的思维不断的提高,其思维不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其思考对象也不局限于单一的维度之中,而是跨越时间的历史与未来。
未来艺术发生的方式会是新的思维引导下结合历史的明示以及主观的创造性新图式、新媒介、新语言的传递信息。艺术同科学一样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创作是生活之中日积月累的所见所闻所体验引发的联想和思考记录的总和,艺术的发生是为了服务人们幸福与美的途径和方式,在思想以及价值取向上给予正确的引导。
02


作品《物自体》
方案设计:方梁先
工艺制作:方梁先 宋伟
细节展示




《物自体》说明
第一阶段创作来源
常常在某一个刹那,一个没有经历过的某个似曾相识情景浮现恍若于我脑海,“再现的画面”重叠于正在发生或准备发生的情景中。让我充满疑惑同时我开始关注类似这些现象的说法与资料,神学里相信乱回的概念,认为这是前世记忆的画面与回音,心理学和生物学认为是神经分泌系统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准备发生的事情下产生的短暂心识,而宇宙物理学里提出平行时空猜想加入理论证明。那综合以上所述,我们不用科学的角度去研究究竟哪个才是真理,但我们可以用艺术思维去构想,是否可以想象在另外一个时空中存在一个意识形态相同的另一个“我”,我们以心灵为中心纽带,通过心灵的力量跨越时间与空间传送记忆画面,这或许是在和自己分享着什么,也或许是在提醒着自己应该去警惕什么。
第二阶段创作推进
以未来考古的形式表达,在已知,未知和遗失三层维度的融汇,让作品空间上穿梭于过去与未来的不同时间节点,情景穿梭于新大陆的发现以及被遗失文化的重拾以及再现,在人文历史文化层面上再出发。
第三阶段创作推进
考古现场构图结合黄金分割线的比例布局,点线面之间关系的布局都进行细节上推敲,以及镶于考古现场的答案之书,让读者们联系自己心底对未宇宙,对未来,对世界,对人生~的多重维度答案思考。以及加入磁悬浮的细节让作品视觉上更具一格。
第四阶段制作
作品制作选择传统脱胎漆器的工艺制作步骤,以苯板为基底雕刻出考古现场造型,苯板上初步打磨之后刮腻子粉,之后打磨。然后调漆糊,裱布,刮灰,打磨等繁琐步骤来回制作,整体上具有神秘感的黑色,再在上面撒上石洗粉,让整体作品有两种肌理的节奏交替。
意义:
利用遗址考古挖掘的形式表达结合传统漆器的制作方法应用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在观念核心上物自体做为先天的时空整理现象基础,认识之外的存在物,也成为一种引导知性的永远追求对象。人的认识是有界限的,但求知的精神是没有彼岸的,未来的事态也是可以思想的,我们构想未来的同时铭记历史,遵循总体事实的规律,是否能动的实现物自体向为我之物的转换。同时工艺上大漆材质的运用,在工艺上打破传统漆器的界限,应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去。
《残.迹系列1》

它记载着一段古老的文明,没人知道它的始与终,等我们发现时遗留给我们的只有历史长河中的残图,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也可能是在遗失着一些什么,等再发现时已再无法重拾。
《从何而来》

模仿朱德群的艺术抽象手法,从唯物中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与唯心的我从哪里来的两个哲学终极问题基础上,以画面形式探讨一个抽象的托马斯.赫胥黎提出的人在自然界中与人与宇宙的位置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