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欺骗”part1
也许你一直都呆在盒子里,但从未有人告诉过你 ——有件事你的家人知道,你的朋友知道,但是你不知道
引
有个机会,去亲戚家,家里有个刚刚会爬的婴儿,煞是可爱。偶然的时候,她在练习向后爬行,钻到了桌子底下。然后她跌跌撞撞,哭着喊着,一会磕到桌边,一会碰到桌腿。她被卡住了,她很愤怒。于是,她用她唯一能想到的方法让自己出来——使劲的推,这下可更糟糕了,她卡的更厉害了。
如果婴儿会说话,她会埋怨这个该死的桌子,碍事的桌子。因为她已经竭尽全力了,这不能怪她。虽然她自己看不到问题的所在,但问题也确实在她的身上,因为她看不到自己是如何让事情发生的。如果察觉不到自身的问题,她永远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我们要谈的便是关于这种“视野局限”。它蒙蔽了事情真正的原因,而过往的很多事情表明,一旦我们蒙蔽了双眼,我们所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而我想要做的就是让大家渐渐了解,这在人类生活中的可怕传染病。
关于那个家人、朋友甚至邻居都知道,但你却不知道的事。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举几个例子:
比如吃完晚饭,碗筷还放在桌上,你有机会在其他家庭成员注意到之前,把碗洗了,但是你转念一想,觉得这种小事交给他们来做也没什么问题,所以你哪怕知道这有东西还没处理,也会放着不管。
比如答应了某些人去聚会,但后来因为有更加吸引你的事情,就找了个烂大街的借口临时变卦。
又或者让你的合作伙伴以为耽误了你的事情而心怀愧疚。
再比如把车子停在残疾人专用车位上,然后匆匆从车里钻出来,就好像你有十万火急的事要办,才迫不得已把车停在那的。
又或者在晚上开车时,后面那辆车开着大灯晃你的眼,你很“绅士”的让他超过你,然后也在他的后面大开车灯来“礼尚往来”。
再或者好不容易赶上了电梯,看见外面仍有人想进,你却毅然决然的按下了关门的按钮。
我们好像就是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而在待人处事上,很常见的就是,我们心里明明觉得一个人无可救药,愚笨麻木但却依然用我们以为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我们戏称“这样是用恰当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但事实往往是,这一切都并不恰当。朋友间的虚情假意,爱人间隐约的冷漠,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分辨,那是从内心而来的一种直觉。
这里有关于我自己的一个例子。
那是学生会的一次策划活动,我们被要求一起出来聚会商量,是在夏天,很热,刚好赶上了家里打来的电话,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要考虑与决定,当我听到要去策划的时候,我烦躁抗拒,于是我迟到了,鬼才要在那么热的天气放下家里人的事情,去商量一些有的没的策划。更让我生气的是,当我到了之后,每个人身前都有糖水,而我,没有。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放下了优先处理家里问题的可能性,凉快的环境,到了却连糖水都没有。但这才是开始,当任务分配下来之后,我只能尽全力去完成。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的我,还能有效的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吗?是的我的那部分,完全是我单干的,很辛苦,然后我被批评了。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收获了最大的批评,哦,真棒。
现在我们来反思一下,以我当时的状态真的能够把任务做到最好么?显然,并不可能,其他的事情让我分心,它们占用了我的时间。而这一点,其他人却是一目了然。没有人会认为那时候的我想法和大家一致,会一如既往地高效。那可是大家的一起的工作。
我依然成了一个问题,想想看,如果这时候有人指责我偷懒,没有全力以赴,我会怎么回应?我难道会任人指责吗?答案是否定的。
现在我们再想想,我没有和大家沟通,我分心在了其他事情上,给团队带来了许多麻烦,而更严重的就是: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出了问题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便是我们所谈及的自我欺骗、自我背叛。换句话说便是困在盒子里的人。我们被困住了。
我有理由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认识那么一两个如此这样表现的特别明显的人。
那么当我们自我背叛又或者处在盒子当中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是我们的外在表现吗?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吗?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切。
在我有一次坐飞机的时候,我起的很早,早早地就到了机场,值机自然也是早早地选择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当我坐下的时候,迅速拿起报纸,把它摊的很大,时时刻刻注意着走廊里的人是不是会突然坐到我的身边,时刻准备着摆出一副我身边这个位置很不好的样子,你懂得,我不想让别人打扰到我的“雅兴”。我的所作所为,嗯,可真够让人讨厌的。而我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是占了位置。那么我这么做的时候是如何看待那些找位置的人的呢?那时的我把他们看作一种威胁,可能会损害我的利益或者给我带来麻烦的威胁。
我并没有把人看作是和我自己一样有需求的人。
但让我意识到另一点的,则是另一次航班,坐在我过道那边的是一个老人,带着眼镜,拿着报纸,报纸摊的很大,当我差一点以为与我一般无二时,他却对飞机上隔着两排坐的一对情侣说,我身边位置是空的,你们要是想换位置,可以和我说。
现在再让我们想想,这位老人是否和我一样,把别人看作一种威胁呢,哪怕他的行为也是坐在座位上摊着报纸,然后眼神关注着他人。显然不是,他把别人的需求看的和他自己的一样重要,那对情侣,只是需要一对挨着的位置。
对于那些也许要坐到我身边来的人,我有一万个不满意,他们要么特别兴奋,要么行李太多,要么太爱说话。但老人却没有抱怨,只有理解,不管身边的人怎样,反正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座位。既然如此,那换一换又有何不可呢?在我眼里的麻烦,到了老人那就是一个座位那么简单。
这时候我有个问题,搭乘飞机的人们都有差不多的希望、需求、关切和担忧,对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有大问题了。我根本没有正面的看待别人,而是觉得比那些找位置的人有种优越感,或者说特权。我正在“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我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明显发生了错误。我轻视了别人,觉得他们的需求微不足道,远不及我的重要。我被困在了盒子里。
无论我们表面上做了什么,比方说无论我是坐着、观察别人,还是看报纸,我的内心只会有两个声音,一个是把他人看做人,另一种是只计较自己的得失。
那么我们是时候要开始好好考虑了,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究竟是否将他人当做了活生生的人,又是否只是将他们当做“物体”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注意这里并不是说要你委曲求全,要你以“更加善良,更加恰当”的方式去委屈自己,而是可以看清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不在陷落到自以为的局面里。把报纸折起来,欢迎别人坐到你的身边,如果他太吵坦然的说出你的需求。
在这里我们注行为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实在事情上,我们做的事情其实也许并没有天差地别,但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出发点,假设一个人的行为让你很不开心,在盒子里时我们可能会大声的吵架,无声的复仇,但在盒子外的时候我们可以严肃的冷静的和他谈论这个问题。行为可以不发生变化,但我们内心的出发点却要变化。
有些比我们行为更加深刻的东西时刻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影响,那就是我们是否困在了盒子里,是否陷入了自欺困境。当然现在你还不太了解自欺困境,不过一旦我们困在了那个盒子里,我们看问题的眼光就会扭曲,既无法看清自己又无法看清他人,我们被自己欺骗了。这样一来我们便会给周围带来麻烦。
当然这些是我的认知与理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