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东炮台,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情怀
我们对历史、对人物的看法,向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与知识的增长有所变化的,评价只会越来越客观。
比如李鸿章,北洋时代,那些依然留存的老故事。
烟台东炮台,烟台不算多的历史遗迹之一。我在烟台住了快10年了,才过来看看。8月19日,刚下完雨。

这四个字的读法,近代存在争议,若为李鸿章题字,当为“表海风雄”,与其信“迎春日丽”相呼应。或为其幕僚维新人士马建忠所做,他是倡导汉字横排第一人,那便读作“雄风海表”。而根据2011年出版的《冰心全集》,应该是表海风雄,为烟台当地人曲凤翼所写。

东炮台是北洋防务的一部分,这里是渤海通往黄海的咽喉,命运多舛。

顺着狭窄的小路下去,只能走一个人,全是坚硬的条石,既坚固,也可以在炮台失陷后防守。

这些条石,也该有至少114年历史了。

这是统领寝室,单人床,李鸿章题写的“致远”。我搜索了史料,没发现这里统领的历任名单,清末军纪败坏,估计这里也不会独善其身。

当年,炮弹就是从这里运到炮台。

运输通道上有滑轮,百年历史。

主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可以360度旋转。

远眺指挥室,与当年无异。越是要紧的指挥室等要害部门越是靠里面。越安全。
走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其实,这座德国人督造的炮台,硬件设备不可谓不先进、不坚固,只是此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是夕阳衰草,人心不齐,难有大的作为。
东炮台建成伊始,除去1894年李鸿章来视察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发生,倒是这三件逸事,或语焉不详,或有名人经历过。

建成的7年后的1901年,辛丑条约中,日本人逼迫清政府拆毁东炮台。不过,1903年又重修。

到了近代,1938年2月日本人占领烟台,占据东炮台,留下了“大日本海军用地”的界石。

现代女作家冰心的童年是在烟台度过的,看到她的如是文字,突然想到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如今的东炮台

如今的东炮台,完全成为旅游景点,老式火炮炮口外的海上,一艘快艇快速驶过。

垛口下的木栈道,不时有游客走过。

林荫小道,或许这是一些蔷薇花。

走出东炮台,望一眼海水浴场,远处就是总书记不久前考察过得来福士船厂。
很快就走完了,看完了,心中还是不能平静。
晚清的最后50年,大部分时间属于李鸿章,北洋系海军陆军齐全,貌似军容整齐装备精良,实际,在晚清已经腐朽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了绣花枕头。
你可以厌恶李鸿章掣肘左宗棠、清算胡雪岩,但是你不能抹杀他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做出的努力。读了很多写他的书,写那个时代的书,他从内心深处渴望中国富强起来,不再吃洋鬼子的窝囊气。
只可惜,直到他1901年去世,也没看到这一天。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