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梵高和印象派的旅程
余秋雨在《流浪的本义》里面说:“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秀的群落。“按照余秋雨的说法大多数远行者都是优秀的群落,那么我一定是那一小部分人,我没有完整清晰的旅行计划,只有几个闪闪发光的地名和人名飘荡在我的脑海,我没有严格的预算,揣着让自己有安全感的数量的钱就上路了。当然我也为自己的随意付出了代价,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枫丹白露和巴比松没有去,最期待的奥赛美术馆也没有尽兴。
梵高和印象派是促成这次欧洲之行的最大原因。已经记不起具体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梵高,只记得高中时拿着向日葵封面的笔记本和小七讨论梵高,拿最喜欢的向日葵的封面的笔记本记英语笔记,把两样喜欢的东西都放在一起。除了梵高还和小七讨论到了印象派的其他画家,她拿来了一本莫奈的画册。印着梵高画的笔记本和那本莫奈的画册便是我与梵高和印象派的初识。
奥维尔小镇——梵高之死

从巴黎坐地铁转RER再转火车的一路上看见的风景会让你毫不奇怪,梵高为什么会画出那些画作。


梵高除了色彩绚烂的画作,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他最后自杀的悲剧故事。就是在这个小镇梵高度过了最后生命的七十天。
自杀论是一直以来的大家接受的一种说法,包括梵高博物馆的展览介绍也是坚持的自杀论的。欧文 斯通在《梵高传:渴望生活》中对梵高最后的自杀进行了浪漫化的描述,让自杀论更加深入人心。梵高穷困潦倒一生,为艺术不懈追求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美丽绚烂的色彩,最终在麦田开枪自杀。这样一个故事实在是一个好贩卖的心灵鸡汤。比起被人开枪误伤,梵高自己举枪自杀在金色的麦田里当然更加浪漫,更加符合大家认为的艺术家该有的结局。这样的故事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浪漫想象,还为贩卖梵高的人提供了更好的卖点。去年我开始读了由史蒂文 奈菲和格雷戈里 怀特 史密斯撰写的《梵高传》,这个本书相较于《梵高传:渴望生活》,它对于梵高一生的描写不论是在时间的长度还是背景的丰富程度上都更胜一筹。《梵高传》不像《梵高传:渴望生活》是传记小说,因此阅读体验不是那么愉快,大篇幅的对梵高境遇和心理的叙述不仅枯燥更让你一直沉浸在梵高丧的不能再丧人生痛苦之中。因此这也让本就阅读龟速的我读了那么久梵高传也只看到40% ,但是我提前读了本书的后记——长眠于此。长眠于此写了两位作家对于梵高之死的调查过程,其中列出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梵高并非死于自杀。这些证据我就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梵高传》看。虽然书中提出的证据和根据这些证据做出的推测我并不能百分之百相信,但是相较于根据梵高笔录和旅店老板的说法武断地得出的自杀论,我更倾向于前者。
我无意深究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但是就这个事情和读《梵高传》与《梵高传:渴望生活》的感受差异,我想说:通过模糊事情真相而得到的浪漫我不要,建立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上的浪漫才更伟大。现实永远具有伟大的戏剧性和浪漫。
现在离开现实与浪漫的讨论说说奥威尔小镇的见闻吧
小镇最主要的一个景点当然就是梵高当年住的旅店啦,旅店的样貌已经完全改变只保留了梵高住的房间和楼道的原貌。



(以上三张高质量图片来自互联网)
旅店内部并不允许拍照,所以没有直接拍摄的图片,宣传册上有内部照片。房间和楼道都非常的阴暗狭小,非常破旧。

参观完梵高的房间隔壁有一个房间播放关于梵高的一个5分钟影片,影片内容就是梵高在奥威尔时期的一些画作、当年的老照片和同时期梵高与弟弟的一些信件内容。其中有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那就是—— I still love art and life!(我依旧热爱艺术和生活)。想想梵高来到奥威尔之前的人生,除了丧还是丧,但是这样一个人还能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我想这就是我热爱梵高的原因吧。

在小镇上逛能看到很多梵高画中的景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教堂了。这不是什么世界闻名的教堂只是一座古朴的乡村小教堂。但是在童话般的蓝天白云下当它一出现在视野中我们便被它的魅力俘获,它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精致柔美,它显得粗糙但是质朴。



除了梵高,这个小镇还因为另一个画家杜比尼而闻名。杜比尼是印象派早期的画家,杜比尼在奥维尔画画时梵高还只是个十岁的小孩。

寻找梵高的墓地的过程中邂逅了大片的麦田,走在那里仿佛就置身在梵高的画中。



最后是梵高和弟弟提奥的墓地

奥赛博物馆——印象派粉丝的天堂
《神秘博士》里面有一集,博士带艾米来到奥赛博物馆看梵高画作在奥威教堂那一幅画作中看到教堂窗户上有一张神秘的脸,因此马上带着艾米穿越到梵高的时代探寻教堂窗户上那张神秘的脸。就是因为看了这一集电视我了解到了奥赛博物馆,当时就想着一定要去奥赛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是由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博物馆,涵盖了1848年至1914年期间西方世界各门类的艺术创作。奥赛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菜鸟来说绝对是除了梵高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之外最愉快的一次。
卢浮宫只能用目不暇接四个字来形容,卢浮宫之大藏品数量之丰富难以言喻,对于背景知识严重匮乏挂着英文讲解器参观的菜鸟来说,参观体验是想哭的。


而藏有丰富的现代艺术作品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又只能用一脸懵逼来形容,虽然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让人觉得有趣又好看但是还是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让你黑人问号脸。比如杜尚的小便池



因此唯有印象派让我觉得最亲民,藏有大量印象派作品的奥赛博物馆也是最让我开心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分别代表了西方美术三个不同阶段,卢浮宫藏有大量古代艺术作品要想在卢浮宫不两眼一摸黑一定要至少熟读圣经和古希腊神话,这是古代艺术作品两个重要的素材库。一路发展到了近代受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禁锢的西方美术,出现了像印象主义浪漫主义这些革命先锋。看了卢浮宫那些绘画作品再看奥赛博物馆的作品时,确实能够感受到在当时印象派画家画出那样的画作确实是离经叛道的。那时候一群顶着离经叛道甚至更加严厉的指责的画家,突破学院派审美哲学的垄断,追求更加自然纯真的美,这群画家后来被称作印象派。曾经只看过几幅莫奈、梵高的我以为只要画的朦朦胧胧色彩丰富的就是印象派,但是经过奥赛博物馆的参观我发现了更加丰富的印象派,德加痴迷于芭蕾舞女,

塞尚喜欢画静物画和二维化的画作,雷诺阿热心巴黎市民生活,

莫奈热衷于户外的大自然。

在奥赛众多的画作中还能发现画家们对自身风格探寻过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鲜明的个人风格,在风格形成之前画家也有一些对前人的模仿之作。其实莫奈一开始也不是画的那么朦朦胧胧的。
梵高博物馆
很不幸梵高博物馆严格禁止拍照,所以没有太多的图片和大家分享。

梵高博物馆藏有大量的梵高的作品,包括很多梵高早期的作品。因为喜欢梵高所以梵高的画是看得最多的。我通过网络图片、画册等观看梵高的画,对比在博物馆直接看到真迹,看画的体验真的要打折很多。比如这幅画

这幅画真迹的尺寸比想象的大,我不知道怎么形容我看到这幅挂在墙上的画和商店的纪念品画片的区别。感觉怎么说都会显得我太夸张。看见图片我只会在这幅画上停留两三秒但是看见真正的画时我的眼睛和呼吸都直接被抓住。所以一定要去博物馆看真迹,不光会带给你从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观感,这还是你与 画家产生直接联系的唯一方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