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记
2018.7.19 上海

一大早上了火车,到杭州把行李放在S车上,吃了顿饭,转头又上了去上海的高铁。到达时天已经黑了,直接从上海虹桥站坐10号线到虹桥路站。
上海的地铁也可以用一个APP来过闸,但是需要开蓝牙,而且首页非常不简洁,全都是旅游信息。
出了地铁站是一条很干净的路,两旁都是梧桐,白天充满了绿荫,这时候也只是在晚风中轻轻地,刷刷地摇动着叶子。路灯带点橘红色。路上没什么车,一些下班的人群也随着脚步越来越少。天气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热,只是有点闷,而我还穿着他给我买的牛仔外套。
订的这家海友在一个住宅小区的底商,门厅很小,房间也很小,无窗,但还算干净。我甩下行李,感觉自己一脸油汗,却只想躺下来,把自己埋到枕头里玩手机。给朋友大厨发了信息,他说过来找我,于是我就真的放任自己瘫在床上。说不清自己是什么心情,这时候还没什么实感,甚至有一丝旅游的畅快。
大厨说他出门了,之后我才爬起来给自己擦了点底妆,让自己的脸在夜色中看起来稍微好一点。又玩了会手机,就出了门。
大厨瘦了很多,原因是他长时间以来的晚上不吃主食和长距离散步。肚子完全下去了,但是满脸的红肿粉刺依然不见好,他说是过敏,我想和他一直不停地喝大酒有关系也说不定。他整个人透露出一种“目标感”,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把控的那种自信心和充实,作为我们这群人中间唯一认真努力工作,赚的也最多的人,那种状态让我有点艳羡。我,S,我们都像是被生活摧毁了一遍后的样子,下午在杭州的见面简直是丧到尴尬的地步。
我发现自己聊天的方式是一直在提问。包括评论都是用反问句式提出来的。如果易地而处,说不定会被自己烦死。
大厨带着我向小吃街的方向溜达过去,想找点东西当宵夜吃。然而都走过了整条小吃街,我也没发现有什么能引起我食欲的东西。这条街上有很多小龙虾(“我为什么来上海吃麻小?”),有川菜、火锅,只有一家称得上是上海特色:豆浆油条,当宵夜吃。噢哟上海人真养生的来。
站在街口,大厨提议去试试一家他一直想吃的脏摊烧烤,我同意,于是我们继续往前走,走了很久,绕了两三个街区。上海这片小街晚上静悄悄的,夜风吹出点凉意,街上没几个人,旁边的老建筑酝酿出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令我想起小时候的昌吉。
烧烤店真的又脏又小,菜品也不齐了,店主是个敦实的男人,递过来一个不锈钢盘子让我们自己拿串儿。店里摆着几组最便宜的桌椅,几乎都坐满了。我们坐在墙角一桌,我想起了这种环境似曾相识感的来源——和师大小南门的小吃街如出一辙。曾经我和袜子、米酱他们几乎天天都去吃,还有个名号叫“晚饭团”,被Sissi形容为“夜夜笙歌”。但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小南门那些记忆几乎从我脑海中消失了,我都想不起来还有那样一段日子,直到我在这间烧烤店坐下来,那些画面突然就鲜活了起来。
先上来的蒜蓉粉丝扇贝令我惊喜,接下来的各种蔬菜也很不错,有点咸,但够味。只有羊肉实在难吃,但在南方我也就不强求了。
吃过脏摊我们又溜达着往回走,途中路过那家豆浆油条,大厨提议让我喝一杯试试,但我听说冰豆浆都是甜的,就坚决作罢了。
聊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又无关紧要的东西,大厨在这边租的房子、新买的小米电视、房企卖车位的套路,等等。我在这些聊天中意识到,一直以来我都缺少了一种要给自己建立一种生活的意识。对赚钱毫无计划,工作也随波逐流,读书的时候依赖着学校,毕业后依赖着男友。大厨说,他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所以就先赚钱。但我觉得他能豁得出去(他这个工作基本是押上了健康的吧),又能坚持把控住自己的生活,已经比我强了很多,但这似乎才是同龄人的常态。他说起刚进公司拿了4年6000块工资的事情,让我有一瞬间的怀疑我是不是正好在要把积累变现的时间点放弃了工作。
散步和聊天都足够愉快,我回到酒店,洗了澡,玩了会手机,就睡了过去。
2018.7.20 上海
这天醒来已经是10点多,我又磨蹭了会,11点过了才退房出来,走了一小段路到马路对面去等公交车。
阳光明亮,梧桐树撑起绵延的绿荫,蝉鸣大得几乎让人意识不到。我身边等车的都是一些大爷大妈,大妈们都穿着精致的印花裙子,布料是轻薄的丝,或者类似的质料,行动间带着自矜的优雅。我一直想着,阿婆也是这样的吗?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但这种风韵却是我曾经很熟悉的。
上海话随着小风吹进我耳朵里来,我竟然不觉得讨厌。明明他们说的家长里短和北京的大妈们没有什么两样。也可能是新奇吧,或者是因为听不太懂。
坐着公交车慢慢地,一站一站地接近外滩,一路上都是窄窄的街,经过了许多租界风格的老房子,有一些有小花园,有一些深处藏着精致的日料店。我开始明白以前别人跟我说的,上海更“小资”的氛围。经过南京路附近的时候,也见到了很多充满奢侈品的商城,也许是因为工作日,并没有很多人。坐在车上我忍不住想,如果我在上海租一个房子,叫我妈来一起住,她应该会很高兴吧。这是我阿婆的故乡,也是我妈她们姐妹身上气质的来源。过来的路上,我还路过了嘉兴,那是阿公的故乡。那样的话,我是不是可以算有了一个“家”呢。
到站下车后穿过了一条也许称得上弄堂的小街,又或者它是一条穿起许多弄堂的正路,两旁开满小店,卖各种商品,包括五金、纽扣批发、布料,也有烟酒店。临街的小二楼上伸出招展的花枝,背景的天空是淡蓝色,飘着云。
走出小街就到了宽阔的大街上,路对面并列排开严肃的大楼——都是金融机构。这边却还有几间小店,我进一家小小的川菜馆要了回锅肉盖饭和酸辣蕨根粉,回锅肉不错,蕨根粉口感很差。在我准备结账的时候,一只北方体型的蟑螂迅速爬上了我的桌子。叫来服务员小哥,他看了两下,尴尬地笑着问我,这菜你还吃吗?然后把蟑螂弄到地上,踩死了它。我短暂地思考了一下厨房会有什么,然后让自己停止想象,结账出了门。
过路口,如果上去长堤就是外滩了,但这时候是正午,我决定先坐渡轮去陆家嘴那边,傍晚再来看外滩的夜景。
渡轮的票价是2块。窗口只收现金,我交出5元,换来一枚红色的塑料筹码,和3个硬币。过了闸机才发现这里也是可以刷电子地铁卡的。渡轮很大,停在港口上完全不摇晃。一层是空空的平整空间,可以用来停客人带的非机动车什么的;二层有些座位,我直接找到了甲板,栏杆边已经站满了人,但有一个视野很好的角落还有位置。
江水黄浊,我不由得想起旧时候那些“扔黄浦江”的说法,现在河道应该会由政府定期清理了吧。在船上能看得很清楚,所谓外滩,也就是我身后的江岸,排列着很多租界风的洋房,有些建筑的轮廓似乎在很多电影中见过;而我前方的陆家嘴,气势惊人的高楼大厦齐齐肃立,东方明珠塔从那楼群的后面露出身影,仿佛旧日荣光的代表。
过江非常快,踏上陆家嘴我就毫不犹豫地直奔那三座最高的大厦:上海中心、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我知道那里,曾经在袜子寄来的明信片上见到那副景象: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
陆家嘴的氛围,很像是北京金融街,道路又新又干净,规划合理,全都是大型金融机构的办公楼,没什么烟火气,只有金融行业特有的,居高临下的专业。我在金茂和上海中心之间的路上拍好了照片,又在树荫下坐了不少时候休息(路边根本就是设计来给行人坐的大台阶),然后决定去金茂观景台看看,再去水族馆,顺带订好了晚上9点20分回杭州的票。
金茂地下一层的观景台入口给我拍了一张很丑的照片,说是免费赠送,后来证明果然是套路,赠送的照片是不给P背景的,想要P上背景,得要100块一张。
超高速电梯真是不同凡响,不到一分钟就把我们一电梯的游客送上了88层,中间所有人都在一致地做吞咽动作,节奏整齐。
观景台的视野是很好,密密麻麻的楼群在脚下土地上铺开,黄浦江蜿蜒着消失在天际的雾中。
我在上海天际的“爱情邮局”,给他寄了一张明信片,只写了“想你”而已,落了“枫”的名字。
上海海洋水族馆就在东方明珠塔的旁边,向那边走的过程中游客越来越多,终于有了热门景点的感觉。陆家嘴有个环形的过街天桥,桥上任何角度看过去,明珠塔都存在惊人地立在那里,泛着鲜亮的玫红色。水族馆里的参观路线设计得不错,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展品,和前段时间去的香港海洋馆并不重复,进门第一个展览是把各种有危险性的水族和武侠人物或武功对应起来,看得出来上海水族馆比较注重布展的趣味性,不是单纯展示就满足了的。比较让我吃惊的是一套各个阶段的鲨鱼卵,卵鞘里面可以看到雏形还在不停地动,那些卵竟然是活的。水母厅也做了镜面墙和变色灯,果然设计思路都是一样的。
从三层楼向下转完,我走天桥,再横穿过正大广场,找到了一家江边的星巴克。要了杯绵云冷萃,和草莓酸奶,找了个沙发座看书。过了一会有两个浓妆的姑娘过来拼座,但态度很好,说话可爱,聊天也很小声。冷气太强,穿着外套也无济于事,我又挪到了户外,看着天色一点点变成绯红,半个月亮挂在头顶上,江上的游轮纷纷亮起了华丽的彩灯,江畔广场上,有个男歌手开始唱一些温柔又忧伤的歌。温柔的良夜,我心里不断回响着这个句子,感到有点暖又有点酸楚。
坐到8点,走下去把那三枚硬币放到歌手的琴盒里,然后走回去坐地铁,到虹桥站,上车回到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